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好,还是让学生敬而远之好?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呢?

山东小学老师


我觉得关系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词。你怎样去定义一段关系,也取决于你在这段关系里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也和你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有关。

前段时间刚刚看了于谦演的老师好,影片虽然里面有一些卖弄情怀的成分,但是也会引起我对教师职业的一点思考。题材中的老师被渲染的过于伟大、无私、高尚。因此教师的被世人过度渲染伟大无私高尚,所以人们就默认教师就是有特权,就是凌驾在学生之上,老师好里面有一个片段,关婷婷想当班长,于是在班级里踊跃的表现自己,但是后来有一个学习更好的安静同学转入了班级,于谦就让安静当了班长,一家独大的场面,这一幕与中国现存的教育现状是如此吻合。

我们经常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尊卑差异的,是需要区分主次层级的,那么这也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不平等关系——老师就代表着班级整体中的最高权威,是可以左右一切的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就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发言权,一切都为学生操办。在高中的时候,我一直都是在我们市(内蒙的十八线小地级市)的重点学校的重点班,虽然地方不大,师资也很有限,但是不乏很多老师兢兢业业,带学生如同挚友,我喜欢这样的师生关系,但更喜欢称之为益友关系。好的教育不是区分尊卑,将知识硬性输入给学生,而是启蒙式的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教育,是相互切磋,相互较量。是老师给予一根小小蜡烛,让学生去创造烟火,每个烟火有自己的形状,而不是像工厂里面的流水线生产一样。在高二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重点班的重新划分,我很幸运的依旧没有滚动出去,但是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她之前教我们生物,班里同学都很喜欢她,可是她一当班主任后就像变了个人,班级变得不再民主,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要管一道甚至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和所谓班主任的威严多次冤枉了同学,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也越来越差,班里面的成绩更是惨目忍睹。而英语老师看到我们学习很累,课间休息时会抽出五分钟时间给我们放英语电影,并且给我们讲解里面的故事与道理,还会讲很多他身边的人和事,虽然是在旁敲侧击让我们努力学习,但是方法也确实有效,节假日还会给我们买小零食,和学生打成一片,到现在我们都还和她保持联系,假期回家时还会去看望她,老师也会给我们做一些可口饭菜,坐在一起聊聊过去,聊聊现在,轻松惬意毫无尴尬。

老师是一个职业,不应该是一种关系,老师的职业就意味着你仅需要想办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方法,这才是最主要的,换言之,只注重维护自己地位与形象的老师,她误解了这份神圣职业的本质。


金阳J


师生关系微妙微屑。有人把它比作夫妻关系,这个比喻似乎不妥!仔细想想,也许有一点点道理,特别是小学师生,老师如果象慈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一定对他们的老师,也会象对自己的母亲那样去亲近老师,正如有的特级小学教师被学生亲切地称号为妈妈老师!

我身边就有几个,原来我们小学有一个女民办教师,那时是抓阶级斗争,她的祖父是地主,那她就是四类分子的子女,一般来说,那时的地富子女是会受到歧视的,但是那个女民办教师,不但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象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围在她身边,而且受到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可惜,好人命不长,她三十多岁因患子宫癌亡故,出殡那天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失声痛哭,一直送她到山上!

后来和我同事的几个女老师,她们同学生的关系也很好。有个姓伍的女老师,她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是她一进教室,全班立即鸦雀无声,整个课堂秩序井然,她从不诉骂学生,而学生既怕她又爱她,师生关系非常浓恰!

我读高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她是上海人,个子矮小,每歺只吃一两米,而她讲课的声音却象宏钟一样嘹亮,她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对学生态度非常温和,师生关系非常和谐,五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非常思念那个名叫顾学华的高中数学老师!

我赞同他们把师生关系比作和谐的夫妻关系,虽然比喻不很恰当,但的确令人终生难忘!

不过我觉得,老师工作方法非常重要,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处理方式不妥当,师生关系一定紧张!

