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子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會造反嗎,最後他舉兵造反朱允炆的理由是什麼?

資訊生活ln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首先我得答案是——不會。

為何呢?理由如下:



第一,朱標是嫡長子

在古代,皇位的繼承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選賢不選長”,另外一種則相反,“選長不選賢”。第一種的話相對來說要好一些,因為它著重考慮的是繼承人的才能,說白了就是誰有能力,皇位就是誰的!但是這種方式也能常常使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不擇手段。

所以周代以後就開始了“嫡長子繼承製”。當然了,在古代眾多朝代中,也並非都是嫡長子繼承皇位,例如唐太宗就不是長子。但是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所考慮的,當然是長子繼承。

而朱標是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長子,其地位可見一斑。而朱棣並不是嫡出,所以自然不是考慮的對象。在皇位繼承這件事上,其地位就高於朱棣,人們對他的認可度也比較高。



第二,朱元璋賦予給朱標的認可度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從很早的時候就將朱標擬定為自己日後的最佳繼承人,從小便開始培養其朱標。在朱元璋心裡,朱標才是日後大明帝國的皇帝,而朱棣只是自己的第四子,雖然他具有雄才大略,但其本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還是沒有朱標高。

早知道,朱元璋認可也就是大臣們的認可。所以,朱棣就算是再有本事,他也無法撼動這個當了幾十年儲君的大哥朱標。



第三,朱棣和其他兩位哥哥形成的關係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朱棣真的取代了朱標,那個他的兩個哥哥,秦王和晉王會怎麼樣呢?他們會不會也和朱棣一樣發兵反叛,去和他爭奪皇位呢?

你還別說,這種情況還真的就存在。

在朱允炆繼位以後,朱棣一開始也沒有發生變亂,而是表現得十分乖巧,但是他的兩個哥哥死後,他便發動了“靖難之變”。所以從這裡我們能看到,朱棣和兩位哥哥之間是存在平衡的,但如果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那麼朱棣便有了起兵的理由和勇氣!



綜上所述,朱標若順利繼位,那麼朱棣則不敢起兵反叛。


方圓文史


前言,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即便會造反,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標和朱允炆不同,朱標優勢太多了。


一,如果朱標不早逝,朱棣會造反嗎

1..首先,朱標是嫡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接班人,13歲時,朱標被封為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因此朱標有絕對的正統性,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次子朱棣,因此這點來說,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2.其次,25年的儲君生涯,使朱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這點是朱棣不能比擬的,畢竟,朱元璋是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在培養,朱標成年以後,朱元璋給予了朱標大量處理政務的機會,而且朱標不僅是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綜上所述,朱標無論是在皇位繼承上,還是在能力經驗上都是朱棣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只要朱標這個老大哥在,朱棣想造反還得掂量掂量,即便強行起兵,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二,朱棣舉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沒有如果,事實就是朱標的早逝,朱允炆的繼位,加快了朱棣造反的進程,如果說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反朱允炆可謂是理由充足。

1.首先,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朱棣既非長子又非嫡子,你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無人支持,相反,朱允炆確是隔代皇位相傳,也就是說,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元璋對外發布的聖旨寫得很清晰“皇孫世嫡,富於年齡,正位儲極,四海繫心”,但是,作為次子的朱棣可就不滿意了,兄終弟及,他認為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於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個詬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諸王,不但有三衛的府兵,甚至還有封地的財政,政務管理權,藩王權利的巨大給朱允炆執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朱允炆因此決定消藩,並且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朱棣一看形勢不對,於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終靖難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標,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朱標還健在的話,朱棣不敢造反的原因除了正統以外,朱標能力出眾,早早就替朱元璋處理政務,在軍中,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一旦朱棣造反,必將群起而攻之。相反,朱允炆年紀尚幼,資歷不足,在軍中朝中也無威望,而且朱允炆書生氣十足,也沒有治國經驗。相反,朱標過逝以後,朱棣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對於書生氣十足的小輩子侄,還是十拿九穩的,況且,朱棣有勇有謀,相當善戰,此消彼長,朱允炆和朱棣對比差距明顯。《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這一句很明顯了,朱元璋對燕王朱棣評價甚高。


