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中,临摹技术高超的艺术家的作品有收藏价值吗?

舒文阁


当然有价值,临摹的超级好就行。

国画临摹讲究意临,意思到了就行,不是要一笔一画精准弄的跟原图一模一样,意境笔墨效果到位就行。

董其昌临摹了好多宋代山水名画,在画上标明加了仿字,比原作还更胜一成,他的画价值很高。他活了81岁,一生在艺术道路上严谨,不断借鉴追求创新,木石的画法简直葵花宝典般的招式。

齐白石的得意弟子也曾临摹过他的画,反响很好。

临摹的画若意境笔墨不输原作,更胜一成,不仅价值高,而且大家还称赞!

不曾临摹怎会成大器,又怎会没价值?

传了董其昌的《仿北苑笔意》

谢谢!





书漫007


临摹是学习国画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临摹即"师古″,清大画家王原祁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历代大家通过临摹踏入学画之路,再经"师造化″,“师心源",进入艺术创作之路,黄宾虹几十年臨古从未间断,張大千一生臨古无数,从石涛起,广臨明清,再到宋元,以至上溯隋唐,并在廓煌臨画三年,晚年又创泼墨泼彩法,成一代大师。山水画家吳湖帆,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等都曾大量臨摹古画,这些名家临摹的优秀作品当然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实我國存世的不少古画,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等都是后人摹本,原迹均不在了。


張大千仿唐杨升峒关蒲雪图,杨升的画早己不存,从题跋中可知是根据董其昌临本而画,張大千还画过数幅峒关蒲雪图,各各不同,吳湖帆,陆俨少,俞子才等多人画过此题才,各有其貌,但都采没骨法。
仿巨然,49岁作,其实是借鉴一元代佚名画家"万山积雪图"的构图,是一幅借古实新,融古开今的杰作,前年拍出1.035亿元高价,

吳湖帆临摹
范宽溪山行旅图,
吴湖帆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011年拍卖成交9890万元,黄原画被烧两段,后部大部分称无用师卷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约2尺,称剩山图,38年被吳湖帆收藏,54年吳根据自藏的剩山图和复印的无用师卷临出一完整图卷,次年将剩山卷割爱给浙江博物馆,成该馆镇馆之宝,

于非闇临摹的黄荃写生珍禽图,原图是北宋画家黄荃为儿子黄居宝画的学画画稿。


瀚墨寻梦


对于名家书法作品的学习和临摹是初学者的必经阶段,通过照猫画虎的一个临摹过程,学习者要逐步的完成学习字体以及通篇结构,领会创作者的意图,甚至是创作者个人在文字里传达出来的审美情绪,直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一般来说,临摹者长期固定的喜欢和研究某名家的作品,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审美情绪的相似性和价值取向的同一性,有的人甚至自始自终不愿意跳出临摹对象的路子,这有对原作者原作品的爱慕、崇拜,甚至是有相当高的尊重理念在里面,这种理念也值得尊重。能把原作临摹,复制到相当准确的程度也绝非易事。而原作的不可孤绝性和价值也注定具有不可复制性,想收藏名家作品的藏家只能退而求其次收藏复制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摹作品当然有价值!

当然了,一个人想成为自己,成就自己的作品价值,必须得推陈出新,通过学习各个名家作品,融会贯通,树立起自己的作品风格,形象。这就是传承,继而创新。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渠道!

以下是怀素和张旭的草书作品。






天禾艺术


一直以来在艺术领域里临摹模仿前人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一位艺术家的“必修课”,“不懂临摹模仿,就不会创新立意”,印象中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被很多书法大家临摹模仿后又成了极品被收藏,这缘由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对于临摹的画作是否还会有收藏价值呢?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绘画艺术发展了几千年了,也不知是谁规定的画家从来都不会创作同样相同的两幅画,以至于名画都是独一无二、天下无双,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已经是世界名画被收藏在卢浮宫里,即使是这样,依旧有很多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把《蒙娜丽莎》临摹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会去花高价去收藏临摹高超的艺术家的《蒙娜丽莎》吗?那是绝对没有的事,即便钱再多也不会去收藏一幅高仿的赝品,为什么说的那么绝对呢?原因很简单,收藏名作的目的无非就是自己欣赏或等增值了又再转卖出去,



