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構思考力學院”,查看更多資料詳情!


在正式回答題目所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這樣一個人物。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這是一本小說中的角色,可能很多人對這個人物有沒有印象,但是一提這本小說的名字估計都看過,這本小說叫《天龍八部》。小說中有一段聚賢莊英雄大會,喬峰帶阿朱前往治傷,求的就是這位薛神醫。

關於這位薛神醫,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

薛神醫是當世醫中第一聖手,只因「神醫」兩字太出名,連他本來名字大家也都不知道了……這薛神醫不但醫道如神,武功也頗了得。他愛和江湖上的朋友結交,給人治了病,往往向對方請教一兩招武功。對方感他活命之恩,傳授時自然決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

他不肯另投明師,便別出心裁,以治病與人交換武功,東學一招,西學一式,武學之博,可說江湖上極為罕有。但壞也就壞在這個「博」字上,這一博,貪多嚼不爛,就沒一門功夫是真正練到了家的。他醫術如神之名既彰,所到之處,人人都敬他三分。他向人請教武功,旁人多半隨口恭維,討好於他,往往言過其實,誰也不跟他當真。
他自不免沾沾自喜,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此時一見喬峰和群雄搏鬥,出手之快,落手之重,實是生平做夢也意想不到,不由得臉如死灰,一顆心怦怦亂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更不用說上前動手了。

看了這樣的描述,可能你覺得薛神醫是個很可笑的人,但是轉眼一想,你會發現,在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不都是薛神醫嗎?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薛神醫在江湖漂泊,四處學到各種武功,而且是「傳授時自然決不私藏,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你有沒有覺得,這跟你去知名的公眾號、刷知乎、微博、朋友圈的時候四處學「乾貨」的場景很像?

今天從哪個公眾號裡看了幾篇乾貨,明天在哪個在線學習平臺看了幾堂公開課……於是感覺到我真愛學習,我真充實,我真是嗷嗷牛逼,然後是不是也像薛神醫一樣「不免沾沾自喜,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

慢慢的也會有一些困惑,大神們的分享大多都是自己壓箱底的深知識、神技能啊,我明明抱著好學的態度看了一篇又一篇,可是為什麼總覺得提升不大呢?

殊不知「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因為四處得來的碎片化知識,經常帶來兩個弊端。


第一,喪失深度思考能力。

我們習慣在碎片時間獲取一些信息,既然是碎片時間,那麼都不會很長,所以能夠看的篇幅也不會很長,所以習慣了看一百多字的微博微信,幾秒鐘就讀完。

而恰恰由於其篇幅有限,所以大多都是闡述一個現成的結論或者邏輯簡化後的信息,時間久了就養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因為A所以B」、「只要C就能D」、「有了E才能F」、「出現G即說明H」……

就這樣漸漸變得狹隘獨斷,沒有邏輯,難以深入思考。


第二,知識的使用效率下降。

單獨的一個知識點非常容易獲取,尤其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短平快。

但由於碎片化的特點,導致腦海裡的知識點經常是孤立的,像一盤散亂的珠子,你每一次只能拎出「一個」即止,而不是連續的「一串」,於是只能處理淺維度的信息,所以雖然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使用信息的效率反而下降了。

以PPT學習為例,大家經常愛看的幾個公眾號,大家從中學到不少絕對的乾貨,篇篇經典。


但同時幾乎所有的微信公眾號更新的特點就是,很難是一個完整的、循序漸進的知識體系,因為更新內容是隨著原創者的靈感或者突然發現了一個新的功能、神器時得到的選題。

如果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只是單獨學習一個個技巧或操作,縱然學習信息攝入量很大,確實也可以拓展了一部分視野,但是如果沒有條理的消化以及迭代自己的框架,只是一味往你腦子裡塞東西,想要應用的時候發現把自己的知識點串不起來,那這知道太多跟知道太少又有什麼區別?不要總盯著套路,套路是學不完的,要研究思路,思路是最精華的。

所以,如果在學習一門知識的初期,能建立一個全面的、體系化的認知,在隨後的學習中將新的知識點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內,重新消化理解,並將與之矛盾的內容排出體外,就可以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那麼到底該如何建立框架,形成體系呢?」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個人的辦法,就是從別人那裡先拿來框架,然後在其基礎上根據自己具體的實踐不斷迭代更新,進而成為自己的體系。

我認為一本不錯的書、一門不錯的課、一篇不錯的文章,都是自帶好框架的,因為對質量起到決定性因素的經常就是其體系框架的質量。

比如我們秋葉PPT團隊在開發課程的時候,最耗費時間的一塊就是打磨課程大綱,一個大綱有可能耗費大半年。

但學員們經常進入一個誤區就是,總將全部的心思盯著書或者課程裡的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操作,從不認真看知識框架,浪費了最有含金量的一塊。

「怎麼用簡易的方法獲得好框架呢?」

比如,我們來看一下《和阿文一起學信息圖表》這門課程。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你看阿文這個目錄,跟之前公眾號裡的目錄,有什麼不同?

