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後世所說可以“橫著走”嗎?

kuaineinv


柴氏在北宋受到了太祖趙匡胤的厚待,並立下規矩令子孫優待柴氏家族,甚至有授予柴氏家族“丹書鐵券”的說法,但柴氏在北宋乃至南宋並非“橫著走”,而在特殊時期還曾改姓避禍,後代也越來越衰落。



禪讓之功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五代史》

郭威因兩個親生兒子被漢隱帝所殺,因此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柴榮的三個親生兒子也被漢隱帝劉承祐所殺,因此柴榮將皇位傳給柴宗訓。而年輕的恭帝柴宗訓自知敵不過軍權在握的趙匡胤,於是就將皇位“禪位”給了趙匡胤,柴宗訓因禪讓之功被趙匡胤封為鄭王。趙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規定必須善待柴家,並賜給他們丹書鐵券。


根據《五代史》記載,熙讓封曹王;熙謹封紀王、熙誨封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柴氏更姓潘

“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趙匡胤



陳橋兵變後,恭皇帝因禪讓之功被封鄭王,但柴熙謹、柴熙誨仍在宮中,趙匡胤問群臣:"此復何待?"有人建議殺掉二人。但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時名將潘美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

趙匡胤說:“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潘美不管張匡胤之言,將柴熙謹抱回家中,“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更名潘惟吉。潘美沒有親兄弟,潘惟吉一共延續子嗣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餘得之於其家人。”這也算是將潘家認為祖上,而徹底否定了柴氏的血脈,畢竟是潘美救了他的性命。

柴氏更姓盧

"柴周大臣義不臣宋"——盧琰



盧琰外與趙匡胤都與柴榮的交好,併為柴榮之左膀右臂。公元959年,世宗駕崩,柴宗訓即位。但此間趙匡胤、陶谷等掌握大權,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建號宋。

後趙匡胤入朝,封柴宗訓為鄭王,令柴宗訓白衣出宮。趙匡胤入皇宮後,受六宮朝拜,人群中有宮人抱著兩個孩子,即紀王和蘄王。趙匡胤左右侍衛欲擒殺二子,盧琰挺身阻撓,又由潘美進言才得以留住二子性命。此後,盧琰暗將蘄王柴熙誨抱回府中。



不得不說,趙匡胤對盧琰還是非常看重的,封其爵至國公。然而,盧琰對宋太祖的恩寵看得很淡,反而對後周還留有餘衷。因此,為柴氏留下血脈才是其最為在意的,那麼撫養蘄王才是其心中最重要的任務。當恭帝白衣出宮,紀王由潘美帶回為侄後,趙匡胤開始追查蘄王下落,盧琰便與柴世宗的駙馬孫帷溫密謀,收柴熙誨為義子,更名盧璇,並向趙匡胤提出退休請求。

“越國公始居汴,為後周工部尚書,有政績禪,宋後遷居婺之靈山,靈山者盧氏發祥之地也。自越國公而上皆缺而不書,古籍無所稽,略其所當略也;自越國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大山盧氏宗譜》

公元968年,趙匡胤批准盧琰辭職。盧琰與孫帷溫一道攜全家及蘄王柴熙誨連夜出京城,過臨安,至靈山之麓隱居。盧琰隱居靈山五年之後,謀劃兒子賄賂地方官上表,告知趙匡胤"盧琰已死",以避免朝廷繼續查詢柴氏的蹤跡,趙匡胤接報派李克明前往靈山弔唁。

"牧童牛背日將曛,短笛摧殘幾片雲。莫道山中無甯戚,重歌白石憶明君。"——盧琰祭趙匡胤

盧琰隱居期間培養其"九子具將相之才以備朝廷之用",並修建私塾教授鄉民學問。976年,趙匡胤駕崩,盧琰以詩詞來緬懷自己這位朋友明君,若非力保柴氏血脈,二人本可書寫一段君臣佳話。

“娶行軍都大元帥趙光之女,封越國夫人,生八男一女,諱錦,招柴世宗之子諱炯。後改名曰璇,隱柴為盧,列作九支,號曰榛、慄、擇、松、竹、梅、桐、梓、杞。”——《大山盧氏宗譜》

