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乃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氣韻生動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王羲之的《十七帖》。

唐太宗珍愛王羲之書法,苦心蒐集王書三千紙,作為法貼以便展玩。《十七帖》即為其中的一卷。因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此卷共有一千餘字,間有楷書四行。

王羲之《十七帖》乃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氣韻生動

《十七帖》是王羲之以草書體寫的信札的集刻。全帖字字獨立,互不牽連。然而上下左右俯仰顧盼,頗有情姿。用筆方折勁峭,體勢婉轉靈妙,是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意態活潑,氣韻生動,又時有章草的意味,“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雖是信札,不經意地隨手寫來,章法大小相間,疏密自然,蕭散流麗中不失森嚴的法度規矩。羲之曾總結自己草書經驗說:“若欲學草書,又別有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用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他的《十七帖》以出色的創作實踐證實了這些經驗之談。羲之草書筆法精謹而富於變化,不為法縛,不求法脫,筆勢雄健,氣象超然,有“書中之龍”的美譽。

王羲之《十七帖》乃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氣韻生動

《十七帖》被歷代視為草書絕品。《十七帖》摹刻較多,最精者為唐摹本。卷尾獨書大“勅”字,“勅’字下有小楷五行:“副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下刻缺左實右的“僧權”二字款,稱“弘文館本”。

王羲之《十七帖》乃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氣韻生動

羲之其他草書也能巧於布白隨體而變。如人之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可以異態殊姿。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位置也寫成不同的姿態。草書帖中“當”、“慰”、“得”、“羲之”等字甚多,多至數十字,均施於微妙變化,以求同中見異。王羲之的行、草書一統千古書壇,甚至以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風被定為鑑定歷代書法品格的唯一標準。宋代米芾曾言:“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明代項穆也說:“書不入晉,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詎稱逸品?”崇晉宗王成為唐以後書家的共同信仰。

王羲之《十七帖》乃筆方勢圓的典範,點畫遒媚相生,氣韻生動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