唯戀無名


如果太子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他最後舉兵造反朱允炆的理由是“誅齊黃,清君側”。臣子起兵對皇帝造反的行為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甚至誅滅九族,對於朱棣這樣聰明絕頂的人來說,沒有較大的勝算,他是不會挺而走驗的。我們來看他為什麼能在朱允炆即位造反,而如果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在就不會造反?

一個小綿羊皇帝和他的獅子叔叔

客觀的來講,朱允炆絕對不算昏君,他宅心仁厚,登基之始,他就改革法律,發展經濟,對明太祖朱元璋之前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因此,如果假以時日,也不排除他能成為一位有位之君,可惜,他遇上了他的叔叔。

如果說朱允炆是一隻小綿羊,那麼他的叔叔朱棣就是一隻孔武有力,隨時張著血盆大口的獅子。公元1398年,二十一歲的朱允炆即位為帝,那一年朱棣38歲。他們的綜合實力對比如下

1、軍事上朱棣身經百戰,朱允炆未曾單獨領兵。

朱棣是徐達的女婿,20歲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派往北方,多次參與軍事行動,兩次北征,將蒙古軍隊打的落花流水。可以說,在軍事能力上所經歷的鍛練和受到的教育在當時整個大明則是無出其右者(徐達那可是大明開國元勳,戰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對自己的女婿的培養自是不遺餘力)。反觀朱允炆,這個從小在皇宮長大的孩子,軍事技巧肯定有所學習,但實戰經驗幾乎為零。

2、政治能力,朱棣久經磨練,朱允炆溫室中的花。

朱棣7歲的時候才被父親賜名,他在小時候算不上朱元璋最寵的兒子,這也養成了他好勝,認真學習本領的決心。在他從17歲被朱元璋派到安徽去磨練,再到20歲駐守南京,最後到1399年起兵造反,已經有22年的從政經驗了,幾乎等於朱允炆的年齡。因此政治能力上朱棣再一次完敗朱允炆。朱允炆因為父親的緣故,朱元璋固然對他十分喜愛,並用心較他,呵護備至,但過猶不及,導致朱允炆個人實際鍛鍊的機會不多。

3、經濟等綜合能力朱允炆佔優,但他能否打好這一副不算太好的牌?

事實上朱允炆登基後,管轄整個明朝疆域,人力和物力這些是朱允炆最大的資本,他擁有全國之力,比只佔據北京的朱棣綜合實力強了很多倍。也就是隻要朱允炆能堅持幾年,穩打穩紮,還是有對抗朱棣的資本的,但可惜他在一開始就犯了錯誤,接連打出了幾張臭牌。

朱允炆在錯誤的時機打出一副臭牌

如果朱允炆注意採取如下策略,我想,朱棣謀反的可能性是否會降低,

其一,堅決不放朱棣的幾個兒子,或者將朱棣先調到南方去任藩王。

說朱允炆是一隻小綿羊,蓋因為他在明知面對一頭獅子的時候,還把自家的大門打開了。本來朱棣有幾個兒子都在京城做人質,但是當朱棣一裝瘋賣傻後,朱允炆一時衝動,心軟竟然把朱棣的兒子放回到朱棣的身邊,讓朱棣無後顧之憂。

其二,在落實削藩的時候,他將實力最強的朱棣放在最後,讓朱棣有了更多的準備,以及贏得更多的支持。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面對比較嚴峻的形勢下朱允炆提前膽怯了,他怕朱棣不服氣,率先動手。他先找各種理由取消了幾個實力較弱的幾個藩王的封號,這樣一方面為朱棣積極準備贏得了時間,同時為自己樹立了更多的敵人。如果朱允炆一開始就對準朱棣,這時候朱棣謀反,朱允炆完全可以命令其他藩王進攻朱棣,最後來坐收漁人之利。

