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后世所说可以“横着走”吗?

kuaineinv


柴氏在北宋受到了太祖赵匡胤的厚待,并立下规矩令子孙优待柴氏家族,甚至有授予柴氏家族“丹书铁券”的说法,但柴氏在北宋乃至南宋并非“横着走”,而在特殊时期还曾改姓避祸,后代也越来越衰落。



禅让之功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五代史》

郭威因两个亲生儿子被汉隐帝所杀,因此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柴荣的三个亲生儿子也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因此柴荣将皇位传给柴宗训。而年轻的恭帝柴宗训自知敌不过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于是就将皇位“禅位”给了赵匡胤,柴宗训因禅让之功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赵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规定必须善待柴家,并赐给他们丹书铁券。


根据《五代史》记载,熙让封曹王;熙谨封纪王、熙诲封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氏更姓潘

“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赵匡胤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因禅让之功被封郑王,但柴熙谨、柴熙诲仍在宫中,赵匡胤问群臣:"此复何待?"有人建议杀掉二人。但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赵匡胤说:“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潘美不管张匡胤之言,将柴熙谨抱回家中,“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更名潘惟吉。潘美没有亲兄弟,潘惟吉一共延续子嗣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这也算是将潘家认为祖上,而彻底否定了柴氏的血脉,毕竟是潘美救了他的性命。

柴氏更姓卢

"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卢琰



卢琰外与赵匡胤都与柴荣的交好,并为柴荣之左膀右臂。公元959年,世宗驾崩,柴宗训即位。但此间赵匡胤、陶谷等掌握大权,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建号宋。

后赵匡胤入朝,封柴宗训为郑王,令柴宗训白衣出宫。赵匡胤入皇宫后,受六宫朝拜,人群中有宫人抱着两个孩子,即纪王和蕲王。赵匡胤左右侍卫欲擒杀二子,卢琰挺身阻挠,又由潘美进言才得以留住二子性命。此后,卢琰暗将蕲王柴熙诲抱回府中。



不得不说,赵匡胤对卢琰还是非常看重的,封其爵至国公。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反而对后周还留有余衷。因此,为柴氏留下血脉才是其最为在意的,那么抚养蕲王才是其心中最重要的任务。当恭帝白衣出宫,纪王由潘美带回为侄后,赵匡胤开始追查蕲王下落,卢琰便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密谋,收柴熙诲为义子,更名卢璇,并向赵匡胤提出退休请求。

“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大山卢氏宗谱》

公元968年,赵匡胤批准卢琰辞职。卢琰与孙帷温一道携全家及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至灵山之麓隐居。卢琰隐居灵山五年之后,谋划儿子贿赂地方官上表,告知赵匡胤"卢琰已死",以避免朝廷继续查询柴氏的踪迹,赵匡胤接报派李克明前往灵山吊唁。

"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卢琰祭赵匡胤

卢琰隐居期间培养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并修建私塾教授乡民学问。976年,赵匡胤驾崩,卢琰以诗词来缅怀自己这位朋友明君,若非力保柴氏血脉,二人本可书写一段君臣佳话。

“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大山卢氏宗谱》

公元985年,卢琰病逝,其后人"九支卢"便是卢琰的九个子女所延九个支派,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挟柴氏后裔隐居,将亲生女儿卢锦许配给柴熙诲,更名卢璇,排行老三,与其他八子并立,柴氏血脉得以延续。后还有记载柴氏更姓林、更姓殷的记载。

宋朝柴氏名人



柴荣一支如上所述,除了柴宗训留姓传承柴氏以外,其余几乎更名后不再以柴姓留存,而旁系的传承仍未有间断,虽有太祖的善待柴氏,但其家族在宋朝时并不算显赫,也没有特殊的地位,有史记载的柴氏后裔死于非命者有好几位。

柴成务,字宝臣,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科,35岁时考取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柴进,了解柴进大多是通过小说《水浒传》,其中言柴进为后周世宗柴荣之嫡孙。其史料相关是记载于南宋《宋江三十六赞》和《宣和遗事》。柴中行,南宋余千人。绍兴元年考取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因常讲学南溪之上,获称南溪先生《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均出其著。柴望南宋时“柴氏四隐”(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四库总目》记载其诗文较多。

柴宗训二十岁便去世,其子柴永崎延郑国公爵位,之后一直世袭。宋仁宗时期,柴宗训嫡系没有子嗣再袭爵,宋仁宗立柴氏旁系中辈分最高者袭爵。南宋高宗时期,赵构以柴氏后裔柴叔夏为右承奉郎,封崇义公,这代表着柴氏的爵位就此衰落,但也算是善待柴氏后裔了。