公元985年,盧琰病逝,其後人"九支盧"便是盧琰的九個子女所延九個支派,盧琰為了"存柴室一線之緒",挾柴氏後裔隱居,將親生女兒盧錦許配給柴熙誨,更名盧璇,排行老三,與其他八子並立,柴氏血脈得以延續。後還有記載柴氏更姓林、更姓殷的記載。

宋朝柴氏名人



柴榮一支如上所述,除了柴宗訓留姓傳承柴氏以外,其餘幾乎更名後不再以柴姓留存,而旁系的傳承仍未有間斷,雖有太祖的善待柴氏,但其家族在宋朝時並不算顯赫,也沒有特殊的地位,有史記載的柴氏後裔死於非命者有好幾位。

柴成務,字寶臣,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科,35歲時考取狀元,官至刑部尚書。柴進,瞭解柴進大多是通過小說《水滸傳》,其中言柴進為後周世宗柴榮之嫡孫。其史料相關是記載於南宋《宋江三十六贊》和《宣和遺事》。柴中行,南宋餘千人。紹興元年考取進士,官至右文殿修撰,主管鴻慶宮。因常講學南溪之上,獲稱南溪先生《易錄集》、《傳書集》、《傳詩講》、《論童蒙說》均出其著。柴望南宋時“柴氏四隱”(柴望、柴隨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四庫總目》記載其詩文較多。

柴宗訓二十歲便去世,其子柴永崎延鄭國公爵位,之後一直世襲。宋仁宗時期,柴宗訓嫡系沒有子嗣再襲爵,宋仁宗立柴氏旁系中輩分最高者襲爵。南宋高宗時期,趙構以柴氏後裔柴叔夏為右承奉郎,封崇義公,這代表著柴氏的爵位就此衰落,但也算是善待柴氏後裔了。


棍哥觀史


柴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一般般,能橫著走的柴氏子孫也有,但只是少數。這些地位稍微高一點的柴家後人只是趙宋皇室為了粉飾太平而特意選出來的吉祥物而已,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但並沒有很大的特權。

在北宋一朝混的風生水起,真正擔得起“橫著走”這個稱號的亡國之君,是吳越國主錢俶和他的子孫。




一、“善待柴氏子孫”乃野史記載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傳言,說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條祖訓,他命人刻成石碑藏於宮內,只許後世繼位的皇帝觀看。這個石碑便是所謂的“太祖誓碑”。誓碑大致內容如下: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從誓碑的內容可以看到,第一條就是要求後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孫。因為有這樣一條所謂的宋太祖祖訓,於是民間就紛紛傳言,說趙氏皇帝對柴氏子孫如何如何好,說柴氏子孫在宋朝如何如何有特權。

但是其實這個誓碑的內容,並不記載於任何正史,最早記載這個內容的出處,是南宋陸游所著的《避暑漫抄》,這是一本野史。

在元朝編纂的《宋史》裡面,倒是提到了太祖誓碑的第二條,出自《宋史·曹勳傳》,具體只有一句話:“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裡面也並沒有宋太祖要求善待柴家子孫的內容。

由此可見,“太祖誓碑”或許真的存在,但是宋太祖並沒有留下什麼“善待柴氏子孫”的祖訓。所謂的趙宋善待柴氏子孫,不過就是民間的一個傳說罷了。

二、柴榮子孫的下場

周世宗柴榮死後,留下了四個兒子:周恭帝柴宗訓,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柴宗訓七歲繼位,八歲就做了亡國之君。趙匡胤篡位後,柴宗訓受封為鄭王。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柴宗訓的鄭王爵位,並不是世襲爵位。他死了之後,這個鄭王爵位就取消了。柴氏後人並不能承襲鄭王爵。柴宗訓有一個兒子承襲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繼承是公爵,此後就沒有任何襲爵的記載了。

關於柴宗訓和他三個弟弟的下場,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柴宗訓活到二十歲就死了,鄭王爵位被廢黜;曹王柴熙讓死的比他還早,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失蹤了;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在陳橋兵變中不知所蹤。

根據宋人的傳說,宋太祖原本想要殺掉這兩個孩子,但被大將潘美勸阻。隨後潘美和盧琰分別收留了這兩個小孩,替他們改名為潘惟吉和盧璇。

就算按照最好的記載來看,老大柴宗訓死的莫名其妙、老二柴熙讓不知所蹤、老三柴熙謹和老四柴熙誨分別被過繼給了別人。這個下場明顯談不上是善終,只能說趙匡胤要點臉,沒有明目張膽的殺掉他們而已。