其三,個人意志不堅定,政令反覆,為兵家大忌。

在與朱棣的三年戰鬥中,為了不給朱棣提出的“誅齊黃,清君側”落下口實,朱允炆曾經將“齊黃”二人罷免,可當看到戰爭稍微佔優了,局勢還沒有根本好轉,就又將二人官復原職。這樣被朱棣抓住漏洞,製造了朱允炆被“齊黃”所蠱惑的輿論,做為叔叔的他,是來教育朱允炆,拯救朱允炆和大明朝廷的。在政治輿論造勢和鬥爭中朱允炆被朱棣完敗,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如果朱標在,朱棣失去造反最有利的機會和輿論優勢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據記載,他是一位聰明仁厚的太子,如果他在位,朱棣造反的機會幾乎為零或將付出得不償失的成本,因此朱棣就不可能造反了,主要有如下原因:

1、朱標在,朱棣造反輿論處於不利位置。

朱棣造反一方面利用了朱允炆不是皇長孫(朱標次子)即位,不合祖制;另外,他還說朱棣不把父親病情告訴他,聽信小人讒言(誅齊黃),如果朱標在,這些都沒有存在的根據。朱標是皇長子,長兄為父,朱棣在他面前失去了輿論主動權。

2、如果朱標在,政治能力不比朱棣弱,甚至更強,這一點朱棣又少了勝算。

1398年,如果朱標在,當時應該是44歲,一方面,他當了多年太子,在朱元璋指點下,政治經驗比朱棣只會強不會弱;另一方面,在朱標朝廷的威望經驗也強,人心的凝聚力也非朱棣可比。

3、軍事能力上朱棣可能有優勢,但不足以扭轉政治和經濟上的劣勢。

朱棣所處的環境毫無疑問他是朱元璋最會打仗的兒子,但是,此時明朝的軍隊是他的三倍以上,經濟有全國之力,朱標只要稍加運用,恐怕朱棣就難以取得成功。

  • 綜上,戰爭主要打的是經濟實力,政治輿論,軍事實力。而後者往往來源於前面兩個的支撐,如朱標在,老謀深算的朱棣看到自己幾乎處於全部劣勢的時候,他是不會造反的;而朱標不在,朱允炆又接連打出了臭牌,朱棣造反在預料之中。

新玉說史


老天給大明製造的痛點,讓朱標早逝,如果朱標不早逝,那麼明朝的歷史完全會被改寫。朱棣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敢對大哥呲牙的,剩下的那百分之一的幾率是朱棣真傻了才有可能扯旗造反。

朱標不死,隨老朱打天下的功臣最少也能活下來七七八八,如果有朱標和這七七八八的功臣在世,再給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反。

結果朱標早逝了,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掃清了可能會存在的障礙。發動了胡藍兩案,明初的功臣基本算是絕種了。最出名的劉伯溫、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人全滅,僅剩湯和等小蝦米能倖免於難。這些死去的人也算是都為朱標陪葬了。

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牽連被害者多達三萬人,不過胡惟庸案裡面多為文臣,武臣並沒有殺多少。可能老朱覺得對武臣動手更要縝密,過了沒兩年,爆發了“藍玉案”,這次共牽連一萬五千餘人,藍玉案大部分都為武臣。

朱標不死,這些打天下的功臣朱標能鎮住,朱元璋也不會不惜攤上這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罵名殺人。而這些武臣裡面,隨便調出一兩個,領個十來萬軍隊,朱棣也就涼涼了。估計也就跟明武宗時期,寧王造反一樣,還沒怎麼著呢,就被南贛巡撫王陽明一個文臣給搞定了。


