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過眼1000+簡歷,三流大學也有一流簡歷,一流大學也會有三流簡歷。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三流大學的一流簡歷

與其說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學生的簡歷,不如說:

三流簡歷和一流簡歷,到底有哪些區別?

怎麼樣才能寫出一流簡歷?

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三流簡歷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這一份簡歷,單從排版而言,其實算不上三流。但對於HR來說,這份簡歷有著一些致命的缺陷:

1、信息不完整:簡歷基本信息雖然都有,但是工作和實習經歷單薄,唯一的公眾號運營經驗沒有深度描寫,也沒有在簡歷裡突出個人優勢;

2、在簡歷上直接寫自己的重大缺點:“經驗不足,缺乏成體系的運營知識,需要進一步學習”

如果現實找工作這樣寫,估計就跟工作絕緣了。

用人單位招人是希望你來替他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招聘你過去學習的!!

如果你經驗不足,完全可以用“學習能力強,擅長快速掌握新知識”來替代這句話,而不是傻愣愣地寫在簡歷裡。

3、工作經歷是求職重點,但全是口水話:這份簡歷的工作經歷部分,完全沒有突出自己能夠勝任“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的競爭優勢,反而寫了一堆正確的廢話。

沒有工作流程和公眾號的數據、結果描述。

評語:如果簡歷真的一無可寫,也要想辦法深挖自己過去的經歷,儘量把簡歷的內容做得足夠詳實、豐富。

如果連字都懶得寫幾個,那還找什麼工作?

二、二流簡歷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這一份簡歷,在設計上依舊很優秀,簡歷信息完整,符合HR的主流審美。

但為什麼被評為二流簡歷,是因為內容上的缺陷:

在這份簡歷的工作經歷中,口水話較多,客觀性的詞語較少,缺乏工作過程的思考、調整和工作成果數據,在描寫工作經歷的時候,也沒有用到STAR法則,導致整個工作經歷看起來比較碎片化。

評語:建議深度挖掘工作過程中,自己是怎麼樣思考,怎麼樣優化工作,以及獲得了什麼樣的數據成果,獲得了哪些能力的提升,從而增強簡歷的說服力。

三、一流簡歷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如果說一流簡歷和二流簡歷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那一定是內容。

我見過90%的一流簡歷,基本上整張紙都是滿滿的,而且對於工作的總結和描述都十分詳盡,能讓HR感受到滿滿的誠意。

簡單說一下這份“一流簡歷”的優點:

硬性條件:學校、學歷、獲獎經歷都非常優秀

工作經歷:每一份工作經歷的描寫,都用到了STAR法則。

STAR法則是情境(situation)、任務(task)、行動(action)、結果(result)四項的縮寫。具體含義是:

Situation: 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Task: 你是如何明確你的任務的

Action: 針對這樣的情況分析,你採用了什麼行動方式

Result: 結果怎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學習到了什麼

簡而言之,STAR法則,就是一個清晰、條理的作文模板。不管是什麼,合理熟練運用此法則,可以輕鬆的對面試官描述事物的邏輯方式,表現出自己分析闡述問題的清晰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而STAR法則也是備受世界500強企業推崇的,因為這可以考察求職者是否真的有從事某個工作的經驗。

每一份工作經歷,都有對應的數據佐證、案例佐證。

這是文案撰寫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可以有效提升HR對你的信任感,因為大家都願意相信,數據是真實可證實的,而如果只是單純描述工作能力,大家很難評判其效果。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

一流簡歷重內容,二流簡歷重形式,三流簡歷不重視!

但凡認真寫一寫,起碼是二流簡歷。

但如果你按照我說的方法來寫簡歷,三流大學也可以寫出一流簡歷:

我曾經在面試上失敗過無數次,投100份簡歷,面試邀約寥寥無幾,折騰好幾天,才拿到一個不怎麼樣的offer。

後來我開始反思Why:

為什麼別人輕鬆就可以獲得面試邀請,隨隨便便就可以拿到offer,為什麼我不可以呢?

後來,我付費諮詢行業內的人力資源專家和業內的前輩,問他們對於簡歷的評判標準,終於找到了簡歷撰寫的訣竅。

很多人說:寫簡歷就是套模板。

然而事實是:模板的問題很好解決,但真正的難題其實是:怎麼樣寫出一份出彩的簡歷內容。

不管排版多麼好看,字體設計多麼漂亮的一份簡歷,如果不符合應聘崗位的要求,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被扔進垃圾桶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所以,這篇文章的核心不是幫你解決簡歷模板、排版的問題,而是告訴你簡歷各個部分,到底應該怎麼寫。

個人信息欄

按照模板填寫即可,最簡單的就是姓名+聯繫方式,稍微豐富一點的,可以加上你的照片、家庭住址、民族、政治面貌這些。

按照模板填寫即可,只是需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成績不是很突出,不在前30%,基本上不用寫。不要在教育經歷那裡暴露你的缺點即可。

工作(項目)經歷欄

這可能是一份簡歷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企業HR最關心的一個部分。在這裡,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HR在看簡歷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HR最關心的就是你和在招崗位的匹配度。

舉個簡單的例子:

現在A單位想要招聘一位行政專員,同時收到了3份簡歷,一位是985大學曾經從事工程師的小武,一位是曾經有過行政經驗的小劉,一位是之前做銷售很厲害的小王。

如果你是HR,你會選擇哪一位同學來面試?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曾經有過行政經驗的小劉,儘管相比之下,小劉的綜合能力甚至不如其他兩位候選者,但是她就是適合這個崗位的人。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潛意識造成的: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紋身的人,會想到“社會”;

看到一個的微信頭像是用的那種很萌的動物,會覺得這個人本身也很可愛;

看到一個銷售,會認為對方很健談和外向......

HR在挑選備選人的簡歷時,同樣逃不過這一點。

所以,想要獲得一份面試機會,提高簡歷篩選的通過率,最重要的,就是讓HR覺得我們有和這個崗位契合的氣質。

所以,如果你看中了一個工作機會,在投遞簡歷之前,最好的做法是:

詳細查看該崗位的JD(職位描述),再對比自己是否符合對方的要求。

例:某平臺用戶增長崗位招聘文案

三流大學和一流大學有哪些差距?看簡歷就知道了

我們重點看紅色圈起來的部分,也就是職位描述。這裡明確提出了幾點要求:

1、具備ASO的經驗和能力,最好有過相關案例;

2、具備文案撰寫能力,並知道文案優化的方法;

3、會做競品調研和分析;

4、會做數據分析,懂得利用數據來出報告;

如果你本身的工作經驗並不能滿足該崗位要求,可能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在明確對方的招聘需求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簡歷,儘量符合對方的需求。

也就是說:

這個時候,你需要刪減一些跟應聘崗位無關的工作經歷,然後把自己過往經歷篩選一遍,找到一些相關的經歷和經驗來豐富你的簡歷內容,讓HR在眾多簡歷之中,第一眼就發現合適的你。

如果你的過往經歷並不足以讓你獲得該崗位,但是你又非常中意,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在投遞簡歷的時候,附上一份你的工作計劃書過去,讓對方認識到你的誠意和能力。

當然,如果你現在是零基礎,隔你想要去的崗位又比較遠,我建議你去參加一些專業的課程,先讓自己具備最最基礎的能力,然後再慢慢考慮後續發展的事情。

此外,很多答主已經講過STAR法則的運用,在這裡我就不再獻醜了,在寫簡歷的過程中,用好這個技巧就OK了。

總之:

遵循“匹配”原則,然後再加上一些小技巧,做出一份合格的簡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