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记杨绛的两位姑母

话话红遍网络,至今还频频引用: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

借着它,人们有时灌一灌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向往远方开始旅行的老鸡汤;有时候推荐点网红打卡抖音必备的新毒药。

然而好看的皮囊一眼看到,有趣的灵魂难免争议。什么是有趣的灵魂呢?如果要给有趣列一个详细的清单,只怕各种鄙视链会掀起种种血雨腥风。正如奥斯丁笔下的爱“爸爸,我们大家都是这样。世界上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乐趣。”

爱玛曾经立志要做一位快乐的单身女性,虽然她最后结了婚。不过她对单身生活却做了相当的研究。“一个富有的独身女人从来都受人尊敬,可以像任何人一样有理性,一样愉快。”

生活需要乐趣,单身的人尤其需要自找乐趣。只是,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

杨绛的两位姑姑便是如此。

一、单身之路

杨绛的父亲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姑姑杨荫枰居长。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又生得极其美丽,很是受宠,可惜出嫁不久就因肺病去世了。二姑母杨荫枌、三姑母杨荫榆夹在6个孩子中间,既不居长,也不占幼,长得还不讨喜,“从小没人疼爱,也没人理会”。

这两个不讨喜的孩子长大后都自愿不自愿的过起了单身独居生活。

杨荫枌的独居是自愿。父母为她挑选的夫婿裘剑岑,无论是家世还是人品,在世人眼中都与她颇为相配的。裘家是无锡当地的世家,裘剑岑的叔祖父裘廷梁是中国近代史上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之一,早在189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作为侄孙,裘剑岑在该报上用白话文写过《地球养民关系》。他翻译过麦考莱的《约翰生传》,文笔优美,是当地颇有名的才子。

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记杨绛的两位姑母

裘剑岑的文章

不过别人眼中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反正杨荫枌“无声无息地和丈夫分离了”。她“对丈夫毫无感情,也没有孩子,分离后也从无烦恼。”

杨荫榆的独居则是被迫。她被父母嫁给门当户对的蒋家少爷。“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智商还有严重缺陷。蒋家婆婆“有名的厉害”,哪肯轻易放过这个门当户对能为自己的傻儿子传承后人的儿媳。脱离夫家极其艰难不说,对方还发动了舆论攻击,诽谤诅咒杨荫榆。婚事离得轰轰烈烈。杨荫榆本人的痛苦程度想必也刻骨铭心。

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单身后首要问题是生存。奥斯丁说的好:“只有贫穷才会使独身者受公众的蔑视!”

杨荫枌和杨荫榆自然也是如此,生计问题,迫在眉睫。

她们脱离夫家的时候,年纪尚轻,再嫁本地门当户对的相当男子固然有些困难,但再嫁并非不能。嫁人后就不必单独谋生了。不过这两位从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的女性,都不考虑再嫁。

幸运的是,她们有父有兄,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晚清至民国恰恰是一个开始关注女子教育的时代。姐妹俩在兄长杨荫杭的鼓励与赞助下,都开始了求学之路。

杨荫枌的求学与工作之路,我们所知不多。“二姑母上海启明女校毕业,曾在徐世昌家当过家庭教师,又曾在北京和吉林教书。”

另据《杨家旧事》等资料表明:杨荫枌与裘剑岑两人自1905年起至1934年间,都曾在侯鸿鉴创办的私立无锡竞志女子学校任教,同为英文教员。校长侯鸿鉴曾得到杨绛祖父杨志泳的资助,两家当属世交,杨荫枌的教书生涯应该较为稳定,也较为平淡。

杨荫榆的求学与工作之路,则清晰得多,也戏剧性得多。

她在苏州景海女塾和上海务本女学求学,1907年又考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在日本她先就读青山女子学院,后来转到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现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前身,也是现在日本国内最顶尖最难进的女子大学)的理化博物科学习。1913年毕业后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生物学课程并担当教务主任。

1918年,她被教育部选派赴美留学。1922年杨荫榆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并归国。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不过她的校长生涯很是短暂,9个月后,北师大学潮兴起,发起驱杨运动。次年8月杨荫榆正式离职。

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记杨绛的两位姑母

一排中杨荫榆

离开北师大后,杨荫榆依然从事教育,过程颇多不顺。 1927年左右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后来因为理念不合还有一些其他琐事,最后辞职了。

再后来她在苏州中学里教授数学和英语。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的资格教初中英语,未免有点大材小用。不过杨荫瑜本人并不介意:“教育实施,当自下层排基础,程度越低,功效愈多。”

