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啟功原著 於鐵江譯釋

其一

西京隸勢自堂堂,點畫紛披態萬方。

何必殘磚搜五鳳,漆書天漢接元康。

【作者自注】

漢晉簡牘。

此首作於一九三五年,其時居延簡牘⑴雖已出土,但為人壟斷⑵,世莫得見。此據《流沙墜簡》⑶及《漢晉西陲木牘彙編》⑷立論。二書所載,有年號者,上自天漢,下迄元康。

漢簡北宋出土者,早已無存,僅於匯貼中尚存其文,已經轉相臨寫,非復原來面目。明清人所見漢代字跡,莫非碑刻⑸。且傳世漢碑,多東漢人作,偶見西漢石刻,或相矜詫⑹,或疑為偽物。五鳳古刻,或石或磚,偶有流傳,稀同星鳳焉。

今距此詩作時又四十餘年⑺,戰國秦漢竹帛之遺,紛至沓來,使人目不暇給,生今識古⑻,厚福無涯,豈止書學一道,隸書一體而已哉!

【譯者附註】

⑴居延簡牘:又稱居延漢簡,1930年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烽燧遺址發現的漢代簡牘,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

⑵為人壟斷:指當時居延漢簡為國民黨中央研究所壟斷,一般人很難見到。

⑶《流沙墜簡》:《流沙墜簡》中國近代考古學著作。羅振玉、王國維合撰。該書為中國近代最早研究簡牘的著作。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流沙墜簡

⑷《漢晉西陲木牘彙編》:張鳳撰,1931年出版。

⑸莫非碑刻:沒有不是碑刻的。即只能見到碑刻。

⑹矜詫(jīn chà):誇耀。

⑺今距此詩作時又四十餘年:此首詩作於一九三五年,作者時年二十三週歲;自注作於一九八五年,作者時年七十三週歲,故云。

⑻生今識古:生活在今天,卻能見到更多古代的文物。

【原詩題解】

此詩表達發現西漢更早時期隸書木簡的喜悅。據作者自注,明清人未見過出土漢簡,便把西漢五鳳年間(前57——前54)的古刻當作珍寶,而現在出土的漢簡,從天漢年間(前100——前97)到元康年間(前65——前61)的都有,五鳳年間的殘磚石刻就不值一提了。

【原詩譯釋】

1.首句:西漢的隸書就已經氣勢恢宏。西京:西漢首都長安,代指西漢。隸勢:隸書的體勢。自:本就,本已經。堂堂:氣勢很大。

2.次句:一點一畫從容舒展,姿態多種多樣。紛披:舒緩貌。萬方:多種多樣。

3.三句:何必去苦苦搜尋五鳳年間的殘磚古石。五鳳:西漢宣帝的年號,前57——前54年。這句詩語序倒置,按正常順序就是:何必搜五鳳殘磚。

4.四句:現在出土的漆書木簡從天漢年間到元康年間的都有。漆書:用漆寫的木簡。天漢:西漢武帝年號,前100——前97年。元康:西漢宣帝年號,前65——前61年。

附圖1:西漢五鳳刻石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西漢五鳳刻石

附圖2:西漢天漢木簡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西漢天漢木簡

其二

翠墨黟然發古光,金題錦帙照琳琅。

十年校遍流沙簡,平復無慚署墨皇。

【作者自注】

陸機平復帖⑴。張醜⑵雲:“墨有綠色。”

帖文雲:“彥先羸瘵⑶,恐難平復⑷。往屬初病⑸,慮不止此⑹,此已為慶⑺,承使唯男⑻,幸為復失前憂耳⑼。吳子楊往初來主⑽,吾不能盡⑾,臨西復來⑿,威儀詳跱⒀,舉動成觀⒁,自軀體之美也⒂。思識()愛(或釋量)之邁前⒃,執(勢)所恆有⒄,宜()稱之⒅。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⒆。”

彥先為賀循字,循多病,見於《晉書》本傳。或謂彥先卒於陸士衡之後,則此非賀氏。然“恐難平復”,只是疑詞,非謂即死也。此帖當書於陸氏入洛之前,所謂“臨西復來”,殆⒇吳子楊將往荊襄一帶,行前作別耳。

此帖自宋以來,流傳有緒。傳世晉人手札,無一原跡,二王諸帖,求其確出唐摹者,已為上乘。此麻紙上用禿筆作書,字近章草,與漢晉木牘中草書極相似,是晉人真跡毫無可疑者。帖中字有殘損處,釋文有據偏旁推斷者。

【譯者附註】

⑴陸機平復帖: 《平復帖》為陸機所書。陸機,字士衡,西晉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吳亡後入晉,官至平原內史、前將軍。後為司馬穎所殺。《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⑵張醜:明書畫收藏家、藏書家、文學家。原名張謙德,一作廣德,字叔益。後改名醜,字青甫,號米庵,別號亭亭山人。崑山(今江蘇省崑山)人,善鑑藏,知書、畫,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著《清河書畫舫》十二卷,書中有對《平復帖》的記載。

⑶彥先羸瘵:彥先,賀循,字彥先。見【作者自注】。羸瘵(léizhài),病弱。

⑷恐難平復:恐怕難以康復。

⑸往屬初病:以往剛得病時。屬:從前,往昔。

⑹慮不止此:擔心病情不止於此。即擔心病情會更嚴重。

⑺此已為慶:成為現在這樣已經算是可慶幸的了。

⑻承使唯男:有一個兒子在身邊可供使喚。

⑼幸為復失前憂耳:幸運的是以前的擔憂可以打消了。

⑽吳子楊往初來主:吳子楊以前來此地寓居。往初:當初,以前。主:寓居。(依趙仁珪注)

