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說到陪孩子寫作業,很多家長都能吐槽一整天。孩子總是各種磨蹭,放學回家之後,只要沒有大人跟在屁股後面催,孩子就不寫作業。或者明明只要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孩子卻要寫仨小時。這仨小時,還得玩命地跟著屁股後面催。

磨蹭的孩子碰到急性子的父母,就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真實寫照。而且作業天天有,父母也就跟著天天崩潰。正如網友的戲言:陪孩子寫作業,時刻要備著救心丸。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玩笑歸玩笑,想要解決孩子拖延的問題,我們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其實拖延非常常見,據調查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承認自己一直拖延,而拖延在小學生和中學生中發生情況則更為嚴重。大家一般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不自覺,對學習缺乏興趣。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總是不能專心做作業,要麼玩,要麼走神,甚至趴著睡覺。

說到這些,家長們都有一肚子苦水:孩子難教不省心、費盡力氣孩子還是不聽話……不過先別急著抱怨,孩子年齡小,不愛學習確實會造成磨蹭,不過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更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家長,大家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特別大。所以,孩子做得不夠好,父母才是關鍵。如果父母不改正,磨蹭就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家長急得跳腳,孩子還是磨蹭。

可能你要問,家長怎麼會造成孩子拖延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促使孩子形成拖延的習慣。

1.家長包辦所有事情

此前在美國,有一首《媽媽之歌》爆紅網絡,它的歌詞翻譯成中文是這樣的:“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離電視遠點,開小聲點,吃飯別玩手機!今晚不準玩電腦!……”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寫的《媽媽之歌》

看完歌詞,有網友笑稱,原來全世界操心的老母親都一樣,從孩子起床開始嘮叨,一直嘮叨到孩子入睡。可是儘管媽媽一直在催促,孩子卻完全不上心。原因其實很簡單,所有的事情,家長都一肩擔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自己做。

就拿寫作業來說,老師每天佈置的作業,父母都會記得清清楚楚。回到家,又會連續發出指令,先寫數學,再寫語文,做完作業就背英語……然後還會全程陪同,直到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寫作業,家長最操心。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自誕生之日起,兒童就在逐步擺脫對他人的依靠,最後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達到獨立。

但是有一位事無鉅細替孩子安排的家長,孩子的獨立意識就會被壓制。寫作業時丟三落四、拖拖拉拉,也就順理成章了。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習慣了家長的事無鉅細,缺乏獨立意識。

2.完美主義的家長“逼”孩子用拖延來被動攻擊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又和外婆鬧彆扭了。仔細一問才知道,外婆是個急性子,而孩子有點粗心。這下每次孩子一寫作業,外婆的嘮叨就停不下來。一會是:“你這道題算對了嗎?”一會說:“你這字寫歪了,擦了重寫!”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完美主義的家長,帶來磨蹭的孩子

說了幾次之後,孩子開始磨蹭,語文作業一個字寫很久。看到數學題,就等著外婆報答案。外婆一看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火冒三丈。然後一老一小就掐起來了,互不相讓。

其實,因為家長總是挑剔,孩子用拖延來對抗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被動攻擊。紐約大學醫學中心認為孩子的被動攻擊就是,表面上遵守制度,實際上消極抵抗。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用拖延來對抗家長的挑剔。

負責研究孩子被動攻擊的專家SigneWhitson,羅列了典型的被動攻擊行為,其中就包括:父母的要求越多,孩子完成的結果越差;拖延(吃飯慢、上學遲到、做事磨蹭)。

和大人在一起時,孩子是弱勢的一方,一旦有了衝突,孩子很有可能開始消極抵抗。所以在責怪孩子拖延之前,家長需要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過於嚴格了。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在責怪孩子拖延之前,家長需要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過於嚴格

俗話說得好,先完成後完美。孩子的學習剛起步,不可能每次落筆都達標。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能太著急。要求嚴格是好事,但嚴格並非不允許孩子出錯,而是出錯之後去糾正和提高。

3.家長總是不停增加任務

很多孩子有邊玩邊寫作業的習慣,對此大人們往往表示不理解。其實這和我們上班是一個道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在單位幹活越快的人,活兒反而越多。有人就學會了摸魚打混,因為活兒是幹不完的,所以慢慢幹反而更輕鬆。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做不完的作業讓孩子學會磨蹭。

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樣的情況。因為做完作業,家長看時間還多,就會佈置其他的作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選擇一邊玩一邊寫,寫完作業就到睡覺時間,也就不會再有額外的任務。

所以有的時候,明面上看起來是孩子三心二意,其實是孩子用拖延的方式,來消極抵抗父母給出的超量任務。

既然知道了以上的做法,會間接導致孩子養成拖延習慣。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負面影響呢?