1935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王骏声视察苏州中学。王骏声乃周佛海同学,新官上任,对苏州中学颇为挑剔,对杨荫榆英语教学课很是不满,勒令其退职。王骏声的不满,一方面是基于杨荫榆的不识时务(她明确表示了对王骏声的官僚作风的反感);另一方面,双方也确实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某些分歧。

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杨荫榆上书教育厅,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反响,周佛海暗中调停后她仍第五次上书。王骏声改任镇江中学校长,杨荫榆也得罪了周佛海,绝了自己的重回大学教职之路,又被苏州中学辞退。最后只得自己创业,开办二乐女子学术社。

与杨荫枌相比,杨荫瑜的工作之路绝不平淡,以北师大女校长为顶点,前半截是顺风顺水节节高升,后半截狼狈不堪无路可退。

二、单身的苦与乐

姐妹俩在事业道路上截然不然,在情感道路上却颇有殊途同归之意。她们的童年都颇受忽视,成年后似乎也丧失了爱的能力,过上了单身生活。

杨绛曾经提过父母对两位姑母的评价。“父亲说:“扮官(二姑母的小名)‘莫知莫觉’(指对人漠无感情),申官‘细腻恶心’(指多心眼儿)。”母亲只说二姑母“独幅心思”,却为三姑母辩护,说她其实是贤妻良母,只为一辈子不得意,变成了那样儿。”

杨荫杭的评价自有道理。姐妹俩虽都是单身,杨荫枌的生活要快乐得多。

杨绛记忆中的二姑“自己会消遣,很自得其乐。她独住一个小院,很清静。她或学字学画,或读诗看小说,或做活儿,或在后园拔草种花。她有方法把鸡冠花夹道种成齐齐两排,一棵棵都杆儿矮壮,花儿肥厚,颜色各各不同,有洋红、橘黄、苹果绿等等。”

用现在的话说,杨荫枌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也善于享受孤独。她很像奥斯丁所推崇的有钱有闲的单身女性。“我看不出四五十岁怎么会比二十一岁时更缺少消遣内容。假如我减少绘画,我会增加阅读;假如我不搞音乐,我会从事织毯。”

她也不需要热烈的情感,因为那会扰乱自己的生活的秩序和内心的平静。正如奥斯丁所言:“这很适合我对于舒适的观念,它比热情愚昧更好。”这大概也是她从不试图再婚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荫枌天性适合单身,快乐不需外求。

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记杨绛的两位姑母

1927年合影上排右起第4位杨荫榆

杨荫瑜则完全不同,她天性其实有几分情感依赖,喜欢热闹,害怕寂寞。“有时她爱看个电影,不愿一人出去,就带着我们一群孩子。”

她喜欢听说书。所以“苏州有些人家请一个说书的天天到家里来说书,并招待亲友听书。有时一两家合请一个说书的,轮流做东。三姑母就常到相识的人家去听书。有些联合作东的人家并不欢迎她,她也不觉得,或是不理会。”

这样的性格过上单身生活,就需要向外参与更宏大的社团来获取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杨荫榆选择以女子教育作为情感归属和价值所系。

据说她在北师大思潮中曾自陈“无儿无女,以校为家”。走下坡路后也不介意去教初中生,只因“教育实施,当自下层排基础,程度越低,功效愈多。”后来她开办的二乐女士学社,招收“有志读书而无力入学”的女工和女童,兼有慈善与扫盲之心,可见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并非空话。。

可惜的是这条路并不易行。黯然离开北师大后,她就更敏感多疑,“只觉得人人都盯着责备她,人人都嫌弃她”。无论是校长同事还是家人,相处颇多不顺。

她的天性是一个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命运却偏偏让她孤独前行独自奋斗。这大概是命运暗藏的最深恶意了。

后来的日子里,像杨荫枌、杨荫瑜姐妹那样选择单身的女子似乎越来越多了。

1917年3月21日,湖南《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异哉女学生之立志不嫁会好事者为之也》。说江阴西门外某女学校,有年长之生徒八名,秘密创立一会曰立志不嫁会。该会规定:以立志不嫁,终身自主为目的,“既入会,当不参与人之婚姻事,若私与男子往来,经察觉后,立除其名”。

1928年《妇女杂志》社的调查,1919年——1927年问,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共计105人,结婚成家者仅17人。

她们有的走着走着遇到合适的伴侣,她们有的献身于更宏大的事业,有的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情感慰藉。

不过我想她们的快乐大约也还是像杨氏姐妹那样,要么自娱,要么外求。

这世上,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