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用户9441850589986贺


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後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就此句,后人就解释甚众,可见为己见古之人亦各为所取。

先不说吾之见,看古之习惯"三"可谓“多"

举例来说,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还可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再看:

三横为"三",三石为磊,三水为淼,三日为晶,三口为品,三人为众(衆),等。又:叠,罍,纍,礨,疉,蠱,等。

古人造字也告其意为"多"解。

如是,则孟子所云:"不孝有三,无後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据此,其正解应为:不孝的情况有很多,但没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因此欲尽孝但未告知祖辈而娶了,虽然是为孝,君子还是要告知的。

无论如何,解古之意,应从汉字的初义始,才知其真实的人文風俗在文章中的确意表达。

道德经中的第四十二章中,仍如第一章作者贯用的倒敘手法,万物的生成循环无穷均出自于陰阳,逃脱不了损益二个对立面,一道而贯之也。因此,人之所教,吾可教之。凡是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此乃教之宗旨。全章通篇暂且不论何解为正,但"三"即多的意思无疑。

此仅为拙见,诚意敬请指正为盼。


金沛浩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另外的两个不孝指的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甚至一些家长也拿此话压尚未娶嫁的儿女。那么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其他的“两孝”又是指什么呢,又是谁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孟子评价舜结婚之事所说的话,在这里我们多费几句口舌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舜的父亲自打舜小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舜的后母过门之后更是百般刁难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长大后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根本不来为他主持,所以舜最后只好不告诉父母自行娶亲。

孟子所言的无后是指不能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但是孟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舜。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说尽管舜不告而娶,犯了“无后”之不孝,但是君子以为舜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却和禀告了一样。

看的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糊涂了,这个“无后”不是指没有后代吗?怎么又变成了不告而娶呢?

你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在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特定指出其他两个不孝具体指的是什么。单单提出了“无后”这样一个概念,根据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我们后现代学者对于此句的理解,一直倾向于将“后”解释为“尽到后代的责任与本分”。但是有歧义就有原因,有原因咱们就得聊一聊。

在东汉末年有位经学家叫做赵岐,其所注《孟子章句》,他对三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尤其是各位读大学或者刚刚从事工作的小伙伴。每年回家被父母催婚的场景想必那是不胜其烦,这正因如此赵岐的解释,是我们如今寻常大众最为普及的观点。

然而在《孟子》的《离娄句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说到这,想必大家又摸不到头脑了,这一会五,一会三的到底有几个啊?

那我们再回来看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看看我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会不会有点不同:

“不孝有很多种,其中无后是为最大的不孝。”

再联系我们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无后”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的意思,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我们大可以将这个“三”理解为一个虚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三五成群”、“三令五申”,再比如“吾尝日三省乎己”,这里的数字皆为虚指。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孟子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也应该是“三纲五常”。因此呢也有的学者总结出了一下三不孝:

“不能事亲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事己是三不孝。”

什么意思呢?这其一事亲就是我们上文所述的孝养父母、爱护家人;这其二事君则是说恪守本分、忠于君主;这其三就是说要身正影直、有道德有仁心。

这样也能解释得通,当然了无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这个三是不是虚指,其“无后”按理来说都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只不过我们都沿袭了赵岐所注,不光我们,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也全都默认了赵岐对“无后”的解释。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子摆在这,怎么理解是自己的事,只要有道理能说通那就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文学不是一个一棍子打死所有异类的学科,求同存异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因为要发展就必要延伸,有延伸就有争论,这很正常,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焚书坑儒”一事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把人们的思想给遏制了,导致百家争鸣的美好一去不复返。

不过退一步说,就按着如今我们老百姓对于这个“无后为大”的理解和使用频率,就算不对也早晚成对的了。那学者专家争论他们的,我们用我们的,反正我说出来你懂我意思,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当所有人都认为“1”是“2”的时候,“1”他就是“2”了,不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么。

最后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如果你认为这个“三”是虚数,那么其他两孝也就没有具体内容了,因为都是虚指;如果你认为“三”是实数,那么其他两孝你可以理解成“事君”和“事己”,理由上文我已经交代清楚了。

大家明白了吗?