《朱棣靖難檄文》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99年)
蓋聞書曰:不見是圖。又曰:視遠惟明。夫智者恆慮患於未萌,明者能燭情於至隱。自古聖哲之君,功業著於當時,聲明傳於後世者,未有不由於斯也。今事機之明,非若不見,而乃不加察,請得以獻其愚焉。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末亂離,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櫛沐風雨,攻城野戰,親赴矢石,身被創痍,勤勞艱難,危苦甚矣。然後平定天下,立綱陳紀,建萬世之基。封建諸子,鞏固天下,如盤石之安,夙夜圖治,兢兢業業,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賓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縱之權,潛有動搖之志,包藏禍心,其機實深。刀構陷諸王,以撤藩屏,然後大行無忌,而予奪生殺,盡歸其手,異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諸王觀之,事無毫髮之由,先造無根之釁,掃滅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動於心者!諸王甘受困辱,甚若輿隸,妻子流離,暴露道路,驅逐窮窘,衣食不給,行道顧之,猶惻然傷心,仁人焉肯如此?
夫昔我皇考廣求嗣續,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絕滅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孫,須幾何時,已皆蕩盡。我奉藩守分,自信無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於懷,彀滿以待,遂造顯禍,起兵見圍,騷動天下,直欲屠戮然後已。謂以大義滅親,不論骨肉,非惟殺我一身,實欲絕我宗祀。當此之時,計無所出,惟欲守義自盡,懼死之臣,以兵相衛,欲假息須臾,然後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迴旋之恩,滂沛之澤。書達闕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

古語云:困獸思鬥,蓋死逮身,誠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懷來,尅日見攻,乃率銳兵八千御之,兵刃才交,忠即敗北,遂生擒之,全其首領,待之如故。當冀左右易心悔禍,念及親親,哀其窮迫,重加寬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無畏死之心,如此則非特叔之幸,實社稷之幸。
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諸侯,締八百餘年之基,及其後世衰微,齊桓、晉文成一匡之功。雖以秦楚之強,不敢加兵於周者,有列國為之屏蔽也。秦廢封建,二世而亡,可為明鑑。今不思此,則寧有萬乘之主,孤然獨li於上,而能久長者乎?詩曰:'價人維藩,太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謹以是為終篇獻。萬一必欲見屠,兵連禍結,無時而已。一旦有如吳廣、陳勝之竊發,則皇考艱難之業,不可復保矣。敷露衷情,不勝懇悃之至。苟固執不回,墮群邪之計,安危之機,實系於茲。

很長一片靖難檄文,大致意思就是說明朱棣討伐朱允炆的理由:我朱棣沒有大的錯誤,並且也沒有真的想反,這完全都是你朱允炆逼的,朱元璋在世時,風調雨順,朱元璋剛死,你就開始裁撤諸位藩王,以莫須有罪名濫殺叔父輩。朱元璋在世時唯恐子孫不夠多,而到了你朱允炆手裡,就開始大肆殺害宗室,違背了朱元璋的意願。你朱允炆還聽信身邊奸臣的意見,希望你能迷途知返,避免我大明二世而亡等等。


最後來說,就是朱標的死造成了這場動亂,朱標不死,老朱不會殺這麼多功臣,朱棣也不敢造反,老老實實的在北京當個藩王了事。相信大明在朱標的帶領下,不會比朱棣時代更差,並且明朝沒有這次劫難的話,說不定會更加強盛。


夢迴伍千年


如果你是朱棣,看到朱允炆的削藩大業,你還會淡定嗎

歷史經常會開玩笑,比如朱元璋一直準備把皇位傳給最喜歡的兒子朱標,但是朱標卻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一上臺便實行削藩大業。有的人認為朱棣作為臣子不應該造反,但是當你看了朱允炆的削藩措施之後,也許你也會不淡定了。