趙匡胤死後,柴氏子孫的記載就沒了。隨後的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也沒有相關記載,一直到大宋立國九十九年後,也就是傳到第四代宋仁宗時,宋仁宗才想起來被遺忘了將近一百年的柴氏子孫。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份最長的人,封為“崇義公”,給予其一定的待遇,並由此人的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

所以這裡可以下一個結論,柴氏子孫在宋朝有沒有能“橫著走”的人?答案是有的。但是僅限於獲封“崇義公”的柴家子孫。絕大多數的柴家人都與老百姓無異,沒有任何的政治特權。

家裡有錢的或許就像《水滸傳》裡面的柴進一樣,是個有錢的富足翁。沒錢的自然就如同窮光蛋一樣。別覺得不可思議,宋太祖死後,宋太宗對太祖的子嗣也不怎麼樣。傳到南宋高宗一朝時,宋太祖的直系後裔也是如同窮光蛋老百姓一般,根本沒有什麼政治特權。



不過,即便是獲封“崇義公”的柴氏子孫,也遠遠沒有民間意淫的那樣,有什麼免死金牌”或者“丹書鐵券”之類的護身符。因為宋仁宗從柴氏選繼承人,封其公爵之位,只是為了粉飾太平而已,不是他覺得虧欠柴氏,主動想給柴氏一些補償。

因為,當時柴榮的直系後裔已經沒有了,被挑選出來的柴氏繼承人,實際上是柴榮本家的後裔。但是由於柴榮過繼給了郭威,柴氏在後周時期並不是皇族。宋朝官方讓柴氏遠房親戚為周世宗奉祀。這屬於標準的鳩佔鵲巢、和平演變。把真正的皇族剷除掉,然後讓外人代替。

實話說,這些姓柴的“崇義公”已經跟後周帝系沒半毛錢關係了。




三、真正能“橫著走”的家族

相較於柴氏子孫在北宋的待遇,吳越國的錢氏一族簡直不要太好了。吳越國的“錢”就是百家姓裡面“趙錢孫李”的那個“錢”。在當時僅次於皇族趙氏。

宋太祖在世時,當時的吳越國主錢俶就跟趙匡胤廷眉來眼去,兩家一起欺負南唐。等到宋廷平定南唐後,錢俶又非常識相地帶路投降了宋太宗,從而結束了錢氏割據兩浙七十二年的歷史。吳越也是北宋平定的南方諸國過程中,流程走的最好看的一個,各種三請三辭的程序走足,趙家才貌似有點不情願地接受了錢家的“獻土”。

錢俶在汴梁的餘生,各種好吃好喝、賞賜不斷地養著,而他的後代也活的十分滋潤。別的不說,就憑“亡國之君”家的兒子能在新朝做到宰相,而且還是有實權的宰相,這就遠不是名氣雖大,但沒有任何實權的柴氏一族能比擬的。

比如錢俶的長子錢惟濬承襲國公爵位,官拜節度使;

比如錢俶養子錢惟治獲封彭城郡王,雍熙北伐時出知邊防重鎮真定;

比如錢俶第三子錢惟渲,官拜濰州團練使;

比如錢俶的第四子錢惟灝,官拜昭州刺史;

比如錢俶的第五子錢惟溍,官拜武衛將軍;

比如,錢俶的第七子錢惟演,官至宰執!

比如錢俶的小兒子錢惟濟官拜平江節度使;

上述錢俶諸子中多以武職任官,但最出息的兒子是第七子錢惟演。他原本也是武將,但後來改換文職,接著一發不可收拾,先從翰林學士幹起、一路升至樞密使、宰相,後來還參與編纂了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

這些當官的錢家子孫,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氣死柴家後裔。


並且這還沒完,趙宋皇族不僅重用錢氏,而且還跟錢氏通婚,竭力拉攏錢氏。

比如,錢俶的一個女兒就嫁給了宋真宗劉皇后的親弟弟;

比如,錢俶的孫子錢曖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親妹妹;

比如,錢俶孫子錢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孫女;

比如,錢俶曾孫錢恕娶了宋太宗的親孫女;

比如,錢俶曾孫錢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兒;

到了錢俶的五世孫錢忱時,因為他是宋仁宗的女兒所生,所以錢家到了這一代,居然在《宋史》裡就開始列入《外戚傳》了。

到了錢俶的七世孫女,已經做了宋孝宗第一任太子的太子妃了,如果不是太子早夭,錢氏就當上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樣是亡國之君,瞧瞧人家錢氏在北宋的待遇,再瞧瞧柴氏,你們還會認為柴氏子孫在北宋有什麼政治特權?柴氏子孫也配“橫著走”麼?


