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登萊巡撫,是個什麼樣的官?

在歷史上,膠東半島主要是作為山東的一個次級文化及行政區域而存在。不過,在特定的時期,因為特殊的原因(通常是戰爭),會提格升級,地位與省相埒。元末和明末,就出現過兩次類似的情況。元末於萊陽設置膠東行省,而明末在膠東設立登萊巡撫。只不過兩者持續的時間都較短,對後世影響較小,因此現人大多對此不太熟悉。此前,我們曾簡要介紹過元末的膠東行省,本文的主題,則是明末的登萊巡撫。

明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登萊巡撫,是個什麼樣的官?

(配圖均為蓬萊閣及水城周邊場景)

1、設置時間與背景

據《明史·職官志》記載,登萊巡撫一職,設置於明天啟元年,全稱為“巡撫登萊地方贊理軍務”。

準確的說,在當時,巡撫主要是“職”而非“官”,通常因事而設,事畢則撤,類似於後來武將中的“大將軍”一職,在內稱本官,出征則稱“大將軍”。巡撫的本官一般掛靠在督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等身份外出兼任巡撫。

那麼,登萊巡撫是因為何事而設呢?《明史》記載,天啟元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兵攻佔瀋陽、遼陽,明朝在遼東的統治瀕於崩潰,與遼東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此時就成為海上前線,需要加強防守。山東巡撫駐地距此較遠,因此就在登萊兩地另設巡撫。

2、登萊巡撫是否等同於省?

登萊巡撫設立之後,山東省境內同時存在兩個巡撫,這是否意味著已經是兩省並立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職權上看,當時的巡撫跟清代的巡撫差別較大,明末的巡撫主要是因軍事而設,清代中後期的巡撫則軍政民政皆管。而省,主要是一個民政概念,而非軍政。

也就是說,當時的山東巡撫,相當於山東軍區,而登萊巡撫相當於登萊軍區,兩者的民政,都歸山東省布政使管轄,因此不存在兩省之說,這一點跟元代的膠東行省不同。

其次,山東巡撫和登萊巡撫雖然都是巡撫,但官職後綴卻有區別。山東巡撫的全稱為: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管河道提督軍務,而登萊巡撫只是贊理軍務。據《明史·職官志》,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山東巡撫為提督軍務,登萊巡撫是贊理軍務,顯然前者位階更高。

3、登萊巡撫的管轄範圍

登萊巡撫,顧名思義,管轄的區域主要是登州府和萊州府。在明代,山東省境內總共管轄6府(濟南、東昌、兗州、青州、萊州、登州),登萊大致相當於全省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登萊巡撫對遼東海島也有一定的管轄權。

實際上,明朝也設有遼東巡撫,但遼陽失守之後不斷西遷,先後落腳在廣寧、山海關、寧遠等地,陸路有後金阻隔,海路又鞭長莫及,因此對遼東海島難以管轄。在此情況下,登萊巡撫就行使了實際的管轄權。

從史料記載來看,袁可立、孫元華等人任登萊巡撫期間,曾多次上奏遼東海島軍情,為海島將領(如毛文龍、黃龍等)保舉官職。

明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登萊巡撫,是個什麼樣的官?

4、因袁崇煥而一度裁撤

登萊巡撫在天啟元年設立之後,一度於崇禎二年裁撤,原因就是袁崇煥的奏請。

天啟年間,袁崇煥在寧遠前線屢立戰功,成為抗清名將,崇禎皇帝登基後,起初對袁崇煥相當倚重。據《明史》,崇禎元年,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由此可見,此時袁崇煥的職權跟登萊巡撫有重疊之處。崇禎二年,時任登萊巡撫孫國楨去職,袁崇煥奏請罷職。

然而,因為皇太極率兵入塞,袁崇煥被誣為奸細,下獄後被處死。人亡政息,崇禎三年,登萊巡撫得以重設。

明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登萊巡撫,是個什麼樣的官?

5、登萊巡撫大多命途多舛

明末,多事之秋,登萊巡撫看似封疆大吏,但並非好差事。

崇禎四年,剛恢復設置的登萊巡撫轄內,就發生了大事,孔有德在增援遼東時叛亂,回師登州城下,在內應的配合下攻陷府城,時任登萊巡撫孫元化被俘。

叛軍隨即向西進攻,包圍萊州,新任登萊巡撫謝璉率眾堅守,叛軍偽裝投降,將謝璉誘出城外囚禁,謝璉不屈遇害。

此前被俘的孫元化在任時對下寬厚,孔有德等人因此沒有殺他,將他從海路放回。可惜的是,明朝下令治罪,他終究難免一死。

明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登萊巡撫,是個什麼樣的官?

6、最終裁撤

清軍入關之後,大體延續了明代的制度,登萊巡撫在順治朝初期也得以保留,據《清史稿》記載,先後就任登萊巡撫的有陳錦、朱國柱和楊聲遠。

時過境遷,在明末成為海上前線的膠東半島,到了清初,已經等同於內地,軍事重要性相對降低,成為裁撤對象,順治九年,清廷下詔,裁撤登萊、宣府巡撫。

正因為此,順治年末,於七在棲霞牙山發動反清起義時,負責鎮壓的是靖東將軍濟席哈和山東總督祖澤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