棍哥观史


柴氏子孙在宋朝的地位一般般,能横着走的柴氏子孙也有,但只是少数。这些地位稍微高一点的柴家后人只是赵宋皇室为了粉饰太平而特意选出来的吉祥物而已,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但并没有很大的特权。

在北宋一朝混的风生水起,真正担得起“横着走”这个称号的亡国之君,是吴越国主钱俶和他的子孙。




一、“善待柴氏子孙”乃野史记载

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传言,说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条祖训,他命人刻成石碑藏于宫内,只许后世继位的皇帝观看。这个石碑便是所谓的“太祖誓碑”。誓碑大致内容如下: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从誓碑的内容可以看到,第一条就是要求后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孙。因为有这样一条所谓的宋太祖祖训,于是民间就纷纷传言,说赵氏皇帝对柴氏子孙如何如何好,说柴氏子孙在宋朝如何如何有特权。

但是其实这个誓碑的内容,并不记载于任何正史,最早记载这个内容的出处,是南宋陆游所著的《避暑漫抄》,这是一本野史。

在元朝编纂的《宋史》里面,倒是提到了太祖誓碑的第二条,出自《宋史·曹勋传》,具体只有一句话:“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里面也并没有宋太祖要求善待柴家子孙的内容。

由此可见,“太祖誓碑”或许真的存在,但是宋太祖并没有留下什么“善待柴氏子孙”的祖训。所谓的赵宋善待柴氏子孙,不过就是民间的一个传说罢了。

二、柴荣子孙的下场

周世宗柴荣死后,留下了四个儿子:周恭帝柴宗训,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柴宗训七岁继位,八岁就做了亡国之君。赵匡胤篡位后,柴宗训受封为郑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柴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这个郑王爵位就取消了。柴氏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柴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此后就没有任何袭爵的记载了。

关于柴宗训和他三个弟弟的下场,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柴宗训活到二十岁就死了,郑王爵位被废黜;曹王柴熙让死的比他还早,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失踪了;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

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原本想要杀掉这两个孩子,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就算按照最好的记载来看,老大柴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柴熙让不知所踪、老三柴熙谨和老四柴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这个下场明显谈不上是善终,只能说赵匡胤要点脸,没有明目张胆的杀掉他们而已。

赵匡胤死后,柴氏子孙的记载就没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宋仁宗时,宋仁宗才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柴氏子孙。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封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并由此人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所以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柴氏子孙在宋朝有没有能“横着走”的人?答案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获封“崇义公”的柴家子孙。绝大多数的柴家人都与老百姓无异,没有任何的政治特权。

家里有钱的或许就像《水浒传》里面的柴进一样,是个有钱的富足翁。没钱的自然就如同穷光蛋一样。别觉得不可思议,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对太祖的子嗣也不怎么样。传到南宋高宗一朝时,宋太祖的直系后裔也是如同穷光蛋老百姓一般,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特权。



不过,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意淫的那样,有什么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其公爵之位,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而已,不是他觉得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

因为,当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没有了,被挑选出来的柴氏继承人,实际上是柴荣本家的后裔。但是由于柴荣过继给了郭威,柴氏在后周时期并不是皇族。宋朝官方让柴氏远房亲戚为周世宗奉祀。这属于标准的鸠占鹊巢、和平演变。把真正的皇族铲除掉,然后让外人代替。

实话说,这些姓柴的“崇义公”已经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了。




三、真正能“横着走”的家族

相较于柴氏子孙在北宋的待遇,吴越国的钱氏一族简直不要太好了。吴越国的“钱”就是百家姓里面“赵钱孙李”的那个“钱”。在当时仅次于皇族赵氏。

宋太祖在世时,当时的吴越国主钱俶就跟赵匡胤廷眉来眼去,两家一起欺负南唐。等到宋廷平定南唐后,钱俶又非常识相地带路投降了宋太宗,从而结束了钱氏割据两浙七十二年的历史。吴越也是北宋平定的南方诸国过程中,流程走的最好看的一个,各种三请三辞的程序走足,赵家才貌似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钱家的“献土”。

钱俶在汴梁的余生,各种好吃好喝、赏赐不断地养着,而他的后代也活的十分滋润。别的不说,就凭“亡国之君”家的儿子能在新朝做到宰相,而且还是有实权的宰相,这就远不是名气虽大,但没有任何实权的柴氏一族能比拟的。

比如钱俶的长子钱惟濬承袭国公爵位,官拜节度使;

比如钱俶养子钱惟治获封彭城郡王,雍熙北伐时出知边防重镇真定;

比如钱俶第三子钱惟渲,官拜潍州团练使;

比如钱俶的第四子钱惟灏,官拜昭州刺史;

比如钱俶的第五子钱惟溍,官拜武卫将军;

比如,钱俶的第七子钱惟演,官至宰执!