杨角风发作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说,我观察了已三年,但不孝有三者,恐无一人答对,不是贬低他人,实事如此。

此语不是讲有三种孝道,而是讲儿女对父母尚有三种不孝的理由。

古人云:老里不正儿不尊,其理就在于此。虽是一种人伦的违背,但它出自礼仪之规。

何为不孝有三?第一,父母无道德修养,为人不尊,不知廉耻,不守规矩,有违人道,行为礼仪不检点,甚或有违人伦,伤化门风,忘祖背德者。儿女不孝顺不违天理人性。

二是父母好吃懒做,不持家教子,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扰乱乡里,不维众益,或无恶不做者。其儿女不孝顺不违背民德。

三是贪占豪夺,强抢劫霸,奸杀无辜,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被绳之以法者,儿女不孝顺并不违背国之宗义。

此三种不孝敬父母的理由,虽不合乎人伦,但它合乎天地人的自然阴阳生化属性。这样的不孝,人间不说你是坏人,不说你是不孝顺,因为天地的自然法则就是你不正,我不尊,你不立,我不敬,你无德,我不孝。此三种不孝的理由是合乎人性的。而法律也是不能干预的。但是,此不孝并非不尽人子之义,而是不那么敬仰而已。

其无后为大有两层含义:一是儿子不娶,即为无后,含无后室和无香火继承人也。二是说:即是你的父母再坏,再无德,即是该杀。但是,他(她)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恩重于山,即是父母活着时,因为犯法而你不敬不孝,民间也不说你啥。但尚若不尊的父母死后,你就不要再计较了,你应做到人子应尽的后事孝道与义务,你要奠,你要祀,你要痛,你要哀,你要披麻戴孝,持杖而痛哭长号,要泣血如注,要思父母在时的养育之恩,思长处,思笑容,思父母的痛苦与辛酸,让父母入土为安并时时缅怀与祭祀。这样,父母之灵会走的安心而不牵挂。即是外界看到你这样对待为人不尊的父母死后还能得到儿女的麻衣和血泪,也证明你父母虽为人不尊,但死后还有孝顺儿女,那你父母也算值了,也体现出了不管自己好坏,且还有后孝的价值。而做为儿女们,能做到这一点,也算还圆了人性,乡里人们也会对您称颂赞扬的。


福自福地來wjf


一般人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另外两孝就很少人知道了。

完整版的三不孝是这样的:其一,家穷亲老,不为禄仕。就是父母已经上了年纪,你却不能挣钱养家。现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年轻人,身强体壮却是好逸恶劳,什么苦也吃不了,就成天在家里上网啃老。这些人不知道自己不孝,他们的父母也有责任啊!

其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是一味地屈从父母的意愿,以至于将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这倒是与儒家思想有点相悖,儒家文化(起码是宋明以后的儒家文化)讲究“顺者为孝”,弟子规有云“父母教应敬听,父母则须顺承”,而没有底线的顺承是不对的,父母责怪的如果是有悖于法律和公德的,就能顺承了。

我儿子曾问过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的吗?我说这话得有前提条件,比如我不喜欢坐牢,不喜欢失去自由的感觉。但是我是一名法官,一个警察,对于犯了罪的罪犯,我就不能不送他进监狱。这就与这句话相悖了!所以这句话不能作为绝对真理。但是有些话就可以作为绝对真理,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再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都是道德经的内容,好好读读道德经与论语,能感觉到,道德经比论语要中正!

其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就是不生孩子,使先祖没有人祭祀。中国人都很讲究传承,讲究叶落归根,我们信仰祖先,这是中华民族万古流传的一种力量的源泉。我个人认为,这个传统还是有必要继承的。


大秦魂的微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生育后代,它真正的含义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上面写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这个“三”是复数虚指,代指很多的意思,“无后”指的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并不是指没有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并且这句话后面还举了一个“无后”的例子。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说的就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不是说没有后代就是不孝。那为什么后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呢?

