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拍不出《何以为家》这样的电影?

雨木春風


看了《何以为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治愈,有的人却要用一生的美好来治愈童年”。就目前来说,国内会真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一,国情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国内应该已经很少有这种情况的了,对农村偏远山区各种福利已经不允许有存在《何以为家》中小男孩的情况了,而且拍电影需要找题材,题材都没有何以拍出感同身受的电影?《何以为家》是导演制片方花了五年时间去寻找题材记录当地人的生活才拍出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的,而不是考眼前大把大把的钱然后叫制片人叫导演凭空臆想出来的,所以中国想拍出这样的电影目前还是很难。

二,中国目前注重的都是商业片,中国的电影艺术都是赚钱艺术,围绕赚钱而生。

像《何以为家》《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这些,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都不看好以上三部影片的票房,然而事实出人意料,反而票房大卖。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样反映社会底层的题材,用来拍电影实属太冒险,得不偿失,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代价来拍一部还不晓得能不能收回成本的电影?反正现在商业片多赚钱,随便拍一部都可以赚钱,为什么去拍那些费力不讨好的片子?对很多导演来说,电影不是艺术,电影是个赚钱的工具,没有赚钱哪来的艺术?这个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

有不同看法的欢迎大家评论,分享你的不同看法。





阳阳Vivian聊电影


我倒是真心希望楼主问题的后半句变成现实。

首先,《何以为家》讲述的是难民问题。小男主赞恩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故事本身很多都是小演员的真实经历。与其说是小演员,其实完全看不出他有演的成分。习惯了炒人气,飙演技,拼特效等商业气息浓重的主流电影,《何以为家》更像是把赞恩原本未愈合的伤口重新撕开再次目睹它愈合的过程,而结果却并不像电影那般大部分都能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故事发生的环境近似于一片废墟,没有像样的固定住所,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和工作,很多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是严重的问题。难民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所有的一切全部归零。

其次,我们来看赞恩经历了什么。

1.谎称帮父母买药其实是为了回家帮父母制作近似毒品的曲马多饮料;

2.家中环境杂乱无章,睡觉时所有的兄弟姐妹挤在一起,几乎毫无立足之地;

3.刚买12岁的妹妹,被迫出嫁,因为怀孕生产得不到治愈而死;

4.离家出走帮助拉希尔照顾小孩,其实自己还是个小孩;

5.离家之后为了生存只能继续买药自制毒品饮料来维持生计,而这是他唯一的生活技能,因为没人愿意长期雇佣一个小孩来工作;

6.乱世之中,毫无社会秩序可言,被打只能默默忍受,需要的东西没有正当的获取手段只能靠抢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孩子;

当然,影片中的镜头很多,我只说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

最后,再来说说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目前拥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存环境却是很多身处战乱中的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常来讲,我们一出生就有合法的身份,能够接受很长一段时间的义务教育,当然还有着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即使没法成为脑力劳动者,也能出卖体力来谋生,挣钱不多但至少饿不死。因此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深切体会到战乱之中的难民心理和生理上所遭受的痛苦,战争曾经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甚至更老的长辈带来痛苦,而我们对战争的残酷程度只能通过书本等资料来了解。没有真实环境和亲身经历,我们确实很难拍出像《何以为家》这样的电影,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我倒是真的希望中国永远不要拍出这样的电影,我们也要通过电影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萌鼠影视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拍得很扎心,体现社会的无情,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没父母的爱,而他却有强大的生存毅力,坚持的活下去。

在该片的主人公扎恩的现实生活跟影片差不多,动荡无国的避难者中,他们才是世界最苦的孩子。影片中他用清澈恶眼神,坚定的责任感,带来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

在别人的孩子里,12岁背着书包去上学。而他却为了生计,去送煤气罐,卖汽水。他过得很苦,却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存能力。这一切,来自感同身受。

为什么中国难拍这样的电影,因为社会的不同,现在我们已经走出那样的生活,温饱已经不是问题。而再拍这部影片,会遭到吐槽,没有人情味,票房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投资方和导演要考虑后果的。





薇薇小剧场


不是拍不出,而是不想拍!

明明花钱请几个小鲜肉就能稳稳的赚到钱,何必冒着风险去拍这种电影。

什么理想,什么为了艺术,什么社会责任,有我赚钱重要么?!

反应现实的电影除了《我不是药神》有几个能赚到钱,通常的下场就是叫好不叫座。

到底是观众的口味影响了影片?还是影片改变了观众喜好?我觉得是二者相互影响的结果。

中国人穷怕了,所以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温饱不仅仅思淫欲,温饱了才能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当一个人还在为了生活而奔波时,哪还有精力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拍电影人不敢冒险,失败了可能就没人投资了,看电影的人长时间处在奔波的状态也倾向选择轻松无脑的电影放松一下,哪有精力为别人感伤。

或许在未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用为了买房结婚发愁,不用为了生活奔波,这时候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冒险去拍这种电影。才能做到我是为了艺术,顺便赚点钱,而不是我是为了赚钱,艺术是个啥。


长大当哲学家


这部电影去电影院看了两遍,这部电影可以说拍的真的很成功。

这部电影电影最早是2018-9-20在黎巴嫩上映,原名叫《迦百农》,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改名《何以为家》,影片的主角赞恩是本色出演,严格意义上这个电影只能说是纪录片,只不过采用了很多电影的拍摄手法。

影片内容这里就不讲了,只来说一下这部电影以及回归题主所问的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院很多女生再说,这是编的吧,现在世界上怎么还能有这种,而且咋可能自己闺女刚十一二岁就着急嫁出去,也许是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也许是幸存者偏差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亦或者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但是如果你去过中东这些战乱的国家你会发现,电影里的情节每天都在上演。

电影中,小男孩的本色出演每一幕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小男孩的勇敢,独立,清醒,责任还有无奈,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注定使这部片将会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中国的经济,以及拍电影的技术,还有演员都远远超过黎巴嫩,但是为什么拍不出来这么优秀的电影呢,小象认为有以下原因。

1.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因为找几个小鲜肉,找几个美女,随便呼哧编个剧情就可以收割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票房,电影两个月就可以搞定,投资也就几百万。

2.生活才是最好的电影,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法感同身受。

我们和平太久了,而且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对电影本身所经历的并没有真实的感受,也就无法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去描述,只能靠编,编的电影能打动人嘛?

3.中国也有很多可以拍的现象,但是灰色地带有时候见不得光

中国也被封杀过无数优秀的电影,比如《盲山》,还有王宝强演的那个杀人犯的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了,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原因?


路人象


《何以为家》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如此以往,导致“生而不养”这种结局,孩子们童年凄惨而又无奈。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少很少,孩子们的童年大多是幸福的,很少有人去关注此类问题,自然也不会拍这种题材。

不过,每次国外某部电影大火,就会有人拿国产电影说事,不得不承认,国内是有很多烂片,但优秀的作品也有很多。外国不也有很多烂片吗?强行比较来抨击就没意思了。



v谈生活


现代中国人“心浮气躁”,一心❤“向钱💰看“他们只对如何快速发财快速挣钱💰感兴趣……这样的中国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比如:吴谢宇这样的完美“精英”……


小雨57760


主要没有什么利润!


晨风中的飞絮


可能和中国家庭氛围有关


陈鱼豆豆


因为中国政治干预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