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牌”調解員

編者按 “他們像一把尺子,量出的是公平,撐起的是片天,大任擔當。”這首詩中寫到的正是奮戰在一線的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紮根群眾、貼近基層,是構築社會和諧的“減壓閥”和“潤滑劑”,基層調解員總結經驗所得出“調解經”,是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能預防小矛盾變成重大糾紛。即日起,掌上春城將推出“昆明‘金牌’調解員”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基層調解員背後的故事,探秘昆明的“金牌”們是怎樣“煉成”的。

昆明“金牌”调解员

掌上春城訊她靠一張嘴苦口婆心,運用多年來摸索出的“聽、勸、調”工作方法,讓不由分說的當事人們互相退讓。她靠一雙腿,跑遍轄區裡大大小小的醫院,幫“緊繃一根弦”的醫患關係找到突破口,讓當事人們握手言和......她正是五華區司法局大觀司法所那位親切的“魏老師”。

這個總是面帶微笑,性格開朗充滿著正能量的“魏老師”名叫魏雲,是昆明市五華區司法局大觀司法所的一名幹警,從事基層人民調解工作25年有餘。大觀司法所不到20平方的調解室經常被要來“鬧一鬧”的當事人擠滿,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糾葛有時候就像糾纏在一起的絲線,剪不斷理還亂,卻能被“拆線能手”魏老師調解得清晰明瞭。

將矛盾糾紛控制在源頭,化解在苗頭

大觀司法所轄區內分佈著6家大中型醫院,醫療糾紛調解是所裡的“常客”,這裡調解的案子99%是重大疑難糾紛,而醫療糾紛的調處和普通矛盾糾紛的調處有很大不同。“調解醫療糾紛的案子,需要多跑醫院。”魏雲告訴掌上春城記者,在調解室裡是一方面,跑醫院去走訪是另一方面,只有實地去看、去問、去聽,才能深入地瞭解醫患關係雙方的主張和訴求,也只有這樣才能設身處地的去考慮他們的難處,這樣才能不偏不倚,為雙方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醫療糾紛案件在調解中屬於較難調解的類型,此類糾紛若得不到及時疏導、調處和化解,勢必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將矛盾糾紛控制在源頭,化解在苗頭。”魏雲與同事堅持不懈,不斷為一起起重大疑難矛盾糾紛畫上句號。

2018年9月,一對安徽籍外來退休夫妻,給魏雲和大觀司法所的調解員們送來了錦旗。老兩口唯一的兒子小李(化名),在昆明打工來到醫院就診,被確診為感冒發燒後進行了常規治療,之後小李回到宿舍休養卻陷入昏迷,後來搶救無效死亡。在這場醫患糾紛中,原本求助無門的外來老兩口,找到了“魏雲個人調解室”尋求幫助。魏雲利用她長期從事調解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專業能力,與同事在醫院司法所“來回跑”,並用“依據、依法、依情”的調解方式,調解了8次,幫助雙方當事人化解糾紛,最終由醫院方一次性賠償家屬60萬元,使老兩口依法獲得了經濟賠償。

昆明“金牌”调解员

獨家“秘方”為調解成功創思路

2010年11月,大觀司法所建立了大觀街道人民調委會駐昆醫附一院醫療糾紛調解室,在全省率先把醫療糾紛納入人民調解範圍。3年後“魏雲調解工作室”成立,以化解重大疑難醫療糾紛為重點。通過“魏雲調解工作室”與醫院裡的醫療糾紛調解室相結合,將醫療糾紛及時有效的轉移到調解室中,促進了當事人雙方問題的解決。

“有時候,當事人們的情緒很不好,糾集了很多親戚朋友來調解室裡‘撐腰’。”魏雲說,“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有威懾力的角色在調解室中‘坐鎮’,例如派出所民警等,把當事人鬧事的想法壓下去,促使調解在大家都情緒平穩的狀態下進行。並且要有一個法律顧問在場,可以把調解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向當事人解釋清楚,這樣能幫助矛盾糾紛在調解階段被化解。”2014年,在魏雲和全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兩長一顧問”調解機制在大觀司法所應運而生,助力解決重大疑難矛盾糾紛。這個制度是在調解過程中,司法所所長、派出所所長、法律顧問,三者或是三方均出席相關人員,參與調解全過程,並在其中發揮特有作用。

“魏雲調解工作室”建立以來,先後成功調解重大疑難醫療糾紛350多件,參與調解其他糾紛2000餘件,調解率100%,成功率達99.6%,而“兩長一顧問”調解機制的啟用,使矛盾糾紛的調解成功率等大幅提升,為推行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開闢了新的思路。

捧著一顆真心,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當事人

調解一個案件有時候並不是一兩次會面就能解決的,魏雲經歷過調解時間最長的一個案件就有3年之久,期間經歷10餘次反覆調解。2015年2月,張明(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五華區內的一家醫院就診,經過醫院診斷後,認為張明“總擔心得病”的心態其實是源於得了強迫症,並給他進行了處方治療。張明在接受了10余天的治療後,發現自己的脖子會不由自主的向右偏。經過和醫院的協商,院方給張明提供了1年多的康復治療,但是治療後,他的病情卻沒有得到完全緩解。張明的家屬認為,這樣的情況是服用了醫院所開藥物所致,要求醫院賠償。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併產生了糾紛,多次溝通協商後沒有得到讓雙方滿意的結果。在2016年5月,他們共同向大觀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提出糾紛調解申請。

昆明“金牌”调解员

“這個案子是目前所裡調解過的最長的案子了。”說這句話的時候,魏雲是微笑著的,她不是一個喜歡抱怨的人,說起這個案子,表面上看似十分的輕鬆,可是其中的苦和累,也只有她自己能知道。3年間,魏雲每次都先聽雙方說自己的訴求,然後仔細的傾聽和記錄,用“第三人”的角度,和患者及患者家屬擺事實、講道理,政策和法理並舉。魏雲她總是告訴自己,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不要放棄,這案子能在所裡被調解,然後繼續反覆做醫患雙方的疏導化解工作。終於他在雙方爭執不休的對話中聽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最終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案子以院方一次性賠償張明八萬元整做了了結。“雖然時間長,過程磨人,但是我真心希望能幫他人解決問題。”魏雲說,自己是捧著一顆真心在為老百姓解決矛盾糾紛,矛盾雙方能夠感受到這顆真心,調解也就能進行下去。

這麼多年的工作中,說沒有遇到過委屈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樂觀積極的魏雲曾經也哭過,難受過。有次,當事人太過生氣,把杯子砸過來,水潑在她臉上,她忍著委屈拿紙擦擦接著調解。“我們每次都是笑臉迎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激化當事人雙方的矛盾。”魏雲說,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當事人,有些時候一杯熱水,或是一句溫暖的問候,當事人心中的冰霜也能溶解一些。

魏雲深深的熱愛著調解這份工作,她把這份工作當做人生的事業,當案子得到調解的同時,她也獲得了群眾的尊重,每當當事人緊緊的握著魏雲的手錶示感謝時,她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魏雲獲得過不少的成就,但她總是說,這是集體一起努力而來的,而這也是鞭笞她繼續向前的動力。

掌上春城記者:楊曼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