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打败冠状病毒
提到成吉思汗,很多人对其骁勇善战的形象都不陌生,他甚至成了“战无不胜”的代名词,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几乎没有征服不了的敌人。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小国令成吉思汗头疼不已——和蒙古大军交战22年,该国丝毫没有落于下风,成吉思汗自己为此也身受重伤。直到成吉思汗死去,蒙古政权也没能将其消灭。由于太过恼怒,成吉思汗留下遗诏:“秘不发丧,等待夏主献城投降后,将兴庆府屠城!”
这个国家就是西夏。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国号为“大夏”,因党项人崇尚白色,因此又被称作“大白高国”。宋朝人因其在西方,故谓之“西夏”。西夏的领土不是很大,而且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沙漠,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此外,西夏还位于宋、辽、金三国之中,周边形势非常险恶。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历经10代皇帝,建立政权长达347年之久(从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要知道,当时辽朝人口接近800万,金朝人口超过5000万,宋朝更是超过一亿,而西夏全盛时期人口也不过300万。
这就不由得令人生出疑问——身为弹丸小国的西夏,究竟是凭借什么存活下来的呢?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载,党项人“民俗勇悍,其民习于用兵,善忍饥渴,能受辛苦,乐斗死而耻病终......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和,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此中国(宋朝)之民所不能为也。”在这样的民族性格下,西夏人崇拜英雄、崇尚武力,很小时候就开始学习骑射和武术。
此外,由于人口过少,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平时放牧、战时打仗。据《隆平集·西夏传》记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物资匮乏,西夏朝廷从不给士兵发放粮饷,全部由后者自行筹集。这一艰苦条件逼迫士兵对外抢掠财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狼一样的狠劲,北宋边民为此苦不堪言。
在骁勇善战的西夏士兵之中,最著名的还要数重甲骑兵“铁鹞子”,与金国的“铁浮屠”不相上下。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西夏男人非常彪悍,女人们也丝毫不逊色——西夏军营中有大量女兵,其比例之高在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西夏的女兵部队俗称“麻魁”,和数次和北宋军队交战,还有过获胜的记录。
为了鼓舞人心,西夏的皇太后也亲自披甲上阵——这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军征讨西夏,宋军一度直逼西夏国都。在此危难之际,梁太后率西夏军在六盘山永乐城与宋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有意思的是,后来还出现过第二位梁太后,同样曾领兵奔赴前线。这样的事,汉族政权实在做不出来,所以宋朝人才会轻蔑地笑话西夏人是“西贼”。
然而即使西夏人再怎么英勇,在蒙古大军的消耗战下,也实在有支撑不住的那一天。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末帝李睍(xiàn)因城中弹尽粮绝、军民大面积生病,又遭受强烈地震,只得开城投降,乞求蒙古大军切勿伤及无辜。然而蒙古大军入城后并未履行诺言,而是按照成吉思汗遗言大肆屠戮,并将皇宫、殿堂、庙宇等焚烧殆尽,此后还严令禁止普通百姓讲党项语、穿党项服,否则一律格杀勿论。就这样,一度璀璨的西夏文明就此消亡。为彻底羞辱西夏,忽必烈组织撰写史书时,特意不为西夏编史,仅在《金史》中有所提及。
参考文献:
《金史•西夏传》《旧唐书•党项羌传》
趣观历史
西夏所处甘肃,宁夏,内蒙河套以西乃半农半牧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受打击力强。之前与北宋长期战争,其投靠辽国对抗北宋方针,北宋也未占多便宜。其处于四战之地,实力相对不足,在末期与金国关系破裂而无强援,在蒙古二十年左右打击下,步步溃退,最后亡国,假使一贯采用联金抗蒙方针,可以延长国祚。
我形我秀006
蒙古遇上硬茬,个个都难打,拿不下的就是拿不下,在朝鲜,日本,印度都吃了败仗,不过赢就赢在它的上升期特别长,短暂逃过了兴亡周期率。
历史观点
最难打的还是宋朝,抵抗时间最久。感觉西夏难打的唯一原因是成吉思汗死在了攻打西夏过程中。让人感觉一代天骄都没能拿下西夏,好像很难打。这也导致,西夏被灭后遭到蒙古军的种族灭绝,其文化和民族都没能传承下来。
梁老师的流水账
蒙古灭西夏之所以用了那么常时间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蒙古民族远征西夏是首次打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