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牌”调解员

编者按 “他们像一把尺子,量出的是公平,撑起的是片天,大任担当。”这首诗中写到的正是奋战在一线的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扎根群众、贴近基层,是构筑社会和谐的“减压阀”和“润滑剂”,基层调解员总结经验所得出“调解经”,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能预防小矛盾变成重大纠纷。即日起,掌上春城将推出“昆明‘金牌’调解员”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基层调解员背后的故事,探秘昆明的“金牌”们是怎样“炼成”的。

昆明“金牌”调解员

掌上春城讯她靠一张嘴苦口婆心,运用多年来摸索出的“听、劝、调”工作方法,让不由分说的当事人们互相退让。她靠一双腿,跑遍辖区里大大小小的医院,帮“紧绷一根弦”的医患关系找到突破口,让当事人们握手言和......她正是五华区司法局大观司法所那位亲切的“魏老师”。

这个总是面带微笑,性格开朗充满着正能量的“魏老师”名叫魏云,是昆明市五华区司法局大观司法所的一名干警,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25年有余。大观司法所不到20平方的调解室经常被要来“闹一闹”的当事人挤满,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葛有时候就像纠缠在一起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却能被“拆线能手”魏老师调解得清晰明了。

将矛盾纠纷控制在源头,化解在苗头

大观司法所辖区内分布着6家大中型医院,医疗纠纷调解是所里的“常客”,这里调解的案子99%是重大疑难纠纷,而医疗纠纷的调处和普通矛盾纠纷的调处有很大不同。“调解医疗纠纷的案子,需要多跑医院。”魏云告诉掌上春城记者,在调解室里是一方面,跑医院去走访是另一方面,只有实地去看、去问、去听,才能深入地了解医患关系双方的主张和诉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去考虑他们的难处,这样才能不偏不倚,为双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医疗纠纷案件在调解中属于较难调解的类型,此类纠纷若得不到及时疏导、调处和化解,势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将矛盾纠纷控制在源头,化解在苗头。”魏云与同事坚持不懈,不断为一起起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画上句号。

2018年9月,一对安徽籍外来退休夫妻,给魏云和大观司法所的调解员们送来了锦旗。老两口唯一的儿子小李(化名),在昆明打工来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感冒发烧后进行了常规治疗,之后小李回到宿舍休养却陷入昏迷,后来抢救无效死亡。在这场医患纠纷中,原本求助无门的外来老两口,找到了“魏云个人调解室”寻求帮助。魏云利用她长期从事调解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专业能力,与同事在医院司法所“来回跑”,并用“依据、依法、依情”的调解方式,调解了8次,帮助双方当事人化解纠纷,最终由医院方一次性赔偿家属60万元,使老两口依法获得了经济赔偿。

昆明“金牌”调解员

独家“秘方”为调解成功创思路

2010年11月,大观司法所建立了大观街道人民调委会驻昆医附一院医疗纠纷调解室,在全省率先把医疗纠纷纳入人民调解范围。3年后“魏云调解工作室”成立,以化解重大疑难医疗纠纷为重点。通过“魏云调解工作室”与医院里的医疗纠纷调解室相结合,将医疗纠纷及时有效的转移到调解室中,促进了当事人双方问题的解决。

“有时候,当事人们的情绪很不好,纠集了很多亲戚朋友来调解室里‘撑腰’。”魏云说,“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有威慑力的角色在调解室中‘坐镇’,例如派出所民警等,把当事人闹事的想法压下去,促使调解在大家都情绪平稳的状态下进行。并且要有一个法律顾问在场,可以把调解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这样能帮助矛盾纠纷在调解阶段被化解。”2014年,在魏云和全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两长一顾问”调解机制在大观司法所应运而生,助力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这个制度是在调解过程中,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法律顾问,三者或是三方均出席相关人员,参与调解全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特有作用。

“魏云调解工作室”建立以来,先后成功调解重大疑难医疗纠纷350多件,参与调解其他纠纷2000余件,调解率100%,成功率达99.6%,而“两长一顾问”调解机制的启用,使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等大幅提升,为推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辟了新的思路。

捧着一颗真心,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当事人

调解一个案件有时候并不是一两次会面就能解决的,魏云经历过调解时间最长的一个案件就有3年之久,期间经历10余次反复调解。2015年2月,张明(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五华区内的一家医院就诊,经过医院诊断后,认为张明“总担心得病”的心态其实是源于得了强迫症,并给他进行了处方治疗。张明在接受了10余天的治疗后,发现自己的脖子会不由自主的向右偏。经过和医院的协商,院方给张明提供了1年多的康复治疗,但是治疗后,他的病情却没有得到完全缓解。张明的家属认为,这样的情况是服用了医院所开药物所致,要求医院赔偿。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产生了纠纷,多次沟通协商后没有得到让双方满意的结果。在2016年5月,他们共同向大观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纷调解申请。

昆明“金牌”调解员

“这个案子是目前所里调解过的最长的案子了。”说这句话的时候,魏云是微笑着的,她不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说起这个案子,表面上看似十分的轻松,可是其中的苦和累,也只有她自己能知道。3年间,魏云每次都先听双方说自己的诉求,然后仔细的倾听和记录,用“第三人”的角度,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摆事实、讲道理,政策和法理并举。魏云她总是告诉自己,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不要放弃,这案子能在所里被调解,然后继续反复做医患双方的疏导化解工作。终于他在双方争执不休的对话中听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案子以院方一次性赔偿张明八万元整做了了结。“虽然时间长,过程磨人,但是我真心希望能帮他人解决问题。”魏云说,自己是捧着一颗真心在为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矛盾双方能够感受到这颗真心,调解也就能进行下去。

这么多年的工作中,说没有遇到过委屈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乐观积极的魏云曾经也哭过,难受过。有次,当事人太过生气,把杯子砸过来,水泼在她脸上,她忍着委屈拿纸擦擦接着调解。“我们每次都是笑脸迎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不激化当事人双方的矛盾。”魏云说,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当事人,有些时候一杯热水,或是一句温暖的问候,当事人心中的冰霜也能溶解一些。

魏云深深的热爱着调解这份工作,她把这份工作当做人生的事业,当案子得到调解的同时,她也获得了群众的尊重,每当当事人紧紧的握着魏云的手表示感谢时,她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魏云获得过不少的成就,但她总是说,这是集体一起努力而来的,而这也是鞭笞她继续向前的动力。

掌上春城记者:杨曼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