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總體目標。至規劃期末,濟源市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交融的新型城鄉形態基本形成,城鄉體制障礙基本消除,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實質性轉變,城鄉居民就業充分,教育、醫療、社保等城鄉公共服務實現市域同待遇,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走在河南前列,成為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典範。

經濟發展目標。爭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趕上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水平。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產業比重至少達到40%;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高。

城鎮化和人民生活發展目標。到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85%左右。形成中心城區、組團、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四級城鎮體系格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規劃至2030年為15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規劃至2030年達到72000元。

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城鄉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中階段入學率規劃到2030年為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規劃2030年達到95%以上。到2030年,市域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覆蓋率達到9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2030年達到100%。各級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完善配套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和福利設施,城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到203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至1.5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至2.2噸標準煤/萬元;能源轉換總效率提高到8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100%;工業廢氣治理率達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生態環境質量躋身全國優秀城市前列。

第9條 戰略措施

戰略一:“核心帶動,全域一體”

以“全域濟源”理念為統領,統籌中心城區、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之間的交通聯繫、職能定位、產業佈局、生態建設,提升中心城區承載能力,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打造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各級城鎮節點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

戰略二:“產城互動,融合發展”

圍繞功能區產業定位,突出特色、錯位發展、融合互補,加快形成功能集合、資源節約、集群發展的新格局,支撐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加快虎嶺轉型發展功能區、玉川循環經濟功能區工業轉型,加快中心城區核心功能區、西霞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王屋山生態旅遊功能區現代服務業和東部高效農業功能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城鄉產業高效鏈接、聯動發展。

戰略三:“設施優先,共建共享”

統籌城鄉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繫通道建設,優化中心城區與功能區、新型農村社區的交通連接;加快供水設施與水源建設,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域信息化。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推動全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戰略四:“民生為本,服務均等”

建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體系,完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上主體和主導作用,完善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城鄉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率先實現公共基本服務全覆蓋。

戰略五:“保育生態,優化環境”

以建設生態宜居精品城市為目標,加快各類生態設施建設,推進濟源獼猴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荒山、煤礦塌陷區治理、農村土壤修復,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和保育,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安全體系。

戰略六:“傳承文化,提升品位”

充分挖掘山水文化、道文化、藥文化、畫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按照“市域全景、景城一體”理念,推動文化旅遊與工業、現代農業、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彰顯“詩畫山水、靈秀濟源”特色,突出“愚公移山”、“山水濟源”兩大品牌,提升濟源文化魅力。

第10條 產業結構調整思路

1、產業總體發展思路

圍繞各功能區產業發展定位,突出特色、錯位發展、融合互補,推動原材料產業向高附加值、循環和低碳方向轉型,加快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壯大服務業規模;推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發展,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2、產業總體定位

根據濟源的資源特色、產業基礎、區域功能定位及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其產業發展總體定位為:

(1)以能源、鋼鐵、鉛鋅加工、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支柱行業為基礎,重點提升優勢工業行業整體發展水平與競爭力,鞏固省級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地位;

(2)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佔領河南納米材料、石晶光電、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高地;

(3)加快發展諮詢、會展、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第三產業整體層次;圍繞區域山水文化,壯大生態旅遊產業,使濟源成為北方最重要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之一;

(4)積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建成獨具特色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第11條 農業發展空間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基本原則,規劃形成五大農產品優勢區域。

現代糧食高產示範區——以優化品種結構、優化作物佈局、改善品質結構為重點,依託軹城鎮等水利設施較好的平原鎮,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蔬菜產業集聚區——依託設施蔬菜產業基礎,集中發展溫室、大棚、中小拱棚等設施蔬菜規模,優化蔬菜生產品種結構和外銷渠道。重點建設北部城郊蔬菜集聚區、東部綠色生態外銷設施蔬菜集聚區、南部特色蔬菜集聚區、西部高山越夏蔬菜及制種集聚區。

菸草產業優勢區——利用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山區資源優勢,以培育菸草重點鎮、重點村和菸草生產示範園區為重點,集中新建或改造規模化育苗大棚、密集式炕房和菸草生產示範區。

冬凌草產業優勢區——利用濟源冬凌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冬凌草國家標準誕生地的資源品牌優勢,重點在北部克井鎮、西部下冶鎮及其周邊的退耕還林區,充分利用現有果園和林地,間作種植冬凌草。

漁業生產優勢區——充分利用黃河小浪底、西霞院沿黃等現有大型庫區,重點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沿黃現代漁業示範區、中西部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區、水產苗種產業區三個漁業生產優勢區。

第12條 工業發展空間規劃

綜合考慮濟源市已有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條件,構建“三區、三園”工業架構。三區:虎嶺產業集聚區、玉川產業集聚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三園:梨林特色產業園、邵原特色產業園和玉泉特色產業園。

虎嶺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業、裝備製造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以中原特鋼、豫港焦化、金馬焦化、富士康等大型企業集團為依託,促進優勢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加快產業升級,建成為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

玉川產業集聚區——結合克井鎮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有色金屬加工等產業,加快完善園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建成生態園林式產業園和循環經濟示範區。

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

重點發展先進礦用機電、新材料、生物農藥、光電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中心,建成立足濟源、面向全省、輻射華北的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級研發基地、科技創新基地,成為濟源市對外開放的窗口、綜合改革的試驗區。

梨林特色產業園——以市域養殖基地、無公害水果、食用菌等特色農副產品資源為依託,重點發展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等輕型工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邵原特色產業園——以發展特色旅遊產品加工、林果加工等複合型產業為主,加快園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煤化工、焦化等汙染型企業的搬遷,改善園區生態環境質量。

玉泉特色產業園——重點發展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成豫西北、晉東南最大的食品加工產業基地。

第二章 人口和城鎮化水平預測

第13條 總人口預測

2015年全市總人口76萬人;2020年全市總人口84萬人;2030年全市總人口98萬人。

第14條 城鎮化水平預測

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為45.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鎮人口為58.8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鎮人口為83.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

第15條 城鎮化發展策略

(1)城鄉一體化策略

以城鄉一體化統領濟源市社會經濟發展,構建中心城區、複合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緊密銜接、統籌發展的四級現代城鄉體系。

(2)產業帶動策略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向城鎮聚集,提高城鎮化水平。

(3)“三化”協調策略

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實現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目標,促進農村人口的空間轉移。

(4)制度創新策略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產權金融制度和社會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人口有序轉移。

第三章 市域空間管制規劃

第16條 空間管制分區

為了加強和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運用空間管制的技術和方法,加強對市域空間資源,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的監管,保證城市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綜合濟源市域的環境敏感區特性,在濟源市域範圍內劃定優化建設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

第17條 優化建設區界定及管制要求

優化建設區為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具有發展潛力,對周邊城鄉發展和生態保護不產生無法解決的破壞性影響的地區。主要是對原有建設用地進行優化整合,對其不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的用地結構進行調整,包括中心城區建成區、複合組團和各鄉鎮已建區域。優化建設區內重點提高建設品質、完善服務設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優化生態環境、取消不符合城市發展的用地結構,以及對於不符合發展要求的用地進行優化調整。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濟源城市總規劃,近期至2020年,遠期至2030年,全市人口98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