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三國良將系列之蔣欽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後世習慣於將東吳以周瑜為首的四位都督並稱“東吳四英”。只不過五子與五虎都起源於陳壽《三國志》合傳,並且都是能夠衝鋒陷陣的猛將類型,東吳也有不少猛將,雖然不及另兩方的著名,但也是東吳的中流砥柱。陳壽把十二名東吳將領合為一傳,後世將他們並稱為“江表十二虎臣”。

在這十二名將領中,除我們熟知的程普曾與周瑜共同指揮赤壁之戰外,還有一位統帥級別的將領,在《三國演義》中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地位,而這個人還曾與呂蒙同時被孫權勸學,他的名字就是蔣欽。

蔣欽(?-220),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史書上只說蔣欽在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開始跟隨,並無之前經歷的記載。但在羅貫中的筆下,蔣欽變成了長江上的盜賊首領,與周泰兩人一同投奔孫策,改行做起官軍。儘管這個人物設定增加了蔣欽的悍勇氣質,但並非史實。演義裡蔣欽總是與周泰、陳武、徐盛、潘璋這些人同時出戰,其實他的地位應當比這些將領還要高一個檔次。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興平元年(194),孫策領兵從歷陽東渡長江,拜蔣欽為別部司馬,率領麾下士卒。在孫策征討吳、丹陽、會稽三郡時追隨左右,是孫策自己發掘並提拔的將領。

建安四年(199),孫策擊敗廬江劉勳、江夏黃祖後進軍豫章。太守華歆不戰而降,孫策派眾將進佔各縣,蔣欽被任命為葛陽尉。之後蔣欽又先後擔任三個縣的縣長,在任上討平轄區內的賊寇,成績斐然,以戰功升為西部都尉。

蔣欽重大事件之一——會稽平山越

東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未充分開發,地廣人稀。但偏遠山林中並不是無人區,相反許多少數民族居住於此,被統稱為山越。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地區許多人為躲避戰亂遷居江南。另外,為躲避官府徵稅,本地人中也有逃往山林者,這些漢人與山越土著逐漸雜居,也被視為山越人。

所以到孫氏集團佔有江東之時,除各地縣城外,廣大偏遠地區都是法外之地,並未被孫家實際掌控。與中原人口劇減相反,江東各郡的所謂“山越人”因各種因素不斷增加,當局勢不穩時,便會有人打起他們的注意。不論是袁術、陳瑀還是太史慈、王朗等人,作為孫家的對手時無不採取聯合山越的策略,對江東集團構成巨大威脅。

孫策在征討會稽郡後分東冶縣增設建安、漢興、南平三縣,其中建安正是當時漢獻帝的年號。這是漢朝四百年來首次在今福建地區設縣,實際管轄該地區。孫策任命賀齊為南部都尉,蔣欽為西部都尉,負責鎮守地方,防止山越人叛亂。

這期間山越人也沒有閒著,幾乎年年都有大小叛亂髮生,事件集中記載在《三國志》賀齊傳中。由於江東地區多山,當時人口又少,所以很難徹底清剿叛軍。

建安八年(203),會稽郡山越人爆發大規模叛亂,以呂合、秦狼為首的叛軍影響遍及東冶等五縣。孫權以西部校尉蔣欽、督軍校尉呂岱共同征討,生擒呂合、秦狼,將叛軍擊潰,五個縣恢復平靜。蔣欽表現出色,升任討越中郎將,並得到涇縣、昭陽兩個縣的封邑。儘管具體戰鬥經過史料沒有記載,但從蔣欽能夠得到如此多的封邑,就能斷定他的地位明顯高於一般戰將。

建安十三年(208),丹陽郡境內的黟縣、歙縣爆發大規模叛亂。當地豪族陳僕、祖山聚集起兩萬戶之眾,依託山林築城防守,與前來征討的賀齊相持一個多月。能夠在山林中聚集如此眾多的人口,顯然已經不是單純的山越人,而是漢越混合,考慮到丹陽郡位於江東地區北部,漢人的數量很可能比山越土著更多。漢人的山越化並非空穴來風,近代史學大師呂思勉就對此進行過分析。

