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汉与匈奴的战争,可能是中国战争史上最长的战线之一。在鼎盛时期,这条战线的东线在辽西一带,而西线则到达了新疆西部。这条战线如此漫长,是因为南北的两大文明都达到了一次巅峰。北方的游牧民族统一在匈奴之下,而南方的大汉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也处于经济高峰。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匈奴

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有许多军事战略要地。在这些战略要地中,最突出的是黄河组成的特殊地形。在中国的北部,黄河从甘肃北上,拐了个“几”字形的大弯,经过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诸省份。这个“几”字形大弯容纳了一片东西近四百公里、南北六百多公里的庞大区域。这个区域包含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在南部仍可农耕,随后是连绵的山脉,最后过渡到荒滩和草原。秦朝在巅峰时期,曾经把整个河套地区纳入了版图。到了汉初,位于陕西榆林和延安以外的河套地区已不再为汉人所有,成了游牧民族的天堂。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游牧民族

这里也是游牧民族向关中地区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只要占据了河套,眼前就摆着两条路可以直趋关中:一条顺着黄河南下,在如今的宁夏中卫市,顺黄河支流清水河而上,进入固原盆地,再走经过萧关的回中道进入关中;另一条则是从延安翻越北山的道路,秦始皇利用这条路修筑了秦直道,从黄河北岸的包头直达长安。

杀戮换功名

边境线虽然漫长,但汉匈战争也许规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当卫青、霍去病杀敌成千上万时,其中可能包含了大量非战的平民。在中原的战争中,双方士兵在战场上决一胜负,失败者的士兵或者投降,或被斩首,至于妇女儿童以及非参战人员,并不受影响。即便是最残酷的秦赵战争中,白起坑杀赵国士兵四十多万,但这仅限于士兵,而不包括非战斗人员。汉代之后,杀俘行为也少了下去。但在汉匈战争中,主要存在两个原因:第一,双方的战争是不同种族之间的战争,都不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人;第二,皇帝按照人头进行封赏,所以,不仅保留了残酷的杀人习俗,就连非战斗人员也不幸成了杀戮的对象。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雕像

另外,早期的游牧部落也很难区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他们逐水草而居,男人骑马放牧,女人照顾家庭。即便男人也只是生活在草地上,并非是纯粹的战士。如果首领召集出征,男人们就骑马上阵,进行掠夺或者格杀,战斗完毕后各自归家,仍然是平民。如果敌人来了,所有的男人也都上马保卫家庭,女人和孩子则躲起来,避免被屠戮。如果男人失败,所有的孩子或者女人要么被掳走,要么被杀死,所有牲口都归属战胜者。如果将妇女和孩子留在原地,孩子长大后势必会复仇。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游牧民族

在匈奴攻打汉代边疆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汉文帝时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大批向边关迁徙人民,希望他们在边关生活下来,生产粮食,代替远程的屯戍。这个建议把人民推向了与匈奴交界的前线,立刻在两方的人民之间产生了冲突。随着冲突的激化,匈奴开始了战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将汉人赶离土地,恢复草场。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匈奴攻击长城

文帝时期,匈奴的进攻多以掠夺为主,一直持续到武帝初年。以汉武帝元朔元年的情况为例,那一年,匈奴组织两万骑进入辽西地区,进行掠夺,抓走了边民两千多人,又在雁门郡杀掠千余人。这些死亡和被俘的人中,既有士兵,也有平民。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匈奴

汉军的出击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以元朔二年汉军针对匈奴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捷为例。这次大捷针对的是匈奴的两个部落集团。这两个集团生活在原来秦的疆域之内,却在汉的疆域之外,这片地方在现在的宁夏黄河河套以内。两个部落的名字叫作楼烦和白羊。作为部落的居所,这里必定是牛羊成群,妇女儿童穿梭其间,男人骑马放牧。随后,卫青率军侵入该地,展开屠杀和驱逐。汉军共杀戮了五千余人,剩下的部落民众跟随着首领逃走了,剩下的牛羊有上百万头,都成了汉军的猎获品。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匈奴

如果只是针对军队的厮杀,匈奴绝无可能将上百万牛羊带在行伍之中,所以,汉军攻击的必然是游牧民族的部落,而不仅仅针对军队。如果把男女老少都算上,那么卫青这次的胜利就显得苍白,这意味着,斩首的五千人中,也许真正的战士要少得多。因为这次战役,卫青被封为长平侯,赏赐给他的俸禄达到了三千八百户,即他享受每年三千八百户人家打出的粮食。平均每一个人头,价值将近一户,可谓昂贵的战争。

史上最长的战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杀戮换功名

汉军庆功

总结

汉武帝后来的历次战争大都采取了类似的模式:派出大军在北方茫茫的草原上进行扫荡,看见有游牧民族的部落,就进行屠杀和抢掠。之所以卫青、霍去病的出击屡屡有收获,原因就在于他们适应了这种新式的战法。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在广阔的草原上,总能碰到不少牧羊人。汉代以李广为代表的老将军心中仍然有着正规作战的念头,很少采取针对平民的行动,只和匈奴的军队打仗。只有年轻人在民族偏见的激励下,敢于对一切人动手:当他们遇到了游牧民族的部落,开始对男女老幼和牲畜进行扫荡时,游牧民族的男人们不得不骑马来战,无法逃避追击。按照这种战法,即便不是卫青、霍去病,换成其他人,也可以获得巨大的胜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