这是后世腐儒们在研究先贤书籍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擅做注释所造成的。汉代有位文人叫赵琦,他写了一本《十三经注疏》来解释先贤哲言。在书中他写道“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在这里他把不孝具体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错误,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不孝,第二种是家中贫困,父母衰老,子女却不是谋取官职俸禄来供养父母,这也是不孝,第三种指的就是不为家族延续后代,这也是不孝,并且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说法与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十分符合,所以广为流传。


水木清华7631870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 . 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其意为,不孝的表现有三种,其中以断绝后嗣这一点的罪过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聚妻,是怕没有后嗣,所以君子认为舜虽没禀告,也是相当于禀告父母了。《十三经注疏》中汉代经学家赵岐的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族的绵延与继嗣的格外重视。在古时,孝的内容不仅有“生之以养”和“死之以葬”,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对于父母和先祖的祭祀的延续,而这种延续必然要以后嗣的承继不绝来实现,如果没有后人,相当于断了祭奉租先的香火,这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观念在当代不少中国人的心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


崇阳37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的言论。

这里的“三不孝”指的是:

  • 一不孝:不能事亲,就是不能侍奉双亲,没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二不孝:不能事君,就是不能侍奉君王,没能报孝国家。
    三不孝:无后,这里的无后主要指后继无人,不是指没有子嗣。

古人的人生目标是——立功、立言、立德。所谓“三不朽”。

立功,就是建功立业,统兵为官,造福百姓,为皇帝分忧是也。
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或继承发扬圣人学说,或标新立异,自成体系是也。
立德,就是拥有一世好名声,成为道德楷模,为世人追随是也。

那么“无后”,即后继无人,这是件大事。

  • 其他事情和后继无人这件事一比,都不算大事。为什么会后继无人?第一,说明你没有“立言”,没有继承和发扬圣人的学说,自己也没有新的学说产生,你没啥值得别人发扬的内容。其次,很可能道德上也出了问题,导致后世不愿不屑于追随你。

  • 当然,孟子如此说,如此要求后人,首先他自己做到了。孟子首先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把孔子的学说发挥的极致,同时孟子在“孔儒”的基础上形成了“孟儒”学派,有继承,有发展,也有新东西加入进来。至于道德楷模这一点,孟子自认为自己是够格的。


笑啖文史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除了无后以外,剩下的两大不孝又是指的什么?今天就来给大家谈一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我国孟子的《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并没有直接说其他两大不孝是什么,是通过舜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不孝的理由。

舜的父亲打小就不喜欢舜,在娶了后母后,对舜更是恨之入骨,一次当舜在堆草垛的时候,他的父亲竟然把梯子给拿走了,舜只好从很高的草垛上跳下来。

后来,舜在娶妻的时候也没有告诉他的父亲,作为儿子,这就是后辈不孝的表现,但对于舜不告自娶的行为,君子们却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却和禀告了一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的原意说的是不孝的表现有三种,不尽到一个后辈的本分才是最大的不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人理解的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为什么后来怎么变为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呢?

这要我国汉代的经学家赵岐有很大关系,他在《十三经注疏》中,对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解释。他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赵歧就指出了三不孝是哪三不孝,后人也都是继承了他的说法。

<strong>


D东哥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孝道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孝敬:

孔子云:“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意思是,后代不仅要赡养父母及前辈,而且要敬爱。否则就和养犬马一样,那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种境界为不辱: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孝的开始。

第三种境界为大孝:

《荀子》曰:“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做了大官,却父母去世了。自己享受荣华,吃着丰盛的菜肴,也常常怀念父母,这也是孝顺之德行。

综上所述,至于问题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然而,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新社会,生儿生女都一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传宗接代,不孝无后为大”这一说句已过时了,并不作兴应被淘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孝道也越来越被全社会看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怎么去与他人相处,事业怎么会有成功。不孝敬父母,家庭一定会不幸福,不和谐的家庭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孝道父母在任何社会,任何年代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之,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才会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与社会融为一体。从“家”幸福的天地,向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迈进。


刘梦辉1445414400581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究竟是哪三个不孝呢?出自《孟子离娄上》

一: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即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也不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即是:家境贫穷,父母又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即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祀,这是第三种不孝,也视为大不孝;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管是孟子的《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也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毕竟是百善孝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