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章致中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編者按】唐寅是中國繪畫史上惟一可稱得上"婦孺皆知"的古代畫家,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精,但是他學畫最早、數量最多、成就最大的還是山水畫。本文就唐寅山水畫的風格特徵、表現內容、繪畫審美等問題略加探討。


唐寅山水畫的風格特徵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像

唐寅少年好學,15歲便進為府試生員。大約在此前後開始學畫。最早的記載是1486年吳中名士周詒為母親樓夫人祝壽,延請唐寅為其母居所貞壽堂作《貞壽圖》,上有吳一鵬(明正徳年官至禮部侍郎)題款:“歲丙午正月,子畏止十七,而山石樹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鐵絲,少詣如是,豈非天授。”顯然唐寅在少年即展露繪畫天才。由於唐寅的山水畫風多變,歷來爭議順多,多數人認為唐寅是吳門畫派代表人物,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吳門畫家,卻不屬於吳門畫派,甚至有人提出應將唐從吳門畫派中劃出去。幾百年來,人們糾結於唐寅山水畫的風格變化。綜觀唐寅各時期山水作品,我認為唐寅山水畫風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花溪漁隱圖》(局部)

第一階段:學畫至師從周臣前(大約是17至30歲)。此階段主要受沈周影響,用筆細膩,構圖緊密,如1498年所作《雙松飛瀑圖》,澗間雙松出枝疏朗,芭蕉與人物都與沈周早年的畫風相似,山石用短披麻皴,綿密工整,是沈周早年的“細沈”風格。同樣1499年所作《山水卷》用雙勾法勒出樹幹,樹葉間用夾葉法與胡椒點法,山石折縫處綴以細小點苔,這些都是沈周、杜瓊(沈周之師)常用手法。尤其是唐寅的《花溪漁隱圖》,松嶼之間,一舟垂釣,用筆圓婉自然,用墨雅淡而溼潤,是十分典型的元代文人畫風。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春遊女幾山》

第二階段:拜師周臣以後。至今未見唐寅何年師從周臣的資料,但肯定是在31歲以後。因為這時期唐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先是京都科場案被罷黜,回蘇後遭家庭變故,後又離家遠遊浙皖閩湘贛五省。此時,他對仕途已經絕望,只能另謀出路,專心致志跟周臣學畫。周臣雖居吳門,卻是與“浙派”代表人物戴進齊名的“院體派”畫家(“吳門四家”中唐寅、仇英二家成出其門),因此,唐寅師從周臣後,宗南宋畫院風格,如他的《溪山漁隱圖》,山石學南宋李唐,用大斧劈皴,堅硬凝重,松樹虯枝交柯,松葉用宋人常用的“金錢松針法”,堅挺細密,潤下流水是馬遠勾線劃波式,線條有彈性且富裝飾味。同樣在《春遊女幾山》中,山石剛勁峻拔,筆墨俱出李唐、劉松年一系,前景古松三株相映成趣,中景阜崗側列,廊閣依山,後景為環湖的高山、低丘,連綿起伏,用的是宋人常用勾染相輔的筆法。唐寅這類風格的畫,還有《茅屋風清圖》《雪山行族圖》《高山奇樹圖》《清溪松蔭圖》《看泉聽風圖》《抱琴歸去圖》《函關雪霽圖》《晴色湖光圖》等等,這些作品的皴法基本是小斧劈,皴筆厚重,明暗清晰,畫面上往往遠山迎面如石碑,形勢突兀,有的山腰用勾雲以烘托出山的高峻,有的山澗瀑布奔流急瀉,有的松樹穿插在巖壁之間,而樹後山體皴筆輕而淡,逐漸消失在雲間正是宋院畫家(尤其是馬遠、夏主)繪畫的風格特點。由於這類畫佔了唐寅山水畫創作的很大部分,因此,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唐寅山水的主流風格。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春山伴侶圖》

第三階段:大約是唐寅44歲前後。這個時流下有橋接兩岸,使山徑相通,一高士立橋觀泉,一童子抱琴相隨,山石雖取法李唐,但唐寅改變了院畫常用側鋒大塊石面勾斫之法,而是中側鋒兼用的線皴,間小面積點斫,使山勢作曲線變幻,在明暗處理上也脫去周臣塊面厚重的面貌,用水墨暈染,黑中存白,明暗傳遞,既形象地表現山若硬哨的質感,又蘊含秀潤的雅逸之氣。與此同樣風格的還有《春山伴侶圖》《草堂話舊圖》《暮春林壑圖》等。雖然由於唐晚年健康狀況不好,這個時期的作品數量上要比第二階段少得多,但這些作品正是吳門畫派清新雅逸的典型風格。


唐寅山水畫的表現內容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觀瀑圖》

唐寅山水畫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高士遁世獨處為題材,這和他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有關,也是他思想情感的表現。畫中人物雖小,但神情儀態都刻畫得很生動,如前面提到的《花溪漁隱圖》作於1500年,時唐寅30歲,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科場案。他在圖中畫太湖邊一處灘渚,松蔭稀疏,殘英紛落,一高土盤膝孤舟,閉目垂釣,正透露出唐寅鎩羽而歸,以期在家鄉的軟山溫水間求得撫慰心靈創傷之所的願望。同樣在其《觀圖》中,連峰之間,飛瀑直瀉而下,分流轉折,聚散為潭,一個戴巾而無須的隱士(暗合唐寅自己),坐坡觀瀑。他還題句:“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器。”有趣的是,此畫世幾十年後,與唐寅有同樣隱逸思想的吳中名士趙宦光在西郊寒山“深居三十年不人市”,更有趣的是,追懷先賢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造訪寒山,併為寒山瀑布“千尺雪”題詩,更巧的是,此次來蘇,他又見到了唐寅這幅畫《觀瀑圖》,不禁龍心大悅,欣然在畫上題句:“吳中偶見吳人畫,觀處有形聽有聲。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顯然,荒唐的“三笑故事”當時已廣為流傳)。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金閶別意圖》(局部)

