《浮生六記》之潼關府衙

(63)剛住潼關,又赴濟南,可見當時的大清,對官員的任職於調動是多麼地頻繁。先生迫於生活的無奈,也只有隨其好友四處奔波。然而,同歸其對潼關官署的記述,由此可以管窺其時官署府衙的設置與形制。署內“有山有水”儘管是人造景觀,也不是現在政府機關可比擬的,始終讓“有力者”整日處於鋼筋水泥的壓抑之中。當時的官署真可謂處在蘇州之“青山綠水”間,愜意的很呢!身居其間,不由得就能讓“當道者”身心輕鬆,精神矍鑠。

【由河南閿鄉縣西出函谷關,有“紫氣東來”四字,即老子乘青牛所過之地。兩山夾道,僅容二馬並行。約十里即潼關,左背峭壁,右臨黃河,關在山河之間扼喉而起,重樓壘垛,極其雄峻。而車馬寂然,人煙亦稀。昌黎詩曰:“日照潼關四扇開”,殆亦言其冷落耶?

城中觀察之下,僅一別駕。道署緊靠北城,後有園圃,橫長約三畝。東西鑿兩池,水從西牆外而入,東流至兩池間,支分三道:一向南至大廚房,一供日用;一向東入東池;一向北折西,由石螭口中入西池,繞至西北,設閘洩瀉,由城腳轉北,穿竇而出,直下黃河。日夜環流,殊清人耳。竹樹蔭濃,仰不見天。西池中有亭,蓮花粉盈繞其左右。東有西南書屋三椽,庭有葡萄架,油汪汪紫珍珠,搖搖欲墜,下設方石,微風西來,吹皺一湖碧波,東風襲來,盛夏之午後,頓覺涼意清爽,坐奇霞之中,可吟可弈,頗愜意,矮牆以內皆菊畦,畦內菊花綻放,或紅或綠或黃,五顏六色。西有東軒屋三間,坐其中可聽潺潺流水。軒南有小門,可通室內。軒北窗下,另鑿小池,池之北有廟宇,祀花神。園正中築三層樓一座,緊靠北城,高與城齊,俯視城外,即黃河也。河之北,山如屏列,已屬山西界,真洋洋大觀也。餘居園南,屋如舟式,綠蔭四合,夏無暑氣。琢堂為餘顏其齋曰:“不繫之舟”。此餘遊幕以來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間,藝菊數十種,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調往山左廉訪。以眷屬移於潼川書院,餘亦隨往院中居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