试问一下有谁会去买一幅高仿的赝品,如果说是欣赏的话,完全可以买张飞机票直接去卢浮宫欣赏,而且卢浮宫里的还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画,当一幅画成了名画之后,人们总是习惯去追寻创作名画的艺术家是谁,所谓的“真迹”,临摹出来的作品再像原作,都还是有区别的,


虽然画作的表象可以被临摹的一模一样,但是画作中的故事背景、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却始终无法被还原在另一幅画作上,所以给人的意境感就完全不一样了,意境感不一样,作品的价值属性就完全不一样了,高仿的赝品就好比“人工湖”,原创名作就好比“原生态的天然湖”,历经风雨充满着各种灵性,



诗夜城主


一,要要看谁临摹,有名的画家临摹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大家,比如张大千,很多画都可以以假乱真。加上他自己的名气,加上社会给事件加上的故事传奇。

二,年代久远的也有价值,比如明朝人临摹的唐朝的名画,到今天肯定有收藏价值,因为作品本身也是文物了。

至于当下的无名之人临摹的作品最好不要收藏,原因也有二。

你要等到他成大家【这个概率很小,因为现在模仿的人很多,最后要有自己的作品很厉害才能被认可】。

二,要等到作品变文物至少得几百年吧?你等不起。😉

下面都是张大千仿制历代大师作品,仇英,赵孟,王蒙等






伦勃朗的光影


既然是“高超”,临摹的当然是有价值了。有人说临摹的书画作品没有收藏价值,这要看临摹的水平如何。一个有能力完全临摹很像的人、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说明必有其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线条的基本功)。他临摹的作品也有可能比原作还要好。虽然不是原作,因为其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历史上的一些经典书法绘画作品,那一个不是后人要临摹的,如张大千、徐悲鸿,齐百石等等。能说他们临摹的作品没有价值吗?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名人。那么,正是他们从不知名到有名的过程!


建飞图文


“黄金有价,艺术无价”艺术乃无价之宝,这是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识。在中国画史上,技艺高超的临摹作品也有收藏价值的,有一些甚至达到与原作同等的价值。因为这些临摹基本上都是名家仿名家的。比如江寒汀仿任伯年、虚谷的画,吴待秋仿王原祁的画都是价值不菲的,最负盛名的当属张大千,他仿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仍然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收藏。

“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能够以假乱真,也是书画精品。 而且后代大师的仿品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看到其与原作画面不一样的色墨氤氲、及其意境。


油画扬哥


当然有价值了,而且有的具有极高的价值。咱们现在见到的所有版本的兰亭序都是古人的临摹作品。隋唐包括隋唐之前的大部分传世国画作品也都是宋代临摹的。

临摹作品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不高级的东西。很多人在评论书画等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说:“这个人还处于临摹阶段哦!”“这是临摹的,没自己东西!”这其实是及其不正确的观点。

师古人与师造化,是人一生的学习中往复循环的必然过程。师古人就是临摹古人优秀的作品。很多过去大师的临摹作品也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一并被传承下来。

现在也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书画作品临摹人们就认为水平不高。那其他艺术种类呢?音乐,歌剧,戏曲,舞蹈,陶瓷……凡是成熟的作品,哪一个不是在重复前人和古人的?


三步书屋


书圣一篇《兰亭序》,后世临作知多少?虞世南、欧阳询、赵孟頫、何绍基,等等,哪位大家没临过《兰亭序》?而他们的临作哪一件不是作为精品临作流传至今?



书法大家的临摹作品,本身就是技术高超的书法作品。好的临作可以说是一件再创作的艺术品,其中加入了很多临习者的艺术思想,它可以独立原帖而存在。


好的临摹作品,还可以作为理解原帖的资料而存在。临摹作品的目的,是要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而历代书法家的临作,包含了他们对原帖的理解,可从中学习原帖的书写方法。

比如,赵孟頫临习了大量王羲之的作品,他的临作既以艺术品的形式独立存在,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王字的好资料。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有哦,临多了,就成了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