⑾吾不能盡:我沒有完全瞭解他。

⑿臨西復來:在西行之前再次前來。

⒀威儀詳跱(zhì):儀態安詳,風采傑出。跱:特立,傑出。

⒁舉動成觀:一舉一動優雅可觀。

⒂自軀體之美也:確實是儀表堂堂的美男子。軀體:身體,此指儀表。

⒃思識()愛(或釋量)之邁前:想想人的見識器度會超過從前。識()愛(或釋量):此處採用“量”,識量,見識器度。邁:超越。

⒄執(勢)所恆有:是情理中常有的事。執(勢):勢,情勢,情理。恆,常。

⒅宜()稱之:確實值得稱讚。宜:應該,值得。

⒆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夏伯榮正當動亂之時,情況不清楚。寇亂:動亂,戰亂。聞問:消息,情況。悉:清楚,明白。

⒇殆:大概。

【原詩題解】

此詩表達對陸機平復貼真跡的讚歎,稱其在漢晉簡牘中是無與倫比的。

【原詩譯釋】

1.首句:濃黑的墨色泛著翠綠,古色古香。翠墨:形容墨色之濃。作者自注引張醜雲:墨有綠色。黟(yí)然:黑貌。

2.次句:泥金的題簽,錦制的封套,與墨字互相映襯,極為精美。帙:書、畫的封套。照:映照,映襯。琳琅:形容文物精美。

3.三句:十年之間我校閱盡了各種漢晉簡牘。校(jiào):校閱,核對。流沙簡:《流沙墜簡》的簡稱,代指出土的漢晉簡牘。

4.四句:平復貼是無愧於墨中皇帝之稱的。無慚:無愧於。署:題署,稱為。

附圖:陸機平復帖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平復帖

其三

大地將沉萬國魚,昭陵玉匣劫灰餘。

先塋松柏俱零落,腸斷羲之喪亂書。

【作者自注】

王羲之喪亂帖⑴。

帖首雲:“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⑵”此首作時,當抗戰⑶之際,神州淪陷,故有此語。離同罹。

唐摹王帖,本本源源,有根有據者,首推萬歲通天帖⑷,其次則日本所傳喪亂帖及孔侍中帖⑸。此時萬歲通天帖硬黃⑹原卷尚未發現,故只論及此帖。

喪亂帖傳入日本,遠在唐代,當是留學僧,遣唐使所攜歸者。卷中有“延歷敕定⑺”印記,可證其摹時必在公元八世紀以前。此帖與孔侍中帖在當時或屬一卷,後為人所割分,以其摹法相類也。

喪亂帖筆法跌宕,氣勢雄奇。出入頓挫,鋒稜⑻俱在,可以窺知當時所用筆毫之健。閣帖⑼傳摹諸帖中,有與此帖體勢相近者,而用筆觚稜⑽轉折,則一概泯沒⑾。昔人謂,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信然⑿。

【譯者附註】

⑴喪亂帖:《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⑵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這是《喪亂帖》開頭的一句話,意思是,時局動亂到了極點,祖先的陵墓第二次遭受摧殘。離:同罹,遭受。荼毒:殘害。

⑶抗戰:指抗日戰爭。

⑷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啟功在《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後》認為:“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後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至於《萬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摹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帖》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摹本的信賴之心。”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萬歲通天帖

⑸孔侍中帖:《孔侍中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孔侍中帖》筆畫體態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於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孔侍中帖

⑹硬黃:古紙名。用以寫經和臨摹古帖。以黃檗和蠟塗染,質堅韌而瑩澈透明,便於法帖墨跡之響拓雙鉤。又用以抄寫佛經,以其色黃而利於久藏。唐宋時最為流行。

⑺延歷敕定:延歷,782年八月十九日至806年五月十八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應之後、大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跨越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兩個時代的桓武天皇。敕,音chì,皇帝的詔書、命令。敕定:依朝廷詔命而定。

⑻鋒稜:筆畫的鋒芒、稜角。

⑼閣帖:《淳化閣帖》的簡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⑽觚( gū)稜: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此指筆畫的稜角。

⑾泯沒(mǐn mò):消滅,消失。

⑿信然:確實如此。

【原詩題解】

據作者自注,此首作於抗戰爆發,神州淪陷之時。詩作主要表達由喪亂貼內容所引發的對時世的感慨。

【原詩譯釋】

1.首句:神州大地即將淪陷,無數百姓化為魚鱉。萬國魚:城池被淹,百姓化魚。形容淪陷地百姓慘遭荼毒。《元遺山集》卷十二:“ 滄海橫流萬國魚,茫茫神理竟何如?”

2.次句:蘭亭序帖能在晉末戰亂中留下來也是劫後餘生。昭陵玉匣:指蘭亭帖真跡。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玉匣:漢代帝王葬飾,此指蘭亭帖真跡。據傳,唐太宗死後,蘭亭帖真跡隨太宗葬入墓中。前二句既是寫晉末戰亂,也暗喻當時抗戰形勢。

3.三句:祖先陵墓又遭荼毒,墓地松柏零落俱盡。先塋:祖先陵墓。這句也是一語雙關,既是寫王羲之喪亂貼的內容,也寄託作者自身的感慨。

4.四句:王羲之的喪亂書讀來令人腸斷。腸斷:形容極度悲痛。末句將王羲之的遭遇與作者自己的遭遇融為一體,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這幾首論書絕句是對書法的高度概況 加以精解一目瞭然

喪亂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