由於這次叛亂規模很大,孫權趕緊派蔣欽前往增援。據《三國志》蔣欽傳載“欽督萬兵,與齊併力”這時期的蔣欽已經能夠指揮上萬規模的軍隊,在當時的江東集團應該說地位非常高。只是由於蔣欽長期處在征討山越的作戰中,沒有出現在與各路諸侯的戰爭中,不被史學家重視,導致對他的記載不多。

面對叛軍的嚴密防守,蔣欽、賀齊選派身手敏捷的精銳士卒,用鐵鉤攀巖到山上,再放下繩索拉上去一部分人。總共爬上去一百多士卒,他們悄悄潛到叛軍營寨四周,使勁敲鼓吹號。把守路口的叛軍以為營寨被攻破,紛紛四散逃走。蔣欽、賀齊率領大軍迅速衝上山,大破叛賊。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蔣欽重大事件之二——合肥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孫劉雙方在荊州劍拔弩張,本來大戰一觸即發,但曹操進兵漢中的消息傳來,雙方迅速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劉備回到西線,孫權則將矛頭對準東線的合肥。

曹操主力遠在漢中,合肥守軍總共只有七千,守將為張遼、樂進、李典。孫權調集十萬大軍,東吳主力戰將幾乎悉數隨軍出征,對合肥勢在必得。驕傲輕敵的孫權完全沒想到曹軍敢主動出擊,被張遼以八百步卒在紮下營寨的第二天清晨突襲。由於曹軍之前在孫權行進沿途布有眼線,所以孫權大帳位置已被曹軍知曉。張遼帶兵徑直衝進孫權帳中,嚇得孫權逃到附近一處土丘上瑟瑟發抖。天神下凡般的張遼儘管人數不多,卻能衝進孫權軍最核心地帶,並向孫權大喊叫陣,在自己已衝出包圍圈後,又返身回軍救出其他戰士,帶領全員平安撤退。

儘管這一戰孫權實際損失並不大,但士氣上的打擊非常嚴重。尤其張遼殺到眼前的可怕場景,給孫權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在包圍合肥攻打十幾天之後,心浮氣躁、士氣全無的孫權便開始班師回江東。按理說僅僅小輸一戰,士兵仍十幾倍於曹軍,才十幾天就匆忙撤軍毫無道理。孫權為了體面,甚至以軍中發生瘟疫為藉口。所謂瘟疫儘管在《三國志》中有記載,但筆者認為,但凡軍中發生瘟疫,必然是軍隊密集,衛生條件差,傷病多,並且戰鬥時間久,幾項因素疊加才會發生。剛剛到達合肥不過十幾天,戰鬥都沒打兩場,即便軍中將士生病也決不至於斷定發生瘟疫。可見這應是孫權的藉口而已。

前面說過,此戰東吳精銳盡出,所以連常年在南方鎮壓山越悍匪的蔣欽、賀齊都被調往前線。東吳軍制是孫氏掌權者與江東地方豪族妥協的產物,本土大族將領都擁有為數不少的私兵,這些士卒是將領們自行招募的宗族部曲、本地鄉黨,所以有江東子弟兵之稱。由於士卒只聽命於自己的主將,孫權是不能越過這些將領直接指揮下層軍官的,所以江東集團在保衛傳統勢力範圍時,這些為自己利益,本土作戰的將士會迸發出巨大的戰鬥力,反之一旦需要在江東之外的地方作戰,他們的動力就顯得不足。而由於私兵只聽命於自己主將,在大規模作戰時東吳軍隊往往難以協同作戰,所以需要有都督負責統領、協調諸將。孫權本次親征筆者沒有查到有設置都督,想必是打算自己親自指揮的原因,但眾所周知,孫權的軍事能力實在很一般。