很多人都會假設如果朱標繼承皇位,朱棣便不會造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歷史便不是歷史。當然按照朱標的性格和生前對待臣子、兄弟間的寬容性格,朱標所獲得的支持要比朱允炆要多得多,而且也不會對待藩王如此狠心,朱棣應該不會造反,或者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而朱棣之所以造反朱允炆,主要原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太過狠毒,直接威脅了朱棣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對開國功臣大肆屠戮,收回來的兵權又賞給兒子們。朱元璋對待自己的親人倒是挺好,認為這樣兵權不會旁落。但是朱元璋卻忘記了,子孫之間也並非鐵板一塊,也會造反奪權,而這正是朱允炆所擔心的問題。

朱允炆想把各個藩王手中的兵權收上來,加強皇權統治,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但是朱允炆錯就錯在不分輕重,心急火燎。剛一上臺,自己根基尚不穩固,還沒有威望呢,便開始對自己的幾個親叔叔下手,連著收了幾個藩王的兵權。

如果說,藩王交權之後,自己依然是可以樂享榮華富貴的王爺,朱棣還不會造反。但是被奪去兵權的幾個藩王,要麼被逼自殺,要麼被貶成平民,一無所有。這樣的削藩,讓誰不害怕?想當年,朱元璋立藩王的本來目的是為了讓藩王領兵鎮守邊疆或者京城有難時及時勤王,但是朱允炆這些措施,卻導致了藩王們人人自危,朱棣造反之時便都支持朱棣而不支持朱允炆了。

最終,朱棣忍無可忍,提前動手,而他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因為朱元璋曾經留下遺訓,皇帝身邊有奸臣賊子之時可以清君側。於是朱棣便以朱允炆身邊一幫不懂策略的削藩臣子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謀害皇族國親為理由,起兵造反,並佔領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朱棣自立為帝。


冰哥聊史論古今


風華史為您解答。

由於這是道假設題,我們先看看真實歷史,再來評判。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逢藩必反。封建封建,分封建制,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清有三藩之亂。反而是沒分封的秦、宋、元三朝沒有地方割據勢力作亂。

朱元璋北驅韃虜,建立大明後,全天下分封二十五個王,這樣就相當於給帝國埋下二十五顆定時炸彈,也可以說朱允炆純粹是被朱元璋四大坑坑死的,這是其一。

而朱棣起兵造反,在大一統朝代,成功只此一家。與其說朱棣雄才大略不如說建文帝不作死就不會死。朱棣反的根本原因是削藩,但同樣是削藩,朱允炆的削法真是極品。

歷史上,兵部尚書齊泰提出削藩先取燕王朱棣,可朱允炆就不,他聽從翰林學士黃子澄的建議來了個騷操作:先對朱棣親兄弟周王朱橚下手,敲山震虎,給勢力最大的朱棣下馬威。

朱棣好歹戎馬半生,鎮守大明北疆,是嚇大的?

當時建文帝派李景隆率軍一路向北,明面說法抵禦蒙元,卻突然折返開封,抓住周王朱橚後就送去雲南當野人,過程近似偷襲。耍小聰明失大義,其他藩王怎麼想?

朱棣開始其實並沒有反的準備和打算。講真,此人最多驕橫,心機還算不上深沉,不然在皇宮後花園也不會戲耍朱允炆,拍他後背說上句你小子也有今天這樣的話,要命的是這都給朱元璋看到,最後反而在朱允炆的求情下逃過一劫。

在建文帝再以不足稱道的小事削齊王與代王后,朱棣乾脆送他的兒子們到南京為質,交出兵權以示順從。要這是以退為進之策,他現在就不該交出兵權!

