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一刷完《阿丽塔:战斗天使》倍感失望之后,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篇名类似“要先了解一下影片与赖以改编的原著漫画《铳梦》之间的关系方才知道影片牛在哪里”。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铳梦 銃夢(1993)

当然,那篇文章丝毫没能说服我影片牛在哪里,不过对我也还是产生了一些帮助。毕竟这部漫画在20年前读完至今已经什么都没留下,它在我生命中仅剩下“看过”这一没有实存意义的轨迹。当年是正在直排轮鞋打工、狂迷这套漫画的同学强力安利才看的,但老实说,还记得当时并不爱它,所以当它后来推出第二部时就没有再追了。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几处主要的改动有利有弊,但基本能理解更多是为了适应电影这一媒体所做的更动。然而,既然与原作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且这套影片也还没完(说是有三部曲?)我们就暂且先丢下漫画吧!就某种程度上来说,从视觉上看,影片对我来说是顺眼多了,尤其因为画家的画风关系,印象中漫画中的凯莉老是嘟著嘴;至于她是否常笑我倒没印象,但影片中的阿丽塔爱笑是重要的魅力:她得吸引广大观众的好感啊!就这点来说,漫改人物的重新塑形都是必要的,且在一定程度下要降低漫画中女主人公的黑暗面,看看《我在伊朗长大》的例子就知道了。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然而,一刷后我留下的短评是“那张脸值一颗星;但全片也就剩下这一张脸了。”当时主要有鉴于觉得人物在性情上的转变太快,动机不够充分,简单来说,剧作上没有足够能量去扭动人物原本秩序中坚实的信念,比如追风少年雨果和蛇蝎美人绮莲对撒冷的迷恋,最后都因阿丽塔而调整。就这点来说,保留阿丽塔的大眼确实非常重要。对剧作的不信任还来自许多观众感受到的那样:杂乱,这种杂乱多是来自似乎没有章法的机动球赛场的穿插所导致的。而这种穿插似乎是改编的一个折衷。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但二刷后我有点改观了,首先对于剧作有重新的整理跟认识,以下详说;二来基于掌握了大致的情节走向,加上有些预想的观察点,使得二刷时有留意到较多的细节。就好比说为何一刷的印象是整部片只剩下那张脸,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来这部片的最重要主角本来就是这张脸(想像一下,这部片要不是商业巨作,其实大可以仿效《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方式拍摄——七八成的面部特写),卡梅隆等了近20年不过就是要等到技术成熟到足以再现这张脸才出手做了这部片;二来有一个关键的视觉设计:观众可能会留意到阿丽塔脸上比如细毛、毛孔、一两处坑疤,这张“人造脸”竟比真人脸更“不光滑”,不说年轻的雨果、爱美的札潘或风韵犹存的绮莲了,就连中年大叔伊德的脸,妆面或打光出来的效果,都比阿丽塔还要光滑、更人工化。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不过这张比真人还要真实的脸,虽说更吸睛,但却未能保证它的真实性。每每有她与其他人物同框时,哪怕是很细的动态,都还是看得出真与假之间的差别。当然,我也可能因为不是在最完美的观影环境(毕竟人在六线城市,不敢奢求)下观看本片,或许影响了效果,但我相信差异不大。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尤其印象中有文章指出在最理想的观影条件下甚至可以看到阿丽塔眼中看到的东西,对于这一点我持保留看法,毕竟我确实很认真留意每一次阿丽塔面部大特写的镜头,且真的没看到她眼中看到的影像;但问题是,每一个镜头真正停留的时间不长,除了要听台词、要追上情节讯息、要感受阿丽塔的情感,还要留意听者的反应,其他环境元素等等,大概只有在剪辑台上或截图检视下,看到阿丽塔眼中的世界这件事才显得重要;再说,难道没有反打镜头告诉我们她看到了什么吗?就这点来说,要是能看到经常处理望向远方——由于不给反打镜头而使得目光所及之处成为德勒兹口中的“绝对场外”——的德莱叶人物眼中的世界或许要比阿丽塔看到什么更重要!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不过,要好好批评这部片为出发点构思这篇文章;却因为二刷后想清楚其中一些关节后,这篇文章大概成为我对这部片一定程度上的忏悔,大概就像编导刻意选择在老教堂让雨果跟阿丽塔好好忏悔;为此,就在阿丽塔与雨果第二次同车出游时,当雨果讲到他的梦想时,他们刚好行经这座教堂。

二刷《阿丽塔》我开始忏悔了,卡梅隆为了这张脸,苦等二十年之久

这种剧作设计有何突出的创新吗?当然没有,这部片如果撇除那些“飘”的部分,比如网友比对其中几场动作戏跟香港武打功夫片之间的血缘之外,可以说是属于罗德里各斯的私房菜之外,其实卡梅隆作品多数是在选材跟技术上的创新,而绝非在选题、叙事与场面调度上的创造性。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