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老照片,雍和宮神祕的打鬼舞,古今對比講解


照片介紹:戴著不同的面具代表著各種神魔——說起雍和宮打鬼,老北京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年正月底都要舉行這一神秘舞蹈儀式。這是一組1919年與現代打鬼節照片的對比,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學界稱《密咒續部大海之舞》,簡稱“法舞”,京城百姓謂之“打鬼”。

照片介紹:牛鹿面神——傳說在唐開成年間,吐蕃朗達瑪殺了其兄自立為王,與佛教爭權開始滅佛。一名叫拉隆巴勒道爾吉的僧人,決心要除掉朗達瑪。他先將白馬塗成黑色,自己穿一件內白外黑的舞衣,在朗達瑪觀賞舞蹈時將其射殺。隨後洗去黑馬,反穿黑衣,黑衣黑馬變成了白衣白馬,順利逃脫。從此,黑衣舞開始在藏區流傳。

照片介紹:雍和宮的主持——當天會在雍和宮天王殿前,懸掛起4米多高的巨幅唐卡。在下午3點時,隨著鏗鏘有力的鼓樂聲,身著金色盔甲的四大天王出場,立於舞臺四隅。布袋僧和六名小童至臺前坐定,形成六子戲彌勒造型,給觀者以喜慶祥和的氣氛,接著便是神舞。神舞分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題。


照片介紹:第一幕黑帽度母獻神飲——我看資料這是唯一一個沒有面具的,所謂神飲,既以茶、奶、酒加適量金粉混合而成,再誦經為甘露,故稱神飲。此舞不帶面具。舞者眉清目秀,頭戴大遮沿帽,帽頂插有五根雉雞翎。使眾生能夠從妄念、執著中得到解脫,得到福樂與吉祥,並祈願法會圓滿成就。此舞動作和緩,柔中有剛。

照片介紹:第二幕為“阿雜拉舞”——系古代西域的遊方僧、行腳僧和印度瑜伽咒師,或稱來藏弘法的譯師和高僧。他們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各民族友誼的象徵。其意為外來使者不僅帶來佛法,還帶來了珍寶,或者說外來使者帶來的是猶如珍寶一樣珍貴的佛法。

照片介紹:第三幕為“骷髏舞”——舞者頭戴骷髏面具,象徵閻王的使者或地獄的差役,手中的木棒稱為“拘牌”,黑色表示罪惡,白色表示善德,每個人在世上的行為都將記在拘牌上。他們有節奏地舞蹈,是要將魔障辨認出來,以送交閻君,驅滅降服。此舞體現了因果的法則,又示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只有了脫生死,方能離苦得樂。


照片介紹:第四幕為“地獄主舞”——五位舞者頭戴牛頭造型面具,上飾五骷髏冠,左手執絹索,右手持棒。舞蹈鏗鏘有力,威風凜凜。從中顯示了佛法的力量,其寓意為他們是文殊菩薩的化現,是區別善惡的首領,對於作惡者,地獄主以絹索和木棒令其降服。那勇猛精進、要在世間懲惡揚善的氣概,盡現於舞臺之上。

照片介紹:第五幕為“尸陀林主舞”——藏傳佛教將其作為天葬場的守護神,又說是勝樂金剛之神變,也是勝樂金剛的護法。面具上裝飾五骷髏冠,耳後兩側有類似蝴蝶翅膀狀的五彩冠翅裝飾物。白衣,他們原是墓場的守護神,原是鬼怪,後成為勝樂金剛護法。能服鬼降魔。在他們的幫助下抓獲了邪魔,囚禁起來。

照片介紹:第六幕,“牛面神和鹿面神舞”——舞者頭戴牛頭和鹿頭形狀面具,分別身著天藍和金黃色繡花緞袍。由兩位喇嘛帶相應的面具扮演。他們是地獄主的眷屬,將擒住的邪魔碎屍萬段。舞步中有很多跪地砍削拋擲的動作,今為驅除一切魔障和人世間的煩惱而盡興狂舞。


照片介紹:最後,由主持協同全體神佛一併將“瑪朵”移至寺外廣場,主持念拋瑪朵咒加持,然後把瑪朵投入準備好的柴火火堆,象徵著邪魔徹底清除乾淨。

照片介紹:雍和宮的喇嘛——“打鬼”的內涵:“打鬼”時,要戴著藏傳佛教具有象徵意義的面具,隨著鼓、鈸、號等樂器的節拍,跳著抑揚進退、疾徐有序的舞蹈。這面具一部分是清代雍和宮遺留下來的,還有是1957年北京市盔頭和宮燈生產合作社製作的。

照片介紹:勇保護法舞——後來被刪減了四個環節。金剛驅魔神舞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八世紀初。當時,蓮花生大師應贊普赤松德讚的邀請,入藏弘法,建桑耶寺,教授藏族弟子學習翻譯之學。

照片介紹:儀式現場——蓮花生大師後來成為吐蕃的“師君三尊”中的軌範師。《蓮花生傳記》載: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完經後,由大師手持譯好的經卷,繞“務孜殿”三週,之後排成行列,帶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自此,桑耶寺便成為金剛驅魔神舞發源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