道衍和尚是朱元璋指派給朱棣誦經祈福的高僧,這是第二坑。這個道衍卻一直勸說朱棣造反,甚至可以說朱棣下定決心起事也有道衍的功勞在內。畢竟風險太大,削藩最多沒權,要造反全家老少性命朱棣也不得不掂量。

但朱棣肯定也有佈局,比如北方諸將多為其舊部,盤根錯節,這是威懾朝廷別亂來的舉措,不然後來朱棣起事北方諸將投降者眾,而不是諸將應者景從。

直到湘王被逼自焚,朱棣意識到朱允炆是想要命來的,他開始裝瘋賣傻暗中準備了,這時也是見招拆招,還真沒下定決心反。

真正讓朱棣下定決心造反是由於北平都指揮使司張信的告密,朝廷要來抓他來了。起事時也比較倉促,王府內人心惶惶並且剛開始僅僅八百府兵!

後來都知道,朱棣打著“奉天靖難”也就是清君側的理由,這是朱元璋《皇明祖訓》給朱允炆下的第三大坑: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如果沒這個理由,朱棣起事名不正言不順。別小看這個,滿清入關都要打個幫崇禎報仇的幌子,美國打伊拉克都要找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遮羞布。這理由非常關鍵,表明咱們都是幫皇帝或者一起打壞人的,戰場上你投降也無損大義,大明百姓牴觸情緒少。

關鍵是朱棣造反眾藩王支持,特別是奪了寧王的朵顏三衛。就算這樣,三年靖難之役朱棣也多次遇險,結果朱允炆一句迂腐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二軍陣前不得傷害朱棣,從而逢凶化吉。

朱棣打仗一衝前面建文軍就束手束腳了,再者以一國之力那麼大的優勢打個藩王都輸,只能說天命真不在建文,而朱棣靖難成功確實有不少運氣成分在內。

當朱棣登基之後,他繼承了朱允炆的削藩,可看看人家是怎麼削的?

可不是一個個削,削藩先削權!這才是溫水煮青蛙的正確打開方式。眾藩王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咱們都一樣倒黴。

那麼回到問題,朱標若在,即使同樣削藩,可以說朱棣吃了雄心豹子膽都不敢反,為什麼?

朱元璋是把朱標當成帝國接班人一樣培養,老師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常遇春、湯和、劉伯溫、藍玉等一大批開國功臣就是東宮或已相當於東宮幕僚,這才真正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軍政都擁有巨大威望,群臣擁戴,佔大義綱常。

朱標本人也是相當有能力,朱元璋多疑,但朱標始終是最信任的一個,當然不可能毫無保留信任。朱標二十二歲時就“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朱元璋在外打仗經月不回,而朱標監國在後方把偌大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治政手段了得,百姓信服。

朱標多維護自己的兄弟,朱元璋的兒子們皆服這個帶頭大哥。最是無情帝王家,一個兩個不能說明什麼,但皆服我寧願相信朱標本身手腕了得,恩威並重。

很多人說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不和,朱標多次觸怒朱元璋。朱元璋好殺,而朱標往往維護這些人,使得朱元璋不快。其實只從朱權以仁厚之名,獲得巨大擁護威望這樣一個結果來看,這壓根就是父子倆演雙簧,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朱權要真這麼“操蛋”不計後果頂撞朱元璋,依朱元璋的暴脾氣不把他削成人彘那也得削太子之位!

藍玉曾經提醒過朱標要防朱棣,朱標定記在心裡,當時不好動作。不過以這樣的人物上位,不可能看不到設藩的害處。但以朱標的執政經驗、巨大威信和掌控力,哪怕不顧情面直接削,哪怕不用削藩先削權這套,哪怕先不剪除朱棣北方黨羽削,試問朱棣又怎敢反?

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能看不出造反在朱標面前分明是毫無勝算之舉?

又回到真實歷史,在朱元璋心目中,武統江山,仁治天下,自己打下的大明還是需要有人守的。

由於朱標早逝,所以朱元璋寧願選擇儒懦的朱允炆而不選擇燕王朱棣。朱元璋為保證朱標之子朱允炆上位,擔心鎮不住藍玉、馮勝、湯河、傅有德等一大批悍將,大開殺戒,這也側面說明朱標的能力,但也導致朱允炆靖難中沒有什麼名將可用,這正是朱元璋給朱允炆挖的最後一個大大的坑!