此外,唐寅作為一個吳門畫家,他的山水畫還有很多反映家鄉風貌的作品。如《金閶別意圖》,描繪了蘇州間門的城外高拱木橋,一行人散列船埠,送別離任的地方官員鄭儲豸。1508年,唐寅惟一弟子戴昭(休寧人,從唐寅學文)學成返皖,唐與祝枝山等到吳江垂虹橋畔送別(垂虹橋至今仍在),唐寅作《垂虹別意圖》以贈並題詩云:“柳桅霜前落,橋垂水上虹。深懷惜離別,明日路西東。”1503年,唐寅作《洞庭黃茅渚圖》,描繪浩淼太湖之濱一狀如熨斗柄之奇異湖石,題詩云:“震澤東南稱巨浸,吳郡繁榮天下勝……黃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水三十灣。”1984年,筆者專程去太湖黃茅渚(現蘇州光福鎮窯上村)尋找熨斗柄巨石,可惜當地老農告訴我,198年圍湖造田時段了。如今,“熨斗柄”已不復見,但《同庭黃茅渚圖》永存於上海博物館。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農訓圖》

唐寅鍾情于山水畫創作,也想通過親近自然、謳歌自然以追覓一種太平、和諧的理想社會,所以在其作品中還有反映其樂融融的農耕社會內容(這在古代畫家中是罕見的)。現藏於蘇州博物館的《農訓圖》是唐寅中年妙筆,畫中遠山近水、穰禾阡陌、農舟穿梭、網收灘渚,一派江南鄉居情景。作者題詩云:“白衣村老鬢蕭蕭,誇說官家降教條。縣裡不容詞狀入,萬家都放插青苗。”另一幅《江南農事興圖》更為生動,江南水鄉、春柳依依、溪田交錯、禾秧青青、河道曲伸、漣漪粼粼,農夫栽金谷,漁父捕白鱗。作者題詩曰:“四月江南農事興,漚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嬌細全無事,一夜繅絲響到明。”《守耕圖》是描述太湖之濱南山的景色(南山在光福鎮潭東村),畫家題詩日:“南山之麓上腴田,長守犁勧業不遷。昨日三山降除日,長沮同拜地行仙。”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江南農事興圖》


唐寅山水畫的審美

畫僧石濤認為:“畫之理,筆之法,乃天地之質與飾也。”一個質、一個飾的辨證關係,道出了繪畫的審美特徵。今天,我們通過對唐寅山水作品的藝術審美,窺見了唐寅繪畫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內涵。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步溪圖》

首先,唐寅屢遭顛沛變故,先儒後道,晚年又販依佛門,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文化對唐寅審美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唐寅寄情于山水,力圖通過繪畫創作以求心靈解脫,以進入無掛無礙的自由王國,所以我們讀唐寅的畫,會感到拂面而來的沉靜之氣,感受到一種清新之美。如《松溪獨釣圖》《花溪漁隱圖》等很多作品,萬山靜謐,落葉聞聲,意境曠遠,盪滌塵慮。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柴門掩雪圖》

此外,唐寅在生活上貌似放浪,但在繪畫上從不逸筆草草,一向嚴肅認真。我曾幾次臨摹唐寅的《草堂話舊圖》,驚讚其超凡的繪畫語言,特別該圖人物、山石、巨松、流泉,筆筆認真精到,尤其遠山的拖泥帶水皴,看似隨意拖筆揮就,其實要細心渲染三次才成(臨摹後方知)。唐寅晚歲常年被疾病纏擾,他為藥師陸約之乞藥療疾而作的《燒藥圖》中題句:“老我近來多肺疾,好分紫雪掃炊襟。”從畫面中看,唐寅健康狀況很不好,山石皴法凌亂,似有意,似無意,線條雖細仍見遒勁。同樣,《西洲話舊圖》記錄了唐寅50歲時,闊別30年的好友來看望他的情景。唐寅欣喜與友人話舊,感嘆人生“醉酒狂舞五十年,花中行樂醉中眠”,畫中題有“病中殊無佳興,草草見意而已”,但細觀畫中,人物、山石、樹木用筆工細,佈置得當,甚至屋後的棕櫚樹還用雙勾畫成,圖中筆一劃傳遞了唐寅晚年在年老體衰的困頓中“苦苦掙扎”的悽美心境。


【第335期】唐寅山水:千尺寒山雪已好,應需三笑寄逸情

唐寅繪《山路松聲圖》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六法審美”之首。我們不難發現唐寅山水畫妙處正在於“勃有發生,氣貫其中”的精神真元,繁而不亂,少而不枯,合之則通篇相連,分之則各自成形。如他的《山路松聲圖》,為豎式巨幢,且滿幅佈局,塞地漫天,但神采飛揚與酣暢淋漓的筆墨將千山萬樹層層推高推遠,造成深奇妙境界,也將唐寅的山水畫推到了風骨清雅、精美絕倫的藝術高峰。(作者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東吳畫院副院長,本文原載《中華書畫家》第6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