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將降清可封王,其實清朝最先看中的不是吳三桂

戰亂年代,新朝廷為了拉攏異姓軍閥,有時會封異姓王。對於後金來說,這是最快最快最便捷的辦法,就是以漢制漢,對投降後金的明朝軍界高層給予封賞,其中最出名的是吳三桂降清。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清朝最先看中的明將另有其人。

明將降清可封王,其實清朝最先看中的不是吳三桂

吳三桂其父吳襄是遼東總兵,祖大壽是他的舅舅。吳三桂本人又在戰略地位極高的山海關任總兵,封為平西伯,手握重兵。只是李自成自毀長城,還有搶奪愛妾陳圓圓之仇,吳三桂一怒之下放清兵入關,剃髮易服降了清朝。

吳三桂降清具有思想上的主動性,但攝政王多爾袞的勸降卻起到了催化作用。多爾袞說只要你降,封你為王,絕不食言。

清廷初入關,對關內人情不熟,需要吳三桂這樣的大伽作嚮導。所以,清廷對吳三桂極盡尊禮。清廷封吳三桂是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逼死南明永曆帝永由榔,因功受封親王。

明將降清可封王,其實清朝最先看中的不是吳三桂

吳三桂降清封王,在當時具有標杆意義。看到吳三桂降清後得到這麼多好處,很多明朝將領都動搖了抗清意志,這對清廷消滅各反抗勢力,確實提供了便利條件。

割據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割據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據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並稱三藩。孔有德這一系雖沒有設藩,但王號也從雜牌軍性質的恭順王,升格為具有藩王性質的定南王。

其實,除了三藩漢王(包括孔有德)之外,清廷其實還封過一個漢人異姓王,也是最先看中的一個,他就是孫可望。孫可望是大西皇帝張獻忠養長子,堪稱大西國皇太子。孫可望後投奔南明永曆帝,實際掌控永曆小朝廷。孫可望的地位,甚至比當初的吳三桂都高。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才降清,併為清廷消滅李定國部立下大功,封為義王。

明將降清可封王,其實清朝最先看中的不是吳三桂

而且李定國也不具備當年大順軍之於清廷的威脅。孫可望降清的意義,不如吳三桂等人降清佔了時機的便利。他這個義王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明顯不具有封藩性質。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在中原的統治日漸穩固。對清廷來說,他們已不需要再通過封異姓王來維護統治了。三藩已成清廷的心腹之患,清廷認為可以對三藩動手了,下詔裁撤三藩。​吳三桂等人不過是清廷借平天下的工具,現在天下平定,自然不能容他們再形成事實上的割據。

明將降清可封王,其實清朝最先看中的不是吳三桂

孫可望的結果比三藩好多了,他死後,康熙七年(1666年),義王爵位被降為慕義公,然後一降再降,最終消滅在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