首先,放手讓孩子獨立。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真正放手讓孩子獨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魯克森曾經說過,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家長應該明白,這是孩子的任務。在有需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忙,但是責任應該交由孩子自己承擔。

比如說,老師佈置的作業,家長不負責記錄。回家之後孩子自己做作業,家長只詢問孩子是否都做完了,不動手替孩子檢查。如果有其他的任務需要家長配合,也應該由孩子向家長提出來。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讓孩子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家長不插手。

一開始,孩子一定會有疏漏。可能會忘記做某些作業,也有可能記錯了內容。這時候家長要沉住氣,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清楚,這件事是他負責,所以後果也由他承擔。

除此之外,家長還有可能因此受到老師的批評,被認為不關心孩子。所以建議提前和老師溝通,說明情況。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建立獨立的意識,會事半功倍。

想讓孩子獨立,最重要的就是家長放手。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能自己獨立作業時,需要先想一想,是不是我們剝奪了孩子自主完成作業的機會。

其次,用成長型思維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用成長型思維給孩子成長的時間,探索未知的世界。

現實中,我們大部分的父母,習慣了成人的節奏。總是特別著急,一分鐘都等不得。容不下孩子的慢,更容不下孩子的錯。

可是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對於學習,孩子是新手,我們要從內心接受這個事實。也就是孩子可能會做不好作業,也可能會犯錯誤。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專注和努力來發展。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就應該用成長型思維去對待。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羅爾·德韋克博士《終身成長》封面

比如對待孩子寫作業犯錯,成長型思維不是不允許出錯,而是不斷努力直到沒有錯。就像寫文章一樣,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紅樓夢》是公認的優秀作品,但它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曹雪芹經過無數次修改,數易其稿才寫成的。

如果孩子寫作業犯錯,家長不必著急。可以等孩子完成作業之後,帶著孩子一起找問題,一起來慢慢提高。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成長,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完美主義者。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犯錯,課帶著孩子一起找問題,慢慢提高。

第三,學習要張弛有度。

由於升學和就業的壓力,家長難免焦慮。這焦慮體現到孩子的學習中,就是讓孩子做沒玩沒了的作業。其實我們都知道,人能連續專注的時間是有限的,相比成人,孩子能專注的時間更短。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學習張弛有度,讓孩子除了學習還有玩的時間。

那麼,如果想讓孩子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完成任務,最好的辦法,是勞逸結合[l4] 。每天放學回家,孩子其實也很疲勞。所以與其要求孩子一直寫作業直到睡覺,不如和孩子說,寫完作業就可以去做他喜歡的事情。畫畫,看電視或者玩一會遊戲。

在興趣的驅使下,不用家長催促,孩子會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作業。當然家長也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對孩子的作業量有一個大概的評估,另一個就是對孩子的作業質量要有要求。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學會這三招,幫助孩子告別拖延

因為有後面玩的吸引,孩子會努力完成作業。

這主要是為了保證必要的作業量,同時防止孩子因為急著去玩,應付作業。確保了這兩點,就可以放心讓孩子去休息了。短暫的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出發。張弛有度,會讓孩子能更好地學習。

總之,想讓孩子跳出做作業總是拖延的怪圈,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因為什麼拖延。首先得自查,有沒有事無鉅細替孩子打理所有的事情,有沒有總是完美主義去要求孩子,或者總是給孩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解決拖延的根本,就是從家長做起。我們要懂得完全放手,讓孩子學著為自己負責,從精神上獨立。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和休息時間,然後陪著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我的頭條號是陸北老師,歡迎大家關注!同時,也十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