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就不行了呢?

棍哥观史


只要明朝正常操作,凭后金的实力是没有办法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的。这可以从皇太极在崇祯初年写的求和信就可以看出来:

“金国汗谨奏大明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怀恨,不得上达,遂致兵戈延于今日。若称兵无已,彼此受祸何益!倘和事一成,彼此蒙福无量,此小国所以愿见太平也。”


虽然说这封信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麻痹崇祯,让明朝产生轻敌的思想,好为他争取修整和生存的空间。但是,他说的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事实,因为如果满篇谎言,一眼就看穿的话,这信也就取不到轻敌的作用了。

后金当时主要地盘就是在现在的东北,那个时候北大荒还没变成粮仓,主要还是以渔猎为主。入关前八旗兵马总共才不到二十万。凭这点兵马要统一中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是当时的皇太极也没有这个底气敢预测他能灭得了明朝。

而当时明朝要对付后金只需要有一个稳定统一的战略,不要反复折腾,自己作死,后金根本没有机会。

后金的兴起,其实比较偶然,因为当时明朝军队在建州有压倒性的优势,努尔哈赤如果不是由于李成梁的扶持,估计早就被灭了。李成梁多少有养寇自重的嫌疑,他作为镇守建州的土皇帝,为了能让明廷不停的给他军饷,或者怕边境太太平,体现不出他在边境的重要性,从而会被朝廷“鸟尽弓藏”给做掉。所以他得让边境保持一种冲突不断但可控的态势。但是后来他明显的玩脱了,因为很多因素是不在他掌控之内的,比如远在北京的党争和努尔哈赤的野心。这应该算明朝的第一作。

后金发展起来后,如果采用孙承宗依托关宁锦防线,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后金很多生活物资得靠中原提供,游牧民族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很弱,为他没有存粮,而且国土的战略纵深也不大,不像明朝如果北方遭灾还可以从南方运粮来接济。只要采取战略守势,不跟他们进行边贸互市,和后金硬耗几年,后金真得不一定能耗得住。但是偏偏明朝由于党争,又有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比如逼孙承宗辞官,杀袁崇焕,而袁崇焕又杀毛文龙。

但就算是这样折腾,如果明朝能摆平李自成的起义军,后金估计也没有机会。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因为崇祯是被李自成逼得上吊的。

而这个时候又一个巨大的馅饼掉在后金面前:吴三桂和李自成闹翻了!

然后就是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关防,引清兵入关。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都已经被农民军给灭亡了,北京城都破了,这算得上是明朝最虚弱的时刻,后金都没办法突破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关防。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后金和明朝的实力其实很悬殊的,后金能够入住中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最大的原因还是明朝自身的原因。

回到问题上来,魏忠贤独揽大权的时候,因为整个官僚集团都得听他的。他主要是打压代表江南大地主大工商业利益的东林党人,向他们征税,所以他能调动得了当时的资源来支撑边防。同时当时的明朝对后金在人力物力上有绝对的优势,只要明廷能正常运作提供补给和兵源,后金就打不进山海关。

而崇祯一上位就把魏忠贤给灭了,这时明朝官场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混乱时期和权力真空期。崇祯并没有把魏忠贤的权利妥妥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大部分被文官集团和东林党人拿走了。缺少了像魏忠贤这样手段狠辣的太监的制约,那些官场老油条面对一个政治新手崇祯,基本上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崇祯就算想励精图治,但是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忙乎,他的文官集团都基本在磨洋工。崇祯想向他们借钱筹辽饷,他们都哭穷说没钱,而后来李自成进京一对他们用刑,他们就能掏出数额巨大的银子。

这样的君臣关系基本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边崇祯不停地杀大臣,大臣怕惹祸上身,更是不敢出头,崇祯就更是无人可用,所以他到死还在说“诸臣误朕”!


闲杂人罗本


从朱棣一朝起,开始重用宦官,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绝不会背叛国家联络外族。二、宦官绝不会篡权当皇帝。

干这两个事,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宦官的最优决策,就是狂热的忠诚于皇帝,让自己和皇帝同气连枝,成为皇帝的代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贤这个人,40多岁时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追杀,实在没办法,拿个小刀把自己阉了,跑进宫里躲债。这个人够狠。

进宫之后,自己多年积累了江湖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通过贿赂、勾结各路太监,和皇帝的奶妈“恋爱”,一路做到秉笔太监,大权在握。这个人不笨。

他在国防管理上,倒是个明白人。他放手让孙承宗修复宁锦防线,重用袁崇焕,吴三桂等人把守边关。并放手让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后方建立根据地,开辟东线战场。因此努尔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关。

崇祯皇帝就倒霉了。上台之后,连续10年遭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其中旱灾是500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旱。直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库亏空严重。

崇祯皇帝个人的问题是疑心病太重,政务上事必躬亲,十几年来更换了50位内阁首辅,直接导致朝廷大臣离心离德。

崇祯皇帝,对军事将领的态度阴晴不定,误杀了袁崇焕、逮捕了孙传庭、逼死了卢象生、吓跑了洪承畴。这几个人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军事能力超群,可谓是“黄金团队”。结果被他一手葬送。

