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說,你讀懂了嗎?

先說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話。如果一個沒有哲學知識底蘊和充分知識儲備的人,那讀懂《理想國》的可能性趨近於零。

《理想國》是一本閱讀門檻非常高的書,柏拉圖本人的思想非常複雜深邃,如果你覺得柏拉圖有任何地方說的有問題,請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理解錯了。雖然這是句廢話。柏拉圖的思想並不等同於任何一個角色的觀點,切不可認為對話中蘇格拉底的話就是柏拉圖贊同的觀點,其他人的話就是柏拉圖要反駁的觀點。相反可以把整個對話看做一部戲劇。

《理想國》: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說,你讀懂了嗎?

柏拉圖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許多唯物主義和科學因素。這在《理想國》中也有所體現。

在此之前,我先講個小故事。如果說蘇格拉底是一個謎一樣的人,那還有的猜,那麼柏拉圖就像一個符號,只能靠想象,雖然留下了不少遺作,但主角卻大都是蘇格拉底,很少提及自己,所以,對於柏拉圖本人的探索,我們只能從他有據可查的生平和思想中尋找蛛絲馬跡。

柏拉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熱衷於文藝創作,寫過詩,也嘗試過戲劇,直到遇見蘇格拉底,才開始一心研修哲學,這時,柏拉圖20歲,蘇格拉底62歲。

這期間,便有了那個著名麥穗的故事。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並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帶到了一片麥地旁,讓他在這片麥地裡摘一個最大最黃的麥穗回來,但有一個要求,只准往前走,不準後退,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麥地,蘇格拉底問其原由,柏拉圖老實的回答:“因為不能回頭,所以我一直不確定自己身邊的是不是最好的,總認為最好的還在前面,但後來發現,之後的還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麼也沒有摘到。”

蘇格拉底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後來,柏拉圖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同樣的讓他在一片樹林裡走一遍,同樣的讓他找到一個最大最粗的樹回來。同樣只准向前,不準回頭。這次,柏拉圖帶回一個很普通的樹。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麼帶回來這麼平凡的樹,柏拉圖答道:“我一路上是錯過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樹,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數比現在的還小還差,所以就選了支較為平凡的。”

蘇格拉底說笑著:這就是所謂的婚姻。

後來便有了“柏拉圖式愛情”,雖然現在被大部分人誤讀,簡單點說就是“愛高於性”,但不得不承認,這原本就是理想主義的愛情。

好了,迴歸正題,《理想國》這本書包含了太多知識點,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靈魂三分說,柏拉圖一生中,一直致力於發展靈魂理論。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他分析了通過學習發展人的靈魂的可能性,他認為靈魂是人類道德的源泉。隨後他寫道:靈魂是比肉體具有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控制著肉體,它是所有知識的載體。

通過一種回憶的過程,經驗使這種與生俱來的知識為人所憶起。從哲學的角度,軀體的死亡讓靈魂獲得自由,靈魂被困在軀體裡能有多久,就能與人們只能模糊感覺到的外形在一起有多久。後來,柏拉圖的靈魂理論變得更加複雜。

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認為,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構成的,肉體就像監獄一樣把靈魂困在身體內。而靈活又由三個部分構成:理性、激情和慾望(激情和慾望構成非理性部分)。它們分別對應於三種不同的德行:智慧、勇敢和節制。柏拉圖認為人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之間存在著激烈的關於統治權的爭鬥。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遵循理性的原則,使激情聽從理性的號令,而非慾望的號令,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就是正常的;如果靈魂的慾望部分推翻了理性的統治,令激情聽從它的指令行事,那麼這個人的靈魂就出現了混亂,其行為將破壞節制之德性,從而放下錯誤。如果,一個人的理性、激情和慾望各司其職,非理性部分都安分地做好自己的本分,願意接受理性的統治,那麼這個人將同時實現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德行,進而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理想國》: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說,你讀懂了嗎?

《理想國》:想象世界

其實很多人認為《理想國》有太多的漏洞經不起推敲,《理想國》是有極權主義傾向的,許多構想憑空而生,在我們今天看來毫無實用性。但我認為讀《理想國》的重點是瞭解蘇格拉底的構想,並非批判性的審視這種構想是否可行。

18世紀的美國作家、詩人、思想家愛默生先生也曾說:“燒掉世上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這世上所有的智慧都來源於這本書《理想國》,世人對於此書的好評不絕於耳,號稱永不落架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