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如何刹住“开膛破肚” “阴风”

昆明如何刹住“开膛破肚” “阴风”

2018年8月,为了铺设新的电力管道,7月底刚铺好沥青的人民西路,在休息了半个月之后又开挖了。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昆明张三

昆明再度因主干道“开肠破肚”被架上了舆论的火山口。

5月10日,自媒体推文《昆明本拥一副好牌,为何被打成了烂牌》称,除了修地铁略微让昆明看得见向一座现代化城市迈进,其余的修路情况着实让人看不懂。昆明的修路围挡啥时候才是个头,估计连规划者自己也说不清楚。繁华、干净、整齐这样的词汇与昆明很少沾边,即使在最中心的区域,总有围挡或者荒地与之相伴。

一年以前,人民西路就因反复开挖遭市民诟病,甚至出现了才铺好沥青又有单位去开挖的诡异现象。

城市道路反复开挖,一直是中国城市治理的大难题。

比如,在南京,就创造过每年开挖上千次的记录,结果,原南京挖挖市长季建业被抓时,南京市民喜大普奔。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城市爱在道路上做文章?

这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是道路建设容易出政绩;二是因为道路的统筹规划上常常顾此失彼,都是短期规划;第三也可能前面的检修出现偷工减料,靠后面来维护掩盖。

所谓无利不为,这是造成全国各地城市都爱给城市道路开膛破肚的核心原因。

城市建设,肯定需要破旧出新,城市道路出现开挖,也并不奇怪。但是,反复开挖肯定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城市道路管理的主体,“婆婆”太多。今天电线坏了,供电部门就去挖,明天网络坏了,电信部门又去挖,后天因为水管破了,供水部门又去挖一次。

这些年,各个城市都经历过大拆大建,但都没有在管线上进行过革命。

地下管线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各种管线重重交错,安全问题自然时不时就会出现。

但说到底,反复开挖,是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光的表现。

其实,按照现在的科技和规划水平,难道就没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反复开挖的思路吗?当然有。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国务院推行综合管廊建设,就是给城市道路规划反复开挖开出的一剂良方。

地下管廊的最大好处是出现问题后,维修时不用像现在这样大动干戈,开肠破肚挖开路面,只要进去个人,就能一眼发现问题。若是我们的城市在地下建有综合管廊,哪怕50年甚至100年,城市道路都不需要开膛破肚。

这个指导意见出来后,四川执行得不错,成都、自贡、乐山、绵阳和南充都成为了省级试点,四川这些城市通过实行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方案,不仅减少了地下空间的占用,同时马路拉链现象也少了。

查查昆明市民对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的埋怨,几乎年年都有。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有些开挖确实有效果,比如校场中路2017年为了栽蓝花楹,就挖了几个月,但今天来看,校场中路因为两年前的开挖确实变得美丽多了。

但瑜不掩瑕。

从人民路到东风路,主干道反复开挖,终究不是个事,一来会造成交通拥堵,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二来也会造成城市资金的浪费。

为了避免这种反复开挖现象的出现,昆明应该借鉴厦门的做法,为城市道路开挖立法。

厦门2002年就出台过法律,城市新建道路5年内不得开挖。

2017年,厦门再度出台规定,从多个方面对城市道路挖掘(占用)审批、监管工作进行细化,加强管控。任何一条道路要开挖,都需要找市园林局审批。

美国著名法学家杰里雷蒙说过:城市应该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聚合平台,而不是为了上班、购物、娱乐,从一个地点迁徙到另一个地点。城市的伟大在于为人类储存、输出多元又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但我以为,“开膛破肚”的昆明,只有靠立法才能刹住这股“阴风”,整天都在开挖道路的城市,是无法锻造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灵魂的。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昆明如何刹住“开膛破肚” “阴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