我是風華史,用心對待每一個問題,皆為原創,曾為一個問題連配62張圖。歡迎關注吐槽,俗話說燕過留聲,戳個爪印再走哈^^。


風華史


朱標若不早逝,燕王朱棣絕不會造反,也不敢造反,朱標的才華和人品得到各大臣的擁戴和支持,


再說朱標不早逝太祖朱元璋也不會殺那麼多開國功臣,殺那麼多淮西勳舊只是為了讓朱允文坐享太平江山,若湯河,藍玉。徐達等人還在,燕王朱棣有賊心也沒賊膽,為何朱棣會造反,朱允文登基後大行削藩政策,搞個各地皇叔人人自危,不得已朱棣為了自保也得舉兵。皇明祖訓中提到,若朝中有奸臣作亂,各地藩王可領兵進京,所以朱棣正是抓住這個理由而舉兵靖難,已清君側之理由打入京城,朱棣次子朱高煦也是能幹,幾次救朱棣於水火之中。建文4年,朱棣登基,改永樂元年,還通過各種方法抹去建文4年曆史,所以有了洪武35年之說,朱元璋死於洪武31年。

明朝有作為的皇帝屬朱元璋朱棣,後世子孫幾乎把大明吃到倒閉。


歐付佛佛佛嗯呢踹呢佛


我想燕王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朱標是朱棣的大哥,在朝堂之上威望很高,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

而且分封的諸王,包括朱棣都對朱標很服氣,即使朱棣膽大包天真的起兵造反,估計很快就會被鎮壓。

如果朱標不早逝,朱元璋也不會大肆殺戮功臣,那時候朝堂上人才濟濟,朱棣更不敢反

朱標如果能夠順利繼位,那麼朱元璋也不會除去像藍玉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曾經為朱標留下了一個人才濟濟的文管武將團隊,要不是朱標死了,朱元璋也不會輕易的殺了藍玉等功臣。

而且朱標治理國家很有經驗,他如果下令削藩,肯定不會這麼急躁。朱棣當時起兵造反,就是因為已經被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畢竟在朱棣之前,已經有五位藩王被削去爵位,還被幽禁南京,而下一個動手的目標就是朱棣,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不造反,要不然下半輩子只能苟延殘喘了。

如果朱標還在,那情況就會不一樣,就算是削藩,朱標的手段也會比較溫和,不至於激起藩王直接造反,就像是朱棣登基之後,他的削藩方法就很成功。


總的來說,朱標對待自己兄弟不會那麼狠心,而且只要不是危急朱棣的生命安全,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朱棣起兵時,打出的旗號為:清君側,靖國難

不管如何,起兵總要有個合適的藉口,朱棣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有些合法性,就以奉天靖難為藉口,朱元璋曾經在《皇明祖訓》規定如果朝中出現奸臣,藩王可以帶兵入京靖難。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稱建文帝身邊的黃子澄和齊泰是奸臣,他起兵的行為是想要匡扶社稷,清剿君王身邊的奸臣。

但是藩王要進京靖難,首先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朱棣自然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畢竟這也不過是他用的藉口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清君側,靖國難。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靖難之役。


東方大史


皇帝是誘人的,寶座是襲人的。漢景帝削藩時,曾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時,也一再重複這句話名言;康熙削藩時,也一再複復這句名言。

從某種意義上,不要說朱標活著了;就是朱元璋活著,在諸王勢力已形成之際,想削奪他們的兵權,也得小心加小心。因為宗族勢力壯大加之權力慾的不斷膨脹,溫情就顯得異常無力,理智也會蕩然無存。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何況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歷史上無數事例可以證明。漢武帝征戰匈奴,所向披靡,驕悍的匈奴聞之色變,但仍然震懾不了兒子的反叛。史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卒。.....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四市人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

