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在魏玛当了九年管风琴师后,巴赫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1717年,他应聘成为德国科腾宫廷的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待了六年(1717-1723)。在这段时间里,巴赫的注意力从为教堂而创作的管风琴音乐转移到为宫廷而作的器乐作品上。

他写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而科滕的大公当时非常喜爱音乐,花大价钱从柏林招聘了许多优秀的乐手,组成了一支非常好的乐队。他还从柏林为巴赫定制了一台双排键的羽管键琴(又称拨弦古钢琴)。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巴赫在科滕待的六年成为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代。期间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成为了他最著名管弦乐大协奏曲。(下图为勃兰登堡门)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的一生似乎都比较拮据。在1721年,还在科滕的他开始寻思在柏林寻找另一份工作。他看重了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奇侯爵的宫廷。为了讨好这位侯爵,巴赫把他最好的六首大协奏曲汇集在一起献给了侯爵。

尽管最后没有得到这份工作,但他的歌曲却流传了下来。(下图为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奇侯爵,1677-1734)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我们在前面的篇章已经说过,大协奏曲是一种三个乐章的作品,三个乐章的速度通常表现为快慢交替,展现出的是整个乐队(全奏或协奏部)与主奏部(通常是三把主奏乐器和通奏低音构成的独奏小组)之间在音乐上的互动。

在第一乐章中,全奏通常演奏一个后来会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叫做回归段。主奏部的独奏者与乐队一起演奏,但当回归段停止后,独奏者会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技巧展示称述他们自己的音乐段落。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伟大之处在于每首曲子使用了不尽相同乐器组成主奏部,小提琴自然不必多说,除此之外还有中提琴、大提琴、羽管键琴、长笛、竖笛、双簧管、小号、圆号等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巴洛克时代已有的几乎所有乐器组合。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要说《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那一定是第5号了,它是由小提琴、长笛和羽管键琴作为独奏乐器组成的主奏部。尽管在第一乐章中,小提琴的声音主导了曲子开头前半部分的回归段,但独奏的羽管键琴逐渐占据了中心位置。这是第一部键盘乐器协奏曲。

在这之前的协奏曲作品中,它只作为通奏低音的一个部分出现,但在这首曲子中靠近乐章结尾处(大概6分30秒的地方),所有的乐器都停了下来,只有羽管键琴单独演奏一个辉煌的段落。这种在协奏曲乐章的尾部由独奏乐器单独演奏充满炫技意味的展示性段落叫做华彩乐段(cadenza)。

就像现代摇滚乐歌曲中,电吉他独奏炫技的乐段一样。可以想象键盘乐器大师巴赫坐在那台从柏林带回来的羽管键琴前,以他那高超的技术演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段时候的情景——那不就是巴洛克时代的Van Halen么?

羽管键琴之所以又叫拨弦古钢琴是因为它的发声方式。弹奏羽管键琴就像在一个盒子里拨弄放置在其中的琴弦,而它的机械装置只允许以相同的力道拨弦,而它出来每个音的音量也都几乎是相同的。

这就意味着无论你多用力敲琴键,羽管键琴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一样大。我们在听《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号第一乐章时,尽管会被技艺高超的羽管键琴华彩乐段所惊艳到,然而会觉得这段音乐其实炫技有余,情感不足,稍显木讷。这正是因为羽管键琴的缺陷造成的声音强弱动态不足。(下图为羽管键琴拨弦装置)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钢琴,是1700年左右由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乐器制造师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eo Cristofori)所发明的。用覆着鹿皮的小槌击打琴弦取代之前拨弦的方式,这样的机械装置使得弹奏音的强弱可以由按键力道控制。不过意大利人在当时并不接受这个新发明,倒是在德国,一个名叫西尔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的管风琴制造家,也是巴赫的朋友,他发现了钢琴的潜力。在巴赫的专业协助下,西尔伯曼开始制造生产钢琴。

显然他很有远见,这种乐器在之后的一百年内脱颖而出,成为了乐器大王。之后无数的作曲家都会以钢琴作为独奏乐器创作协奏曲,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协奏曲正是为钢琴协奏曲提供了良好的模板。(下图为钢琴击弦装置)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在科滕宫廷任职期间,还有一个对后世巨大影响的贡献。他的第一部《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大约在1600年,西方音乐将一个八度音程即Do到高音Do之间制定了19个音。这19个音由不同长度的弦与弦之间的自然数学比例所决定,而这个比例是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等多重身份的学者——毕达哥拉斯研究发现的。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这19个音唱起来很容易,在小提琴之类没有品格的弦乐器上演奏也很容易,但对于键盘乐器而言,19个音的间隔对于弹奏者来说无疑是噩梦。于是将19个音删去7个音变为容易掌握的12个音。然而直接去掉7个音后,在自然状态下,八度音程间的12个音的分布式不均匀的。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而十二平均律的作用,就是让音的间距变得一致(在这里的间距比例仍旧是与弦的震动频率相关)。于是原本自然降G和自然升F这两个不同的音在经过人工调整后被合并成一个相同的音——升F。十二平均律的诞生,使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发表,证明了在这个新调整过的八度12音系统中,所有12个调都能运作。尽管它不那么自然,但在面对当时最难解决的问题时,它成为了最有效率的方法。

如今,无论是乐器还是我们耳朵,都早已习惯了十二平均律,当我们在听印度的歌曲时,会有奇异神秘的感受,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调音系统不同。但除去那些传统音乐,十二平均律已经通行全世界,它成为了工业化社会的标准。显然,今天我们每个人对于“走音”的感觉,与十二平均律诞生之前的人有了很大的偏差。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介绍巴赫晚期的音乐作品,重温这位传奇的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音乐遗产。


音乐漫谈12 | 巴洛克时代(四):巴赫(J.S.Bach)[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