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馨馨话语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种不孝,作者根本就没有说。

2.关于说了的这句“无后为大”,也存在争议,没有定论。

出处:

“不孝有三”语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经典引来了解读:

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在他所注的《孟子章句》一书中对这段话有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惧无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他意思大致是:

第一种不孝:一味地屈从父母,当父母犯了错误或干了不义的事情的时候,也不提出来,只讲究顺父母的意,以致陷他们于不义,这是不孝的;

第二种不孝:家里贫寒父母也老了,你不愿意出去做官挣钱,换成今天来说,家里没钱,你为了某种清高,或放不下面子而不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这也是不孝的;

第三种不孝:你不娶妻生子,当丁克,没有后代,要断祖上香火,这是最大的不孝。

争议就出现在了第三种不孝:

有后代学者站出来说,这尼玛解释得不对,“无后”并非指“没有后代”,而是指“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乍一看,好有道理的感觉,仿佛还深刻了许多。我们看回原文,这句话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这件事情上说的话。背景是,舜的父母不贤,就是看不惯舜,要棒打鸳鸯,导致舜一直没能娶妻,若告诉他们娶妻之事,这事儿一定告吹。舜没办法,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评价这事儿,基本意思还是说,舜这样做也是没办法,还是应该被理解的(原文“君子以为犹告也”)。

1.若理解成“没有后代”,看似直白,但在文中前后连贯,符合逻辑,也符合说话的语境;

2.若理解成“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看似深刻,但,是不是应该说成“不孝者,为无后也”或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无后为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更恰当?这很明显,若理解成“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其实他已经包含了“没有后代”,根本不需要说“无后为大”。不符合逻辑,不符合说话的语境,也让“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显得突兀牵强。

所以,第二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北宋孙奭《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人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都选择第一种解释(没有后代)。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用这句话,也是第一种意思。一些人站出来说,大家都用错了,我想明确告诉大家:

你们用得对,孟子也是这个意思。





押司一丁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其实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说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什么?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第一种不孝:阿意屈从,陷亲不义

对父母无条件的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的事情,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种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家庭非常贫困,父母年龄都大了,不能干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时候身为人子,不能努力学习做官,拿俸禄养家,是不孝,现在是努力工作,挣钱养父母的意思。

现在社会的年轻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钱,现在给这些人起个名字,叫‘肯老族’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结婚了还花老人钱,现在太多这样的事了。

第三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里,到了年龄不娶妻生子,不为祖先传递香火,断了祖宗的血脉,是大不孝,改革开放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女企业家,为了工作,也没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种。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没有尽到传承后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圣贤教诲的人。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意思是告诉我们,天地都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则,人在天地之间,人类是世界的创造者,最为重要,而人行为,没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从我们出生,一路的成长,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护长大,生病,读书,成家立业,什么事都操心在前,当我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回头看看父母,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我们儿女身上了,到老了该是我们尽孝道的时候了。


一往文学


孝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和伦理是建立在血缘宗亲关系上的,因此,维系血缘关系的孝成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古人选官,首先要注重一个人是否孝顺,论语上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所以,人们认为一个孝子,在政治上一定是个忠臣。所以有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所以也有举孝廉的说法。

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来自于孟子。孟子特别崇拜舜,把他当成圣人,当成是孝顺的典范。但是孟子的弟子万章认为,舜没有禀告父母就暗自结下婚约,自作主张地结了婚,这就是不孝。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问:“《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须禀告父母。’如果这话是真的,舜应该最遵守这句话。可是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禀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结婚,是人生的重大伦常。如果禀告了,就要废弃这个伦常,从而就会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没有报告父母。”

万章说:“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我懂了;帝尧嫁女儿给舜而不通报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指责舜不孝,尧不懂礼数,而孟子恰恰认为,舜和尧都是通达权变的人,因为舜家庭很特殊,父母和弟弟一心想搞死舜,怎么可能还让他娶老婆呢?尧也知道,要是和舜的瞎眼狠心的父母商量这门婚事的话,那婚事最后肯定黄掉。所以,舜结婚没有报告父母,恰恰是大孝,因为不结婚就没法生孩子,不生孩子才是大不孝,因为儒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是一个逻辑特别严密的人,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理说还有两种不孝的情况,但是在孟子的著作中并没有说。你非要知道后两种是什么,那肯定是得不到答案了。因为,这里的不孝有三的三,是一种泛指,是多的意思。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等。

孟子倒是在另外一篇谈话中,谈到了不孝顺的五种情形,这是在回答弟子关于齐国大将军匡章到底是不是一个孝子的时候说到的。他说不孝顺有五种情况。

孟子认为真正的不孝有五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通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说:“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一种不孝;喜欢下棋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二种不孝;喜欢财物,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三种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是第四种不孝;逞勇斗狠,危及连累到父母,是第五种不孝。”

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情形,并坚定地认为,匡章的行为不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形之列。

这才是孟子关于孝的标准的说法。


好玩的国学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如果一味顺从,明知父母有错而不去劝说,使其越陷越深,最后落到不可收拾,这样就是害他,害自己的亲人怎能算是孝顺呢?有人说,指正父母的过失是坑爹,在下敢问,如果你的父母杀人放火,你不劝阻他,让他最后坐牢,这就是孝了?刚刚有人说,由于父母寂寞,任由他去做傻事,就是大孝了,那么他做傻事以后伤心难过,就是孝吗?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有人认为不为禄仕是让人去做官,现在不做官才为孝。这又是理解错误。在古代就业机会少,所以古人认为只有做官才有出头,说出这种话就不稀奇了!现代可以理解为好吃懒做,不努力改善生活质量,父母家人生活困难,甚至啃老,这就是大不孝!