孫權打算撤回,卻又低估了張遼。孫權以為自己撤軍會讓曹軍鬆一口氣,並且認為曹軍不敢再次冒險出擊,為了挽回一點顏面孫權親自斷後,讓大軍先撤。

撤軍過程中又出了問題。東吳軍撤退需要從逍遙津渡過淝水,當大軍撤回南岸時,孫權帶領呂蒙、淩統、蔣欽、甘寧還駐在北岸,兵力只有幾千。曹軍觀察到孫權與南岸的主力拉開距離過大,於是張遼、李典出城追擊。淩統、甘寧率先領兵抵擋,蔣欽、呂蒙隨後趕到,拼死保護孫權逃到南岸。戰後孫權拜蔣欽為蕩寇將軍,領濡須督。濡須口作為巢湖匯入長江的出口,戰略地位極為險要,是東吳在江北的前進基地,同時也是江東的門戶。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蔣欽重大事件之三——孫權勸學

按照《三國志》記載,蔣欽為濡須督要比呂蒙早兩年,這也能看出蔣欽在江東武將中的地位之高。說道呂蒙,大家都熟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個典故,是說魯肅有些輕視大字不識幾個的呂蒙,稱其“吳下阿蒙”。後來一次交談中發現呂蒙談吐間引經據典,變得很有文化。這便是呂蒙受主公孫權的規勸,發奮讀書的成果。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您也許不知道,孫權勸學是同時對兩個人勸的,這另一個便是蔣欽。

在《江表傳》裡詳細詳細記載了整個故事,開頭是這樣的:“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說得非常清楚,孫權同時對呂蒙與蔣欽勸學。後來孫權還經常向別人誇獎他們倆:“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恱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可以看出不僅呂蒙學有所成,蔣欽的進步也非常大,只是因為呂蒙與魯肅之間的典故太有名,古書又太言簡意賅,所以蔣欽後來在這個故事中被後人刪減了。加上《三國演義》中也沒有在這件事中提及蔣欽,所以大部分人應該並不知道。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蔣欽重大事件之四——勤儉之風

蔣欽在濡須督任上大概一年多時間,被孫權召回,被拜為右護軍,負責軍中訴訟事宜,同時期的呂蒙則為左護軍。

蔣欽被孫權召回期間,濡須督職位為周泰接任。但這個任命卻激起朱然、徐盛的強烈不滿,逼得孫權親自前往濡須口,命周泰脫去衣服漏出滿身傷疤,在孫權親自站臺的情況下才使諸將服從周泰。這件事即可以說周泰為孫權奮不顧身,忠勇無雙,但從側面也反映出周泰在軍中威望與蔣欽有不小差距。戰將的功勞同陣營將領即便沒親眼所見,也必然耳聞熟知,所以脫衣驗傷是次要,主公親自扶持才是主要。儘管史書對蔣欽記載非常簡略,但能使同為大將的朱然、徐盛諸將甘願聽命,蔣欽的能力是得到他們認可的。

蔣欽回到建業期間,有一天孫權登門探望。蔣欽作為東吳高級將領,按理說家境應該比較富裕。但孫權卻為眼前景象吃驚不小:蔣欽母親用的是粗布帷帳、素色被子,蔣欽妻妾都穿著面料很普通的布裙。《三國志》蔣欽傳載“權甞入其堂內,母踈帳縹被,妻妾布裙。”孫權讚歎蔣欽身居高位卻如此節儉,當即命令御府為蔣母製作錦緞的帷帳、被子,還送給蔣欽妻妾許多錦繡綢緞。

