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停止消費?這5個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很有可能你一生中買了很多令你後悔的東西。你絕對不是一個人。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在某一時刻會衝動地購買或高價購買。

不能停止消費?這5個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但為什麼我們會讓我們的支出失控,即使我們心裡知道,但卻管不住自己的雙手。這裡有五條心理學原則,可能是你做出錯誤消費決定的原因。

1. 延遲獎勵折扣

你是否曾經因為太餓而決定去汽車餐廳吃點垃圾食品,即使你本可以在家等著做一頓美味健康的飯菜?或者你選擇再喝一杯酒,即使第二天你可能會宿醉?

加州聖羅莎的心理學家卡拉·瑪麗·曼利表示,這種思維過程的專業術語是“延遲獎勵折扣”。“這是對更小、更直接的獎勵的偏好,而不是更大、更遲的獎勵。

延遲獎勵折扣是一些人傾向於超支的原因之一。曼利說:“更好地控制衝動——願意延遲滿足——是不超支和有超支的人之間的關鍵區別。”願意停下來考慮一下支出決定的風險和回報的人往往有更好的消費習慣。

她解釋說:“那些衝動的人不會停下來等待未來的獎勵,而這些獎勵可以在沒有透支賬戶或信用卡利息等懲罰的情況下獲得,他們會陷入不幸而昂貴的過度消費循環。”

不能停止消費?這5個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2. 稀缺性原理

稀缺性原理是一種研究供求關係的經濟學理論。當把稀缺性原理應用到心理學領域時,它基本上是說,某物可用的越少,它就變得越想要。因此,加州州立大學聖馬科斯分校市場營銷學教授、消費心理學專家瓦西里斯達拉卡斯說,在做消費決定時,你可能會感到更大的壓力,因為你覺得它可能很快就會變得不可用。

例如,當你在網上購物時,你可能會看到類似“限時優惠”或“這個價格只剩下兩件了”這樣的信息。這些說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但無論如何,你都會有一種緊迫感。

達拉卡斯解釋說:“消費者在猶豫是否購買該產品時,更有可能繼續購買,因為他們擔心該產品會消失,而自己也會錯過。”

3.沉沒成本謬論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任何過去的費用。例如,在企業中,沉沒成本可能包括購買的機器或設備。既然這筆錢已經花出去了,它就不會被計入未來的支出決策中。

但沉沒成本也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幸的是,我們有時會根據過去花的錢、時間或精力做出糟糕的消費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論。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健身房會員。也許你幾個月前就報名了,還得付一大筆入會費。然而,你並不真的喜歡去健身房,而且很少去。即便如此,你還是堅持每月交會費,因為你不想“浪費”已經花在入會上的錢。

事實是,無論你是否堅持去健身房,你都不會拿回那筆錢。那麼,為什麼不為自己省下未來的會費,乾脆取消呢?

買一些你不需要的東西,僅僅因為你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商場也沒有意義。領先時就放棄。

不能停止消費?這5個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4. 錨定效應

另一個導致人們過度消費的心理學原理被稱為“錨定”(anchoring),根據達拉卡斯的說法,錨定涉及人們在做出購買決定時如何評估價格點。

例如,假設您正在購買一件購買價格為1000元的商品。然而,那件商品標價500元。很可能你會關注1000元(錨點)的初始價格,因此認為500元的新價格很划算——即使它不是。最初的價格可能被誇大了,或者你可能根本不需要花錢。達拉卡斯說:“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在錨點上,我們實際上更多地考慮的是我們省下的500元,而不是我們花掉的500元。”

5. 社會助長作用

有時候,和別人在一起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這就是所謂的社會促進,或當其他人的存在推動你取得更好的結果。例如,如果你和其他跑步者比賽而不是和時鐘賽跑,你可能跑得更快,或者在辦公室工作比在家更有效率。

但就你的支出而言,社會便利實際上可能對你不利。拍賣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它告訴你,與他人在一起可以鼓勵你比獨自一人時花更多的錢。其他人都在爭奪同一件物品的想法會產生心理上的刺激,使理性決策變得更加困難。但你不必為了獲得社會便利而陷入拍賣熱潮的陣痛;和周圍的人一起花錢會讓你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競價大戰或朋友的瘋狂購物時,請深呼吸,讓你的心率慢下來,重新考慮是否真的願意花那麼多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