唐太宗,一代帝王,開創貞觀盛世,海內承平,四海為之臣服。面對帝王寶座,他的兒子齊王、太子李承乾依然敢於造反。史載:“祐與燕弘亮等謀,射殺萬紀,支解之。左右勸祐遂發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發,私署左右上柱國,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託東、託西等王,斥庫貲行賞,驅人築堞浚隍,繕甲兵。”“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李世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建文帝削藩之所以失敗,絕不只是因其輩分小,資歷淺,威信不足,而是因為其削藩策略不科學,又急不可耐,況功臣在朱元璋時盡失,朝廷對諸王的威懾力不夠,這樣的削藩策略及節奏,歷史上的哪個帝王也無法避免。從這層意義上,朱標不死,如果他敢像建文帝那樣急不可耐的削藩,諸王當然會造反了。甚至而言,就算朱標有計劃、有策略的緩慢削藩,能不能避免戰爭,都是個未知數。

西漢初期,諸侯王分封更甚,諸侯王勢力遠比明朝強大,然經過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艱辛努力,並且付之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徹底完成削藩大業,維繫了中央集權統治,國家得以穩定統一。

歷史的例證不勝枚舉,在此不再贅述。歷史總是在驗證,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沒有對錯,只有科學的制度體系下的平衡,只有政治利益體的均衡,才能維繫封建家族統治秩序。

朱棣起兵,口號為“奉天靖難”,誅除朝廷奸佞之臣,其實大家都明白,朱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寶座。古代中國皇權講求正統,文人講求委婉,故此看起來是清君側,實為清君。靖難之役成功後,建文也因一場大火不知所蹤,朱棣便在群臣的配合下,導演了一場歷史上經常演繹的勸進大戲,並在祭拜太祖陵前宣佈上位,已成就其正統的美名。正因為如此,歷史才多了一位開創輝煌盛世的帝王,他創造的豐功偉績遠非正統皇帝所能及。


知天道應民心


1.人世間好多事都是逼出來的。朱棣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如果朱標繼承皇位,以朱標的閱歷仁慈和對國情及諸位弟弟的瞭解,應該不會斷然採取消藩政策,至少不會那麼生硬地推行消藩政策,朱棣也就沒有了‘’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自然也就不會造反了。果真如此的話,明朝乃至中國以後的歷史很可能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2.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法定繼承人,朱棣異母兄。自幼隨宋濂學習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在朱元璋刻意栽培下,很早就參與國事,是朱元璋心目中皇儲第一人。

3.朱允炆,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後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朱允炆登極時年21歲。朱允文年輕,儒雅,靦腆,而他的三位老師,雖都是飽學之士,但都是些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導致消藩失敗。

4.其實,朱棣具備造反的一切條件,甚至早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唯獨缺少藉口。

首先,實力最強。燕王駐守北平,面對的明朝最大的敵人北元。其軍需準備,戰爭經驗,軍事才能,軍心士氣都在諸王之上。其次,建文帝消藩,事實上違背了朱元璋封藩的本意,給造反留下了口實。第三,建文帝對被消藩後貶為庶人的諸王安置不妥,引起皇親不滿和朱棣的恐懼。第四,朱元璋殺功臣,使建文帝手下沒有戰將,減少了朱棣造反的顧慮。第五,朱棣有勇有謀有野心。第六,朱棣一方上下同心。在這種形勢下,朱允炆及其手下文臣,不能審時度勢反而一再逼迫,甚至企圖暗中抓捕朱棣,致使朱棣忍無可忍,正好以"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為理由起兵造反。

5.回望朱棣在位的政績,應該說他功大於過。其在外交、文化、政治、經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鄭和下西洋,與海外諸國來往密切,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弘揚了國威,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此可見,朱棣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大國君王的風度。他當年造反,未必就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