讀到這裡,不知大家是否想起上一位講到的大將呂範,他的作風可是非常奢侈張揚,穿戴服飾恨不得與孫權一樣奢華。孫權並沒有絲毫責備,反而訓斥了告狀者。對蔣欽如此節儉,孫權更是大加表揚,孫權儘管軍事能力有欠缺,但對用人之道的精通與曹操相比不遑多讓,能夠以才能為先,包容手下的小毛病,確實是做大事的人。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蔣欽重大事件之五——濡須之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孫權以蔣欽、呂蒙為主將在濡須指揮作戰。請注意,此時周泰原本為濡須督,當孫權聽聞曹操親征後,增派蔣欽、呂蒙二人到前線指揮,這說明周泰的確是猛將,但還不足以擔任大戰的統帥,緊要關頭孫權更相信蔣欽、呂蒙的能力。

這場戰役雙方攻防激烈,先是吳軍大將董襲餘狂風沉船淹死,但狂風也給曹軍制造了不小的麻煩,進攻停滯。再次交手,東吳軍在呂蒙帶領下擊敗了不知姓名的曹軍先鋒將領。隨後蔣欽、呂蒙聯手頂住了張遼、臧霸等曹軍的猛烈攻勢,還造成曹軍大將孫觀的重傷,曹操加封孫觀為振威將軍,後者還是因受傷過重不治身亡。

雙方激戰到三月份,孫權逐漸支撐不住,主動向曹操請降。進入春季土地泥濘不堪,曹操行軍也極為困難,於是接受孫權形式上的投降,雙方各自罷兵。

這場戰役曹軍主要將領有夏侯惇、曹仁、張遼、臧霸、孫觀等,吳軍則有呂蒙、蔣欽、周泰、朱然、徐盛等,其中呂蒙、蔣欽二人為統帥,都督主將。

提到這場大戰,在《三國志》蔣欽傳中有件事不得不提,就是徐盛與蔣欽的個人恩怨。當年蔣欽還在豫章郡征討山賊時,徐盛時任蕪湖縣令。蔣欽有名手下違法被徐盛抓到,上表孫權請求按律斬首。孫權顧及蔣欽在外征戰,怕影響軍心,於是沒有批准。多年後蔣欽作為統帥來到濡須,徐盛歸屬蔣欽領導。由於之前的事情,徐盛心中常有不安,害怕蔣欽找藉口加害自己。但蔣欽卻經常當眾誇獎徐盛,稱讚徐盛帶兵有方,作戰勇敢等等。徐盛被蔣欽的氣度所深深折服,後來逢人便稱讚蔣欽:“是個好領導啊!”蔣欽本傳原文:“盛常畏欽因事害己,而欽每稱其善。盛旣服德,論者美焉。”

孫權聽說這件事,後來專門問蔣欽:“徐盛之前跟你有私人矛盾,你如今卻大力舉薦徐盛,是要效仿古人聖賢嗎?”蔣欽回答道:“臣聽說為國家舉薦人才不應該攜有私怨,徐盛為人忠勇勤奮,頗有膽略,我認為他的才能足以指揮上萬人的部隊。如今大事未定,臣當為國家舉薦賢才,怎敢因為私怨而使人才不得任用呢!”孫權對蔣欽稱讚不已。

歷史上孫權勸學的對象除呂蒙外還有一人,被低估的蔣欽

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趁關羽北伐時進攻荊州,以呂蒙為主力偷襲江陵,蔣欽則分兵沿沔水逆流而上阻擊關羽。吳軍得勝班師時,蔣欽病逝於途中。孫權以蕪湖縣二百戶、田二百傾賜給蔣欽家室,其子蔣壹後來被封宣城侯。

不難看出,歷史上的蔣欽更多作為統帥出戰,而不是身先士卒的猛將。蔣欽的地位長期與呂蒙不相上下,著名的進攻荊州之戰前不久呂蒙的地位才超過蔣欽。長期在征討山越的南方使得蔣欽歷史記載不是特別詳細,同樣以征討山越著稱的賀齊在孫權稱吳王后被拜為後將軍,如果蔣欽能夠活得長些,至少也能位列前後左右將軍之一。蔣欽在東吳武將中屬於被低估的類型,他對東吳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