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在與他人交往中,特別是面對無法溝通的尷尬局面時,可能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這種想法:為什麼我們之間交流總是不在一個頻道?我是不是和他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還真別說,確實有這種可能性,聽起來這種說法比較荒謬,實際上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為什麼呢?

因為看似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那只是物理上形容的世界,而每個人所存在的精神世界是不同的。

看似是簡單交流的過程,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心理世界在互相摩擦、碰撞到最後融合的過程,如果兩者的融合過程中有產生裂痕,必然會產生矛盾與誤解,如果兩者能比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那麼一切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所有的交流也都會暢通無阻,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作祟?其總的根源在於認知。

認知有很多側面,比如對一件事情多方面的看法或者或者與他人的看法相對的一面,對於任意一個側面,只要認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東西,聽到的就是不同的話,所產生的認同也是千差萬別,進而無法彼此友好交流,因為所有的交互終究是過完腦子以後的成品之間的交互。

人一旦對事情產生認知差距,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最終會影響事情發展的結果和趨勢。

那麼認知到底是什麼呢?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簡單的來說,認知就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的過程。

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缺乏自律和上進心,根源都在於自我認知範圍過於狹窄,認知能力受到限制,看不到某事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動力。

廣義上來講,認知也是一種智慧。

那作為人,如何從突破自我認知開始,擴大認知範圍,最終達到思維質變的呢?

在我看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正確認識自我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有一句至理名言:“認識你自己”,可見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人們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樣瞭解自己,自身所擁有的潛能無法被完全釋放,在於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 而正確的認識自我,是打開自身思維侷限的開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

(1)通過寫日記

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你可以平靜自己的心緒,沉澱自己的心靈,記錄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想想自己擁有什麼,自己還需要什麼,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同時也記錄一些自己夢裡所說的話,這是通往潛意識的閥門。

(2)多與優秀的人交往

“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與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交往,才能知道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3)多讀書

讀書是瞭解自我的不二法門,通過讀書,與優秀的思想相互摩擦和碰撞,產生奇妙的思維火花,這是進一步瞭解自己最好的方法。

(4)學會去理解這個世界,不斷的嘗試錯誤

人為什麼犯錯誤?主要是對某事產生了誤解或是自身對處理某事的能力不足,嘗試新鮮事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為自己“試水”的過程,從從錯誤中吸取到的教訓,正是自身所不具有的,也能檢驗到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

第二,正確認識知識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認識知識

知識是人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能動的反映,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它是通過人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前幾年網上流行一個段子:“搞原子彈的不如一個賣茶葉蛋的”,導致現在很多人把知識無用奉為圭臬,實則是對知識的認識存在一種偏差。

知識在學習過後一段時間內,可能真正沒有起到多大的實質性作用,這是正常的,沒有任何知識能在學習後馬上就可以實現它的價值,這是知識的一個囤積與內化的過程,但時間一長,知識就能化有形為無形,繼而能轉化成一個人的氣質與魅力。

為什麼有很多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其實在更多時候,我們該反省一下自己懷的“才”,是不是別人需要的“才”。只要你的知識價值足夠稀缺,有足夠多的受眾,那麼只需連上網絡,選擇合適的變現模式,就不可能懷才不遇,只要你的知識是有效知識,又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知識進行了等級提升,那麼幾乎都是有用的。

其實,還有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尋找到知識最佳變現點的能力。

知識的來源只是教科書嗎?顯然不是,但很多人會高估教科書的價值,尤其是那些自認為知識儲備比較匱乏的學生。

關於知識的概念,沒有人能給它做一個具體的解釋,知識的範圍及獲取途徑同樣也繁多,教科書中的知識只是一小部分,在知識的海洋裡,只能算是滄海一粟。

有很多人對知識存在這樣的誤解:認為學歷就是代表知識,實則不然,學府的高低排名並不代表著知識的高低排名,一個人在獲取一樣東西的同時也代表著正在失去其他的東西,只有真正掌握了,才是自己的。

第三:正確認識金錢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認識金錢

金錢是什麼?金錢的本質是商品,金錢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金錢本身就是一件死物,離開了人,它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金錢本身就是一種代替以物易物,作為中轉媒介的商品,它是中性的,不存在任何與道德相關聯的性質。

金錢只是人性的放大器,吳曉波曾說過:“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有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有很多人抗拒金錢,是因為他們認為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不想被金錢奴隸,金錢使自己不快樂,有許多人崇媚金錢,是因為他們認為金錢是一切幸福的基礎,有了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改變目前不平衡的狀態。

如何正確認識金錢,突破對金錢的認知,首先就不要抗拒金錢,因為這是一個沒錢寸步難行的世界,但對金錢的態度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取之有度,用之有度。

其次認識到金錢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拿到金錢能做什麼?需要多少金錢?慾望越大,對金錢需要的這個大坑就越大,且永遠無法填平,正因如此,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就越痛苦,越煎熬。

第四,正確認識時間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認知的範圍

認識時間

時間這個東西,在很多人心裡一直都是很抽象的,因為它無時不在,人們又無法感知它,從小我們就學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也曾聽說過:“時間就是生命”,這就是時間存在的價值,要正確認識時間,突破對時間的認知,就需要在我們的腦中釐清時間的概念、時間的價值、對時間的正確使用,以及如何賺到更多的時間等知識和方法。

時間很重要,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它究竟有多重要,於是“分秒必爭”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真的只是一個寫在紙上的詞,跟真正的行動沒有一點聯繫。

時間花在哪裡,也就決定了你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瞭解什麼是時間之後,請學會珍惜時間和充分利用好時間。

總結:

人們都說懂得那麼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發不了踐行的,要麼是並不真正認同,要麼是沒有真懂。

世界是很複雜的,但千頭萬緒總有它的源頭,它的源頭就是底層知識,所謂的底層知識,就是指那些我們已經掌握了最基礎的東西,而突破自我的認知,就是要加強對這些東西的汲取,提升與豐富自我底層知識的儲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