比如钱俶的小儿子钱惟济官拜平江节度使;

上述钱俶诸子中多以武职任官,但最出息的儿子是第七子钱惟演。他原本也是武将,但后来改换文职,接着一发不可收拾,先从翰林学士干起、一路升至枢密使、宰相,后来还参与编纂了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

这些当官的钱家子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气死柴家后裔。


并且这还没完,赵宋皇族不仅重用钱氏,而且还跟钱氏通婚,竭力拉拢钱氏。

比如,钱俶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宋真宗刘皇后的亲弟弟;

比如,钱俶的孙子钱暧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亲妹妹;

比如,钱俶孙子钱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恕娶了宋太宗的亲孙女;

比如,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儿;

到了钱俶的五世孙钱忱时,因为他是宋仁宗的女儿所生,所以钱家到了这一代,居然在《宋史》里就开始列入《外戚传》了。

到了钱俶的七世孙女,已经做了宋孝宗第一任太子的太子妃了,如果不是太子早夭,钱氏就当上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样是亡国之君,瞧瞧人家钱氏在北宋的待遇,再瞧瞧柴氏,你们还会认为柴氏子孙在北宋有什么政治特权?柴氏子孙也配“横着走”么?


Mer86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921年-959年)如果不早死,很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进而统一全国,成为千古一帝。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位期间内政外交举措得当,五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后蜀和南唐,并且攻陷了幽云十六州当中的两州。就在准备攻取幽州的时候,柴荣因病逝世,享年39岁。

柴荣在逝世前,解除了自己的表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由赵匡胤取而代之。本来,柴荣的意图是改革军队,但是没想到这一步棋却最终葬送了江山。柴荣死后,其长子柴宗训(953-973)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训继位的时候年仅六岁,所以大权都掌握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手中。赵匡胤在军中深得人心,960年,赵匡胤在出征途中发生“陈桥兵变”,众人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不得不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登基之后建立北宋,降柴宗训为郑王,赐给柴氏子孙“丹书铁券”,并在石碑上给赵氏子孙留下遗训:保证柴氏子孙永享荣华富贵,犯罪不加刑罚,谋逆只在狱中赐死,不在市曹行刑,也不连坐家属。

柴荣的儿子一共有:后周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后周恭帝柴宗训在被封为郑王之后,跟他的母亲符太后一起被迁往房州(湖北房县)居住,柴宗训于973年英年早逝,无后,享年二十岁。

曹王柴熙让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就不知所踪,传言他是被人抱走,以避免遭到迫害。

纪王柴熙谨在赵匡胤登基时很小,后被北宋大将潘美收养。“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等人回师皇宫,赵匡胤见一妃子手中抱着一个婴儿,便问她婴儿是谁,那妃子回答说是世宗皇帝的孩子柴熙谨。当时赵普等大臣纷纷建议赵匡胤把孩子杀了,只有潘美低头不说话,赵匡胤便询问潘美对这事怎么看。潘美说,我和陛下曾都是世宗皇帝的臣子,我如果劝你杀了孩子,岂不是辜负世宗皇帝;我如果劝你不杀,陛下肯定会对我产生疑心。

赵匡胤听完之后对潘美说,你把这个孩子抱回去收养吧,你不配做他的父亲,就让他做你侄子吧,以后不要告诉他他的身世。潘美后来给柴熙谨改名潘惟吉,潘惟吉长大后知道了自己身世,但是他不让子孙提及。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一级的高管,但是他从不敢飞扬跋扈,行事谨小慎微,得以善终。

蕲王柴熙诲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被北宋大臣卢琰收养。962年,卢琰带着年仅6岁的柴熙诲来到新渥灵山隐居,并为他改名叫做卢璇。卢璇长大以后,卢琰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宋仁宗登基之后,封卢璇的殿前防御使,后来又封为武烈侯,卢锦则被封为吴国夫人。卢璇死后,其子卢克做过宋朝的礼部尚书。卢璇的子孙很多,元朝的时候其子孙当中的一支还恢复了柴姓。

由此可见,柴荣的后人不是早死无后,就是逃走和被收养的,根本就没人能以柴荣的后裔自居,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和“横着走”了。赵匡胤能够做到不杀掉他们,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