Mer86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921年-959年)如果不早死,很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進而統一全國,成為千古一帝。柴榮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在位期間內政外交舉措得當,五年的時間內先後消滅了後蜀和南唐,並且攻陷了幽雲十六州當中的兩州。就在準備攻取幽州的時候,柴榮因病逝世,享年39歲。

柴榮在逝世前,解除了自己的表妹夫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由趙匡胤取而代之。本來,柴榮的意圖是改革軍隊,但是沒想到這一步棋卻最終葬送了江山。柴榮死後,其長子柴宗訓(953-973)繼位,是為後周恭帝。由於柴宗訓繼位的時候年僅六歲,所以大權都掌握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手中。趙匡胤在軍中深得人心,960年,趙匡胤在出征途中發生“陳橋兵變”,眾人擁立趙匡胤為帝,柴宗訓不得不禪位給趙匡胤。

趙匡胤登基之後建立北宋,降柴宗訓為鄭王,賜給柴氏子孫“丹書鐵券”,並在石碑上給趙氏子孫留下遺訓:保證柴氏子孫永享榮華富貴,犯罪不加刑罰,謀逆只在獄中賜死,不在市曹行刑,也不連坐家屬。

柴榮的兒子一共有:後周恭帝柴宗訓、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和蘄王柴熙誨。

後周恭帝柴宗訓在被封為鄭王之後,跟他的母親符太后一起被遷往房州(湖北房縣)居住,柴宗訓於973年英年早逝,無後,享年二十歲。

曹王柴熙讓在趙匡胤登基之後就不知所蹤,傳言他是被人抱走,以避免遭到迫害。

紀王柴熙謹在趙匡胤登基時很小,後被北宋大將潘美收養。“陳橋兵變”發生後,趙匡胤等人回師皇宮,趙匡胤見一妃子手中抱著一個嬰兒,便問她嬰兒是誰,那妃子回答說是世宗皇帝的孩子柴熙謹。當時趙普等大臣紛紛建議趙匡胤把孩子殺了,只有潘美低頭不說話,趙匡胤便詢問潘美對這事怎麼看。潘美說,我和陛下曾都是世宗皇帝的臣子,我如果勸你殺了孩子,豈不是辜負世宗皇帝;我如果勸你不殺,陛下肯定會對我產生疑心。

趙匡胤聽完之後對潘美說,你把這個孩子抱回去收養吧,你不配做他的父親,就讓他做你侄子吧,以後不要告訴他他的身世。潘美后來給柴熙謹改名潘惟吉,潘惟吉長大後知道了自己身世,但是他不讓子孫提及。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一級的高管,但是他從不敢飛揚跋扈,行事謹小慎微,得以善終。

蘄王柴熙誨在趙匡胤登基之後被北宋大臣盧琰收養。962年,盧琰帶著年僅6歲的柴熙誨來到新渥靈山隱居,併為他改名叫做盧璇。盧璇長大以後,盧琰將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宋仁宗登基之後,封盧璇的殿前防禦使,後來又封為武烈侯,盧錦則被封為吳國夫人。盧璇死後,其子盧克做過宋朝的禮部尚書。盧璇的子孫很多,元朝的時候其子孫當中的一支還恢復了柴姓。

由此可見,柴榮的後人不是早死無後,就是逃走和被收養的,根本就沒人能以柴榮的後裔自居,更談不上享受榮華富貴和“橫著走”了。趙匡胤能夠做到不殺掉他們,已經是非常仁慈的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橫著走可能是真的,但是前提是別碰到對手。

柴家和趙家的關係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趙匡胤總不至於把柴家趕盡殺絕,所以必要的皇族待遇是有的;另一方面,畢竟趙匡胤搶了柴家的江山,總是擔心柴進玩“反清復明”的老梗。

所以柴家的身份在大宋朝就變成了尷尬的存在:

首先,柴家不能主動“搞事情”,也就是不能雞毛蒜皮、什麼事都找皇帝裁決。這種民間矛盾上升到皇帝那裡,開始皇帝肯定支持柴家的,但次數多了,皇帝煩了,柴家危險;

其次是,柴家不能橫行霸道,欺男霸女,做違法亂紀的事。畢竟特權給他了,如果一旦違法亂紀,大家的眼睛都盯著呢,皇帝大義滅親也是分分鐘的事,畢竟柴家不是“親戚”。

這樣一來,柴家就很尷尬:

小事情有特權,所以柴家日常生活絕對沒問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大事情沒人管,缺乏中間階層給他幫忙。

舉個例子,高俅打算陷害林沖,他也必須得讓 陸謙獻計才行,高俅不能直接和陸謙硬剛,這不合適。

對柴家來說也是這樣,不能啥事都找皇帝,但小鬼真的不好對付。

在《水滸傳》裡,柴進採取的做法就是:包庇一些江湖上的罪犯,弄一個江湖上的“諢號”,然後自己安心做白道的事,堅決不和江湖人往來密切。

即便如此,後來柴皇城在高唐州被欺負,柴進也只能考慮:咱拿著丹書鐵券打官司去!

說起來,哪個梁山好漢碰到事情先打官司呢?


酒騎風


宋朝建立

在瞭解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宋朝的建立過程。話說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國又經歷了一段動亂的時期,五代十國。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趙匡胤先是投靠了後周建立者郭威,後來得到後周繼任者柴榮的賞識器重,在南征北戰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積累戰功。後來年輕有為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七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公元960年,趙匡胤等人謊稱契丹南犯,取得兵權出城後,在陳橋上演了“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大宋,並採納趙普等人的先南後北的策略,先滅了南朝,在公元979年滅掉北漢後,建立了被定義為統一王朝的宋。可惜燕雲十六州,終究沒奪回來。



禪位後的柴宗訓

被趙匡胤搶走皇帝寶座的孤兒寡母很識趣,沒有和趙匡胤說什麼君臣倫理的大道理,而是識趣的遠離是非,同樣識趣的趙匡胤便讓符太后便帶著柴宗訓到房州落戶,該封王的封王該封太后的封太后。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在房州沒待個好多年,二十歲的柴宗訓便也掛了,後來符太后出家,這才讓趙匡胤心裡的石頭放下了。



宋朝怎麼對待柴氏後人

正是因為被奪了皇位卻沒有指責,讓曾經的臣子趙匡胤越發慚愧,曾經受周世宗重用拖孤,到頭來卻越過君臣的界線奪了人家兒子的寶座,雖然說那個混亂的時代,皇位都是能者居之,卻也讓趙匡胤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義兄柴榮。越是覺得對不起越是想補償,所以有了這樣的密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意思是說柴家的子孫,就算有罪也不能加刑罰,就算是謀反也只能在獄中賜毒酒自盡,不能在鬧市中處斬,也不用行連坐之法。



賜柴氏一族“丹書鐵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要求宋朝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有宋朝在的一天,就保柴家富貴一天。


闕魚肥


首先,你要是當著周世宗叫柴榮,人家會跟你翻臉的。

他過繼給郭威,禮法上他就是姓郭而不姓柴,而且人家一輩子都叫郭威榮,沒改回去叫柴榮。

柴是趙家在郭榮時候強迫給改回來的。

這是為了顯示,我姓趙你姓柴,大家都不是老郭家的人,我做皇帝也可以。

坦白說這很不要臉的。過繼的禮法上跟親子無異。

所以從這個點上看,你覺得柴氏後人能嘚瑟嗎?敢嘚瑟嗎?

稍微浪一點分分弄死你。猥瑣發育還來不及呢。


馭車堂


姓趙的都不敢橫著走,憑什麼姓柴的能橫著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皇帝是最健忘的,只要你給他一點機會,他會毫不猶豫的食言。


小吳10872


僅僅是生活上優渥兒子,即使當官也是那種沒有實權的官,更不用說執掌兵權的了!


捉螞蟻的男孩


柴榮待趙匡胤親如兄弟,柴榮又將太子託孤給它。沒想到柴榮屍骨未寒,趙匡胤立即篡位,然後盡殺柴榮的後代(包括太子)。後來僅找個與柴榮一族的柴氏封賞一下,掩人耳目。


碧海藍天33371


此木衍彼木,二木生一木,柴榮實宋之功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