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看病︱關於“癌王”的“生存獲益”思考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稱,晚期患者平均壽命約為9個月,5年存活率低於2%。在醫學不斷進步的今天,胰腺癌的治療仍是世界性挑戰。如何使胰腺癌病人有質量地生存,真正實現“生存獲益”,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的一次徐克成教授門診,一位中年婦女在女兒的攙扶下緩行入內。婦女身材削瘦,面色蒼白,有氣無力地開始述說自己的病史——

蔡大姐,50歲,2018年4月確診為胰腺導管腺癌,腫瘤位於胰體尾部,無淋巴結轉移,手術切除後,為了“好上加好”,同時也是遵循“常規”,“理所當然”接受了4次介入化療、1次靜脈化療和28次放療。

在承受巨大治療痛苦的同時,癌症似乎以更猛烈的態勢加速發展。首先是肺轉移,2018年10月複查發現雙肺部多髮結節灶、磨玻璃狀高密度灶。2019年2月發現肝轉移,腹膜後淋巴結轉移。

徐教授聽完她的講述,說:“你太可憐了,估計這一年來沒一天好過的吧?”蔡大姐噙著淚說:“徐教授,你說得太對了!我是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人虛脫得不得了,什麼都吃不下,體重掉了快30斤!”蔡大姐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一邊治療一邊轉移,並且似乎越治療發展越迅猛。

徐教授介紹,胰腺癌發生於胰腺導管細胞,由於胰腺位於後腹腔,早期胰腺癌很難被發現,以致能接受根治性手術者很少。對於胰腺癌是否化療,是十分個體化的。胰腺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化療延長生存期的作用十分有限。FOLFIRINOX(氟尿嘧啶、亞葉酸、伊立替康和奧沙利鉑)被認為是能改善預後的化療組合,但能適應這種治療的病例不多。

至於何以如此快地出現轉移?是手術前已有轉移未被發現?抑或術後放化療促進了轉移?2007年,有一份來自美國的報道——“揭開癌症‘越治越擴散’之謎”,說“以手術、化療或放射療法治療癌症,有時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

中國古代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孫子兵法》,書中有一句話“窮寇勿追”很有哲學思維,就是說,對身陷絕境的敵人如果窮追猛打,逼迫過甚、過度猛打,自己恐怕也將付出重大代價,同時會讓窮途末路之敵負隅頑抗,甚至“狗急跳牆”,變得更瘋狂。正確的方法是“勸降”,讓其“歸安”,和平共處。 有證據顯示,化療有“反作用”,即不僅不能殺滅癌細胞,反而使癌細胞更瘋狂。這已經有大量實驗證據。

蔡大姐手術後用過化療,是否是其“反作用”促進轉移,徐教授不敢斷言。他建議現階段蔡大姐宜接受“維穩”治療,主要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功能,包括給予聯合免疫以及“補氣健脾”中藥,從而“改造”和控制癌細胞。對於胰腺癌病人,徐教授曾給予8 味中藥,包括丹參、黃芪、枸杞、山楂等治療,有的病人已“舒服”地活了3年。

就差不多時間,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負責隨訪的孔醫生給筆者報來了一個個案。患者同樣是早期胰尾部腫瘤,2018年7月做了切除手術,10月29日開始居家吸氫,每天保持10個小時左右。目前情況仍然穩定,沒有復發。患者飲食、睡眠等一切正常,精神狀態良好。曾經同病房的兩位“戰友”不到半年就走了,她為此無限感慨。


徐克成看病︱關於“癌王”的“生存獲益”思考

徐克成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總院長。早年從事消化病尤其是肝癌和胰腺癌臨床和研究,主編中國最早的消化病治療專著《消化病現代治療》和中國第一本胰腺病專著《臨床胰腺病學》。近年,潛心研究以冷凍消融為中心的腫瘤微創治療和以免疫、中西醫結合為中心的腫瘤康復。主編專著9本,其中主編中國第一本《腫瘤冷凍治療學》和世界第一本Modern Cryosurgery for Cancer,以及中國第一本《腫瘤消融新技術:不可逆性電穿孔》;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涉及腫瘤消融和免疫治療的SCI論文100餘篇。現任國際冷凍治療學會名譽主席、亞洲冷凍治療學會法人和名譽主席。獲國際冷凍醫學領域多項大獎,被日內瓦WHO講壇譽為“世界冷凍技術傑出貢獻人”。曾獲“白求恩獎章”和中國“時代楷模”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