围炉煮酒话春秋


横着走可能是真的,但是前提是别碰到对手。

柴家和赵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赵匡胤总不至于把柴家赶尽杀绝,所以必要的皇族待遇是有的;另一方面,毕竟赵匡胤抢了柴家的江山,总是担心柴进玩“反清复明”的老梗。

所以柴家的身份在大宋朝就变成了尴尬的存在:

首先,柴家不能主动“搞事情”,也就是不能鸡毛蒜皮、什么事都找皇帝裁决。这种民间矛盾上升到皇帝那里,开始皇帝肯定支持柴家的,但次数多了,皇帝烦了,柴家危险;

其次是,柴家不能横行霸道,欺男霸女,做违法乱纪的事。毕竟特权给他了,如果一旦违法乱纪,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呢,皇帝大义灭亲也是分分钟的事,毕竟柴家不是“亲戚”。

这样一来,柴家就很尴尬:

小事情有特权,所以柴家日常生活绝对没问题,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大事情没人管,缺乏中间阶层给他帮忙。

举个例子,高俅打算陷害林冲,他也必须得让 陆谦献计才行,高俅不能直接和陆谦硬刚,这不合适。

对柴家来说也是这样,不能啥事都找皇帝,但小鬼真的不好对付。

在《水浒传》里,柴进采取的做法就是:包庇一些江湖上的罪犯,弄一个江湖上的“诨号”,然后自己安心做白道的事,坚决不和江湖人往来密切。

即便如此,后来柴皇城在高唐州被欺负,柴进也只能考虑:咱拿着丹书铁券打官司去!

说起来,哪个梁山好汉碰到事情先打官司呢?


酒骑风


宋朝建立

在了解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宋朝的建立过程。话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国又经历了一段动乱的时期,五代十国。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赵匡胤先是投靠了后周建立者郭威,后来得到后周继任者柴荣的赏识器重,在南征北战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积累战功。后来年轻有为的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赵匡胤等人谎称契丹南犯,取得兵权出城后,在陈桥上演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并采纳赵普等人的先南后北的策略,先灭了南朝,在公元979年灭掉北汉后,建立了被定义为统一王朝的宋。可惜燕云十六州,终究没夺回来。



禅位后的柴宗训

被赵匡胤抢走皇帝宝座的孤儿寡母很识趣,没有和赵匡胤说什么君臣伦理的大道理,而是识趣的远离是非,同样识趣的赵匡胤便让符太后便带着柴宗训到房州落户,该封王的封王该封太后的封太后。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在房州没待个好多年,二十岁的柴宗训便也挂了,后来符太后出家,这才让赵匡胤心里的石头放下了。



宋朝怎么对待柴氏后人

正是因为被夺了皇位却没有指责,让曾经的臣子赵匡胤越发惭愧,曾经受周世宗重用拖孤,到头来却越过君臣的界线夺了人家儿子的宝座,虽然说那个混乱的时代,皇位都是能者居之,却也让赵匡胤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义兄柴荣。越是觉得对不起越是想补偿,所以有了这样的密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意思是说柴家的子孙,就算有罪也不能加刑罚,就算是谋反也只能在狱中赐毒酒自尽,不能在闹市中处斩,也不用行连坐之法。



赐柴氏一族“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要求宋朝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有宋朝在的一天,就保柴家富贵一天。


阙鱼肥


首先,你要是当着周世宗叫柴荣,人家会跟你翻脸的。

他过继给郭威,礼法上他就是姓郭而不姓柴,而且人家一辈子都叫郭威荣,没改回去叫柴荣。

柴是赵家在郭荣时候强迫给改回来的。

这是为了显示,我姓赵你姓柴,大家都不是老郭家的人,我做皇帝也可以。

坦白说这很不要脸的。过继的礼法上跟亲子无异。

所以从这个点上看,你觉得柴氏后人能嘚瑟吗?敢嘚瑟吗?

稍微浪一点分分弄死你。猥琐发育还来不及呢。


驭车堂


姓赵的都不敢横着走,凭什么姓柴的能横着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帝是最健忘的,只要你给他一点机会,他会毫不犹豫的食言。


小吴10872


仅仅是生活上优渥儿子,即使当官也是那种没有实权的官,更不用说执掌兵权的了!


捉蚂蚁的男孩


柴荣待赵匡胤亲如兄弟,柴荣又将太子托孤给它。没想到柴荣尸骨未寒,赵匡胤立即篡位,然后尽杀柴荣的后代(包括太子)。后来仅找个与柴荣一族的柴氏封赏一下,掩人耳目。


碧海蓝天33371


此木衍彼木,二木生一木,柴荣实宋之功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