所以我认为女教师,一般来说,都非常适宜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知识47


两者兼而有之吧

我当初有个同事,也是小学的老师。她上课时候对学生很严肃,该打就打,该说就说,如果学生做不完作业的话,还要他们去办公室完成才能走!但是下课时候就经常跟他们班学生开玩笑,也会打打闹闹的!她也跟学生上课,别跟我谈交情,做不完就等着受罚吧!但是她真的很用心,有时候午休,有些学生上课没怎么听懂,她还问她们愿不愿意中午给他们做习题,单独辅导(没收钱的),但是也不是经常,毕竟上一天课也是需要有休息时间的!但是那个班的成绩就是不怎么理想,很多学生就是不会去转弯,一换个方向就不会了!导致后面她也有点心灰意冷了!但是还是没放弃他们。所以我挺佩服她的

所以跟学生不是单纯的打成一片,或者敬而远之。要分清楚时候。


雨后明月殇


怎样的师生关系为佳?回答:古有师道尊严之说;后有师生如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之说;现有师生平等之说。愚友从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是,三者各有优劣之处。因为,师者过于威严,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思想上对老师形成一种恐惧,但对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是有作用的。如果师生间没有界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学生必定是学生,即使成年人当学生,仍有一个惰性,师生过于平等,作为老师,一旦失去了权威,是不利于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积极上进的。只有那种宽严适度,即是严师,又象慈母慈父的老师,才是优秀的好老师。以上发言,仅供交流,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用户1961058940644


做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既是良师,亦是益友!”

在学习方面,老师一定要严厉。对学生一定要严要求,勤督促。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要进行一些惩罚。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也比较辛苦的事,无论你讲的再怎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该学生记忆的知识还得学生自己勤练勤记。再者,孩子们必竟年龄小,自制力差,靠学生自觉很难一直坚持下去。如果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觉不到严厉性,学生的惰性就会浮升,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学生在学校最大的任务是学习。在学好的基础上学的快乐才是根本。老师不严厉,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肯定开心,老师也高兴,每天都轻松愉快,可是学生不怕老师,这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却是不利的,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学的快乐,还得让他们学好知识,因为高考是实实在在看成绩的!

在生活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小学生,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能像好朋友一样陪他们玩,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那在心理上一定会更亲近老师,从而更爱听老师的话。这样,在学习上也会积极很多。当然,在生活上孩子们也会感觉轻松愉快,从而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爱上同学,爱上班集体。有利学生身心健康!

总之,孩子对老师既爱又怕,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合适的距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望大家批评指正!


y左右手


当然,无论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能和学生打一片比让学生敬而远之要好。这一点是肯定的。

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说明教师爱学生,和学生有亲和力,与学生相处的融洽,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认可的教师。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好。比如: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有问题愿意和老师说,能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等。

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话,说明教师严厉而不易接近。这种关系下,学生怕教师,而又不敢惹教师生气。表现为,上课即便不认真听课,也不敢搞小动作。学生害怕和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相比之下,教师和学生能打成一片比较好一些,但打成一片要有度。课上教师的威严还是要有的,不然乱了课堂秩序。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当成朋友,和学生一起游戏娱乐。

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敬而远之的教师,是两种性格和修炼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又敬畏教师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云中月谈教育


我用图片回答你我的观点,我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快乐中运动。

好处就是做的好,可以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足是你的方法被聪明的学生摸透的不配合导致学生对老师敬畏心下降。

两者兼顾只能平衡互补老师互调方法互补,因为每个老师擅长与性恪不同,只能老师互调在方法上互补一下达到两者兼得!一个人由性格与专长所限只能在选择打成一片,如何增加敬畏心方面多想办法。当选择以敬尔远之的策略偶尔策划亲一下民。

总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定要规避本领域的短板,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平衡!



国强德武


看了各位热心朋友的回答,几乎一边倒的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比较好,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前几天面对面碰到一学生,孩子看见我以后就把头低下不做声走过去了,因为我看到过这孩子跟别的老师问好,所以应该不是因为内向才不与我打招呼,由此我深刻反省了自己与同学们的相处方式,是不是过于严厉而使孩子们与我拉开距离,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学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山东小学老师


在我看来,教师的威严必须要存在,我现在是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对于这些小孩子而言,我刚开始主张的是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但到了最后发现,若是没有一点威严,根本管不住那些孩子,如果在小学里,孩子们的纪律意识相对来说好一些,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会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当然,若是敬而远之的话孩子们首先在心理上会有一种恐惧,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邂逅每一个梦想


我觉得用良师益友这个词来形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最合适不过了。打成一片和敬而远之本身就是两个相反的词语,所以两者是不可兼得的。一般,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所带科目的成绩都会比让人敬而远之的老师带的科目要好一些。因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更加愿意去向亲和的老师提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