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體壓身,屍水和蛆蟲噴臉……他竟說早已習慣這“待遇”

被遗体压身,尸水和蛆虫喷脸……他竟说早已习惯这“待遇”

日前,廣東省民政廳召開全省民政系統深化職業道德教育活動部署會議。會上,來自孤殘兒童保育、殯葬、區劃地名、養老等民政服務領域的4位先進典型,分享了投身民政工作一線、努力踐行“為民愛民”理念的心路歷程。

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氣味和場景,面對細菌、病毒等潛在的威脅,甚至面對一些因車禍、溺水、火燒等非正常死亡而破碎、腐爛的遺體,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遺體接運工張振榮絲毫沒有猶豫退縮。堅守遺體運輸一線十年,在直面“死亡”和為逝者服務的過程中,他把恐懼演變成對生命的敬畏。在日常工作中,他還從細微處著手,“發明”一些遺體接運、抬殮工具的小改進或小創造。2016年以來,張振榮一家先後獲評“廣州市十大最美家庭”“廣州市文明家庭”“廣東百戶最美家庭”“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對執拗獨居在老家的老父,他做了一件暖心的事獲村民點贊:在鄉下老家安裝了攝像頭、應急警報器,在走廊、衛生間安裝了扶手……

被遗体压身,尸水和蛆虫喷脸……他竟说早已习惯这“待遇”

“我接受過部隊鍛鍊與培養,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幹好!”

我叫張振榮,現在廣州市殯儀館工作,我的具體工作是接運遺體。

2009年,我從部隊復員,我的妻子是幹殯葬工作的,在她的建議下,我選擇到廣州市殯儀館當遺體接運司機。有好多親友都勸我不要做這個職業,免得別人嫌棄,但我認為“任何工作總得有人幹,我一個接受過部隊鍛鍊與培養的人,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幹好!”帶著這份堅定,我認定了這份殯葬職業。

在殯葬行業的一線工作中,接運遺體是最前端的環節,需要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氣味和場景,還要面對細菌、病毒等潛在的威脅。有時候,我們要長途跋涉,奔赴幾千公里接運遺體;有時候,我們還要接運一些因車禍、溺水、火燒等非正常死亡而破碎、腐爛的遺體。每當遇到後一種情況,我就橫下一條心,麻著膽子、屏住呼吸、鼓著眼、咬著牙,默默地給遺體消毒,把遺體收殮好、包裹好,再抬上車……

有一次,我要接運一具獨居者上吊死亡的遺體。遺體發現時,逝者已經死亡好多天了。打開房門,一股刺鼻的屍臭迎面撲來,燻得我眼睛都睜不開。我強忍著,上前解開繩索,遺體居然直挺挺地壓在了我身上,他嘴裡的屍水和蛆蟲噴了我一臉。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待遇”,只是稍稍地清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平復一下情緒,嘴裡不停地念叨:“沒事了,沒事了,可以睡下了!”在這直面“死亡”和為逝者服務的過程中,

我已經把恐懼演變成對生命的敬畏。

“盡最大的努力用手收集,盡最大可能保障逝者的尊嚴”

2011年,通過競爭上崗,我擔任遺體運輸組副組長,也成為廣州市應急隊員,工作任務多了,責任也更大了。2012年6月29日,黃埔油罐車爆炸,20名遇難者遺體,我接運過; 2013年9月10日,白雲區鵝掌坦鞭炮庫爆炸,8名遇難者遺體,我接運過;2014年12月30日,天河區牛鼻山隧道塌方,5名遇難者遺體,我接運過……

我清楚地記得,黃埔油罐車爆炸事件現場的點點滴滴。接到應急命令後,我和同事立刻趕到現場。現場很混亂,我們一腳泥、一腳水地用磚塊和木板搭建臨時腳墊,只為了能早點把逝者遺體收殮完畢,盡最大可能保障逝者的尊嚴,也讓他們驚魂早定,回到安穩有序的環境……

我尤其記得,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區發生重大滑坡事件,我連續兩次接到命令,連續兩次奔赴救援。事故現場慘不忍睹,一片爛泥堆裡,有的遺體伸出一隻手,有的遺體露出一隻腳,有的遺體碎塊四散……我在輕輕收殮那些遺體時發現,有非殯葬專業的工作人員用鐵鏟或掃把等工具,像收垃圾那樣,把遺體碎塊連同渣土細石攏到一起!我看在眼裡,痛在心上,覺得這是對逝者的極不尊重!然後,我就走過去示範,引導他們用手將遺體碎塊輕拿輕放,只要肉眼能看得見的,都盡最大的努力用手收集,儘可能地讓逝者走得體面些。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會盡職盡責從細微處著手,做一些遺體接運、抬殮工具的小改進或者是小發明小創造。我們殯儀館每年要接運三萬多具遺體,此前一直把醫用急救帆布床當抬殮工具。但這種床架比較重,鋁管生硬,前後抬手槓不能交叉摺疊,對職工肩膀摩擦傷害較大,而且帆布清洗比較困難。於是,我就和同事一起研究,經過無數次嘗試,最後改用尼龍磨砂布配雙竹槓,組成摺疊擔架,做成新的遺體抬殮工具,這樣抬著遺體上下樓梯時,前後可交叉使用,防止遺體下滑,又減輕了對職工身體的負擔。我的這些小舉動,既方便了工作,還為單位節約了不少器材費用呢!

“孝心服務”和“事死如生”是準則

我的母親去世早,父親不習慣廣州的生活,寧願一個人待在惠州鄉下,我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為方便照顧他,我在鄉下老家安裝了攝像頭、應急警報器,在走廊、衛生間安裝了扶手,這些做法,受到了全村老小的好評。從2000年開始,我義務獻血達兩千多毫升,經常帶孩子參加各種義工活動。2016年,我家獲得“廣州市十大最美家庭”“廣州市文明家庭”和“廣東百戶最美家庭”稱號;2018年,又獲得“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幹我們殯葬這一行的,“孝心服務”和“事死如生”是準則,我們是在為生命送行。我總覺得,我肩上扛起的,不僅僅是一具具遺體,更是千萬個家屬的信任。所以,在為眾多生命送行的同時,我自己的個人品德和生命也得到了昇華。我在殯葬行業奉獻了十年,我會秉承信念,一如既往地奉獻下去,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更好地為生命送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秦松 通訊員 莫冠婷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秦松 通訊員 莫冠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