3不取无子,绝先祖祀!古代宗族观念强,这是一种信仰。所以这句话的“无后”应该是指没有后代。现代人认为这是重男轻女的罪魁祸首,所以对这句话诟病甚多!但我们想想,如果我们的祖先都不要后代,能有我们今天吗?如果人人都不生儿育女,人类怎么延续?所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只要改变一下即可。比如应该把女儿也视为后传人。还有一些由于客观原因而无后的,不属于不孝。比如,没有能力取妻的(但你不努力就是不孝了),夫妻一方或双方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生育的,英年早逝的,这些就不属于不孝。而那些,抛妻弃子,对子女没有尽到抚养,教育责任的(没有能力尽责的除外)。


夏日清风42836026


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主要是在对“无后”的解释上,一种说法是没有后代,另一种说法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至于不孝有三,另外两个是什么,则甚少有人知道,不要急,我们把争议点和另外两个一一说来,先看原文,出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如果咱们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是这样的:

孟子说:“不孝的行为有3种,其中无后是最不孝的。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去了媳妇儿,这就叫无后。君子的话,还是应该先告诉父母。”

这里咱们先不翻译“无后”,后面慢慢说,先看看不孝的三种行为到底是指什么。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

实际上,在《孟子》原文中,并没有说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个,只说了无后为大。直到东汉时期有个叫赵岐的人,在他所作的《十三经注疏》才作了补全: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还一味顺从,让父母成了不义之人,是第一种不孝;家

里贫穷,父母年迈,你不去好好工作养家糊口,俗称啃老,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媳妇儿,使家族断绝子孙,是第三种不孝,也是最不孝的一种行为。

无后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按照赵岐的说法去理解,无后当然就是指没有后代。但人家孟老夫子并没有这样说啊,这只是赵岐的说法,却被很多后人所认同,但我认为,恐怕这不是孟子的原意。

孟子的原话明明是说:“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意思是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媳妇儿。

我们知道,婚姻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之一,古人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孩子结婚,一定要遵从父母的安排,并且还需要有媒人提亲,这叫明媒正娶。

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是娶妻,一定要明媒正娶,这不但是对妻子身份的认同,也是彼此的尊重。纳妾就不一样了,随便搞就行了。

即使放到现在,你要和女朋友结婚,正确的步骤也是先谈恋爱,然后互相见家长,接着定亲看日子,最后扯证办婚礼。

偷户口本悄悄去扯证结婚也不是不可以,法律是承认的,但也称得上是走在时代的前列,非常勇敢。

所以我认为,孟子所说的“无后”,是指结婚的时候,要告诉父母,不能自己瞎比来,毕竟结婚这件事,是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的结合,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同和祝福,是双方婚姻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可自话


原话出自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可以通俗的解释为不孝的表现有三种(也有说法三为虚指),不遵守作为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这就是不遵守后代责任的表现,也就是无后。但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舜离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君子认为这和已经告知父母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孟子原话里并没有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意思。

东汉赵歧《十三经注》,将孟子原文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通俗点说就是,父母犯错却不规劝,一不孝;因为自己清高而没有能力供养父母,二不孝;没有子孙后代,三不孝。从此误解延续千年,直至今日。


叶舞火不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实际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想必很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三”很好奇,认为不孝的做法有三种,而实际上这里的“三”在古文中指的并不是三种,而是“多”的意思。而“无后”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后代”。

孟子

后人对于“不孝有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而赵岐在此书中的解释由于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等种种原因,有些曲解了孟子的本意,将“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1.刻意顺从父母的心意,见父母有过错不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2.自己做官食禄却不赡养父母;3.不传宗接代。赵岐将“无后”直接理解为了“不传宗接代”,而这也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很多人也将赵岐的批注作为孟子“不孝有三”的解释,而误传了很久。

赵岐

根据孟子《离娄章句下》所说,不孝的做法应该是五种: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孟子的《离娄章句》中都是讲的如何使父母高兴,遵循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过后代的问题。


历史沉海


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内容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大概内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不孝有三:据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

而自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一种传统思想,就是寄希望于后代人身上,让前人某种思想或者意愿得到延续,如果没有孩子,那就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也意味着自此生命彻底断绝,所有就会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花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出自《孟子,离娄上》!事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为一孝。二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从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一种固有的传统思想!就是把上一代人的希望寄托在下代人身上,将他们的意愿得以延续。

其中无后为大最为重要,现在人的思想倒不是生儿子就算为后,生女儿同样是后,同样为天伦之乐!假如生儿子算为后,没有女儿那人类社会又怎能发展?我不知道当初亚圣人孟子,是否将女儿列为后没有?我认为没有女儿绝对不行!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当初没有”孟母三迁”何来亚圣人孟子呢???


枫145879080


差不多上面的回答,一不孝就是愚孝,见你爹妈思想错误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陷你爹妈于不义这是第一大不孝!可悲现在很多人断章取义,愚孝毁三代,有多少人只记得无后为大?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传宗接代……第二不孝是你有钱不养贫父母,如果你们家的大战略是生孩子,宠孙子,那么必然他没有啥责任感,到家里人老了会养爹妈才怪(我说那种被宠溺,溺爱大的孩子)。第三孝是无后,古人说的是先对上没责任心(二不孝)然后才是对下没有责任心,光顾着自己浪不考虑繁衍下一代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及教育的传承(对先辈思想的传承),这是第三不孝~不是在那里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光生不养,扔给爷爷奶奶养,或者养而不教,孩子没思想没内涵,白白浪费祖宗留下的智慧,这才是无后为大的意义~md现在说起来就只有生孩子传宗接代,这种孝不要也罢。如果民愚,就是对祖先的不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