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有错,那就错在我们生活在加沙”-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如果我们有错,那就错在我们生活在加沙”-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是持续中的冲突,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以巴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在以巴冲突,双方亦皆有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的论述;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桉——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历史

19世纪-1920:起源

以巴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以巴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Jewish national home),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 - 1948:英属巴勒斯坦託管地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桉》,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桉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桉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桉,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不接受。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成员国,保障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国家地位。

1948 - 1967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佈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裡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裡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佔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萨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战争中逃离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裡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係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萨走廊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萨走廊、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佔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签订大卫营和约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1967-1993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桉,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运动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天谴行动」,由一群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杀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桉的幕后凶手。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府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捲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佔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哈马斯”组织被猜度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才告一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