是不是循序漸進的?而且知識結構前後之間是相互緊密聯繫的?

如果你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除了學習眼花繚亂的技巧,還能夠有效地吸收這個框架體系,隨後不論看多少書,多少公眾號,聽多少課程,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識點,是不是可以分別歸類整理到這個體系下,然後加強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進而讓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擴充?

所以信息碎片化的趨勢我們改變不了,但並不妨礙你將各種知識碎片融入一個框架,於是,碎片知識成了“承上啟下”的載體,既可以倒逼輸出,又可以促進輸入,有效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強大的知識體系。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這樣的話,你以後在朋友圈裡再看到一個神技能,除了新學一招之外,你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哎,今天學到的這個知識點,可以放在體系下的哪一環?它跟之前的那幾個技巧之間是不是可以補充?……

這樣,你發現你學習的面就打開了,再也不是孤零零的了。

再比如,請問如何欣賞一幅畫?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有位妹紙在畫前眨著大眼睛問你的時候,此時你如何裝逼?

那麼如何快速構建一個欣賞繪畫的框架呢?

去知乎上搜索了這個問題,高票答案中有一個這樣的回答

  • 一看構圖
  • 二看色彩
  • 三看光影
  • 四看筆觸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於是乎可以先有一個最基礎的繪畫欣賞的知識框架,也就是1.0版本的欣賞畫作框架。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然後翻翻這一類型的書籍,或者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發現他們在聊一幅畫的時候,總要提到該作者在創作該作品時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挖掘一幅畫背後的情緒。

一些書中會拿出畫作當中具體的花鳥魚蟲樹草雲水等意向物進行分析,因為它們經常承載了一些特殊的含義,一花一木皆有深意用於傳遞抽象的概念,比如後來看《如何看一幅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用了三幅畫來講述整個關於“蠟燭”的所有象徵意義和歷史典故……

於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這個角度,是我的框架裡沒有的,所以就意識到我的框架不夠完整,於是馬上改進,就有了2.0版……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然後繼續隨著閱讀、交流的增多,每一次都可以繼續迭代,對於欣賞畫作的體系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所以,我堅定的認為,知識學習的過程,其實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

你必須將這些知識與你原有的經驗、體會關聯起來,能夠將這些外在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編碼,與你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建立關聯,部分內容成為你原有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部分內容作為新增的知識點,準備與未來的知識點建立關聯。

所以一個知識框架是活的而非死的,一個健康的知識體系勢必是動態成長的,應該隨著思想的成長、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進化的,所以需要刻意不斷延伸、修正和靈活調整,就象地圖,當修了新路後,也需要更新。你會不斷地遇到新的信息,那麼必然會對原來的結構造成影響,你會遇到新的東西來衝擊你的這個系統,那麼你就永遠在進步。


所以,大多數人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一定是獲取這些信息的來源、內容、形式有什麼不同,而是在接受同樣的碎片知識點後,普通學習者只會將著這些知識點孤立的、雜亂的丟在腦海裡,運用的時候一頭霧水,高層次的學習者能夠將這些碎片信息點梳理為一個體系或者納入自己之前的體系,運用時更加順暢。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越完善,信息篩選的能力也越強,因為基礎已經搭好,看到信息後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這個短時,甚至有可能是在電光石火之間,完全成為本能。

所以很多同學看似很勤奮,但是學到的是很多知識的碎片,隨著我們的成長,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經過有效的梳理,人就越學越聰明、越來越淵博,越是綜合性的難題,就越能和普通人拉開差距。

如果只是亂七八糟的堆在我們腦子裡,大腦很快就會被填滿,學習就會越來越痛苦。

知識體系一旦建立,我還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那就是我發現我對知識的敏感度會增強,經常能從一些不相干的元素中學到很多多元化的東西。

比如這是我個人關於我學習內容的框架,每一個文件裡面又是各自的小體系,形式各有不同,依據各自的特點而定。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比如用【互聯網相關】裡有整理的各種互聯網營銷常用方法的思維導圖還有一些經典案例;比如【口才與表達】裡有類似汪涵快速救場的的視頻以及我的總結與分析,比如【閱讀與寫作】裡有我用PPT總結出的各種與“寫”有關的方法論,比如看到李叫獸的「X型文案Y型文案」,我不是看完就算了,而是將其中我學到的精華納入我的《如何寫出好的文案》這個PPT裡,與之前已經成型的一些方法連貫起來。

之所以說對知識點的敏感度提升了的原因,就在於框架一旦成型,就是相當於給自己「挖坑」,挖了「知識坑」。「坑」挖好了,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會不斷去「填坑」。

比如說讀《別告訴我你懂PPT》,怎麼讀?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大多數人會想:當然是學PPT啊!邊學邊練習啊!好的技巧要做筆記啊!

在我還沒有用「體系學習法」的時候,我也是如此,而且由於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定的PPT基礎,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用了不到一天就讀完了,感覺收穫並不大。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此時我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是挖了一個「PPT坑」,於是我一直尋覓的都是「PPT技巧」、「PPT理念」、「PPT操作」等一切與PPT相關的知識,對於PPT之外的東西我全部視而不見。

但是當我後來給自己挖了「文案坑」、「暢銷書坑」、「故事坑」的時候,我發現我讀書的角度開始變化了。

這本書銷量驚人,據說銷量足足賣出了350萬冊,在工具類書籍裡,這絕對算是個奇蹟,怎麼做到的?

——因為我的「暢銷書坑」,我開始注意一本書的寫作手法、圖文排版、名人推薦、互動方式……

這本書讀起來不累,是因為裡面很多場景化的故事寫的不錯,有代入感,怎麼寫的?

——因為我的「好故事坑」,我開始注意裡面案例故事化的寫法……

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而且作者的其它系列書籍都有這樣的特點,怎麼起標題的文案呢?

——因為我的「文案坑」,我開始注意標題的套路……

瞧,此時由於我「多坑齊下」,所以當我從外界吸收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僅僅盯著PPT這單一項了。

一旦挖好了這些坑,難道只能從書中提貨嗎?

週末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有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除了故事本身,「攝影與拍照坑」讓我下意識截圖,把張藝謀那些頗具藝術的構圖積累下來,提升一點自己的拍照美感。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在看國慶大閱兵直播的時候,最開始會有一個鐘擺倒計時,當畫面出現的時候,我的「課程與教學坑」讓我下意識覺得這個效果用PPT完全可以實現啊,下次給學員講動畫的時候,用這個案例引起他們的興趣,豈不樂哉?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看《奇葩說》的時候學學邏輯和口才,讓表達更有說服力,是不是也很好?

多學思路,少學套路:碎片化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所以你看到了,之所以能夠下意識地去積累、吸取、思考,因為我提前用一個體係為自己挖了相應的「坑」,隨著生活和學習的繼續,進而不斷地豐富、完善、整理,也就是不斷繼續「填坑」的過程

如果沒有這幾個坑,我根本不知道我要什麼,看完電影就只能感慨一下電影不錯,看大閱兵直播也就只能感慨一下「我×,正步踢的真整齊」,看《奇葩說》的時候感慨一下為什麼顏如晶什麼時候又要用“吃雞”來打比方……

而一旦有了自己的體系框架,挖好了自己需要的「坑」,隨時隨刻都有學習的意識,也就隨時隨刻有著成長的狀態。


這篇文章以薛神醫開場,最後再回到薛神醫吧。

雖說薛神醫碎片化的武功沒有讓他成為絕世高手,但是我對他依然是充滿敬意的,他在江湖中從各門各派中獲得非常多的的武功,但都是挺直腰板用自己的醫術換來的,沒有很多小說中那些什麼「你不收我為徒我就長跪不起」之類的綁架。

如今互聯網時代,有很多學習的小白或伸手黨,經常覺得我關注你你就應該免費教我,這種行為是沒有尊嚴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明白,在這個時代,有尊嚴的學習者:

❶要有自學的意識,這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不斷湧現的時代,大學裡的很多知識是過時的,就算入校時是熱門行業的但很可能四年後畢業找工作時已經變成了夕陽產業,學習是一種能力,但首先是一種態度,一個人想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勝出,必須擁有快速學習的能力,如果在成年之後如果依然沒有掌握這個能力,那麼他就註定一生只不過是個低級生物。

不論是誰,先找準一個方向,成為一個專家或者達人,用這門知識去與更多的高手連接、交換,相互學習,你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獲得更多的知識,就像薛神醫精通了醫術,也有機會換來江湖上廣博的武功,只是輸在了對於消化、吸收和融合,但是在知識獲取上,他是有尊嚴、有原則的。

如果自己沒有某一領域內足夠的專業性,那就要有為學習付費的意識。這既是尊重知識的一個表現,也可以激發更多知識分享者貢獻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讓知識環境氛圍更濃厚,眼睜睜看到很多好的分享者漸漸沉默了,與長期只有付出沒有回報是有直接關係的。好在如今知識經濟氛圍好了,為原創者打賞成為習慣,也有了分答、在行這樣的產品,這是可喜的進步。

高效學習是一個大話題,除了框架,還有一個難點是建立連接。關於知識如何建立連接,我在隨後會再繼續分享,歡迎繼續關注。更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或者補充,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