这样的领导,岂能不败。

其实明朝手里并不是一副差到极致的烂牌。

站在对手的角度想想,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忙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踏入山海关半步,最后竟然被一炮干死。

皇太极唯一一次进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绕道科尔沁,翻山越岭,辛辛苦苦越过古北口,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来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焕打残,最后不得不抢点鸡鸭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后,皇太极也未能攻破山海关,是吴三桂打开了城门,他才兴高采烈的进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战略指导下,李自成屡战屡败,打的他怀疑人生,最后仅剩十几个人逃到商洛山捡回一条命。

所以崇祯手里的牌不算太烂,但最后他还是输了。


美之星暖通


魏忠贤把持朝政时,国家税收多,国家财政有钱,用于边防的的投资多。魏忠贤被查抄,明的儒家空谈谈误国的东林党起了决定作用。魏倒台,袁崇焕没了财政支持,东林党人借后金围攻北京(袁拼命解围)在崇祯皇帝面前造谣。袁崇焕被剐了三千多刀,家属被充军为奴,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了。东林党官员们都是地主出身,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皇帝建议减免土地税(明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都变成了东林党官员手里),减免税后,国家财政没钱了。农民失地还上税,农民话不下去,全国各地农民造反,大明王朝内乱,北边满清不断袭扰。大明王朝被反动的儒家东林党官员们害的离亡国不远了。李自成围北京,全国各地的巡抚不发救兵,财政没钱,崇祯让东林大臣捐款救国,无一个反功的儒家东林大臣掏钱。只有皇后捐了自己的嫁妆,并动员娘家捐了钱。北京破城后,东林官员还想在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做官,不但拿出了全部贪污的银子,还贡献了女儿给大顺官兵享受。不但大顺不领情,还杀了他们。儒家学说及孔孟误国害民,除了当官贪污腐化,就是当亡国奴,奴才。孔孟的儒家是误国害良,是最反动的。


万年青74541969万年青


魏忠贤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现在总的形象都是负面的。不过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点能力的,今天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的,而励精图治的崇祯怎么就落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魏忠贤守住国门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后金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这时魏忠贤时年50岁,从掌权之后开始培植自己的阉党,排除异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稳脚跟,专断国政,当时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说魏忠贤已是明朝的实际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说了算。从后金开始进攻明朝至魏忠贤被赐死有9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后金始终未能踏进山海关。

一、守卫权势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个艺术家。他沉迷于木匠活,手艺确实还相当的高超。加上魏忠贤擅长溜须拍马把天启皇帝忽悠的团团转,夸他做的木匠巧夺天工,天启皇帝十分开心,于是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后来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临终前嘱咐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明熹宗对宠爱。魏忠贤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给的,后金打进来,灭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场的,因此不遗余力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后金战争。 也不排除感恩于明熹宗的信任,“恪谨忠贞”的守卫着朱明王朝。

二、保障军需



当时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国库和正常收税是没办法保障战争经费的。对于魏忠贤这个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人来说,只要能捞到钱,管你什么仁义道德了,于是向江南富庶地区的士绅征重税,不给钱就给命,于是他专权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军费。


此外重用名将袁崇焕、吴三桂等。在他的概念里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国门,没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许他也害怕,不过在那个时候顾一头是一头,他们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顶着,皇帝如此宠爱他,结果应该也会比后金进来的要好。后金要是进来了,皇帝尚且自身难保,何况于他。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举全国之力加之名将正确的军事策略抵御一个无论财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后金还是没问题的。

崇祯失败的原因

一、积重难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内地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国家不堪重负,难以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战争。崇祯上位之后除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尽是一些海内士大夫,与魏忠贤的思想就不一样,他们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东林党则将魏忠贤制定的政策全盘推倒,节省军费、不向士绅征重税,后来就导致辽东的军费难以维持了。不过魏忠贤之前已搜刮了那么多年,估计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过重、自毁长城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明史》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实是一个好皇帝。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后又猜忌袁崇焕谋反,将其凌迟处死。可谓是将自己的后方搞的乌烟瘴气,大明朝的最后的屏障也被自己亲手撕毁了,大明焉能不亡。


棍哥观史


关于这个问题,后金表示,你们特么的能不能考虑下我的感受?我就跟傻狍子一样搁那等你打吗?我不要面子的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阵阵“重读历史”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对于深受阶级史观影响的国人而言,客观看待历史确实很有必要,但紧随其后的,却是秦桧、汪精卫等人的洗白,昔日板上钉钉的人物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魏忠贤以比胡汉三还嚣张的气势杀了回来,并一度成为大明王朝的救世主。

某些砖家认为,魏公公是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奇才,身残志坚的他,没有沉迷于温柔乡,而是将大明王朝的社稷放在首位,将异常强悍的后金挡在关外。

而乳臭未干的崇祯,不由分说地干掉了魏公公,直接导致了自毁长城的严重后果,后金也趁机坐大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静夜史认为,能够说出这样无耻之语的,也只有某些不要脸的砖家和叫兽了。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甚至“骂人不骂娘,打人不打脸”的和谐精神,尽量指桑骂槐,借物喻人,达到骂了你还让你笑出声的良好效果。对于魏忠贤而言更是如此,她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攻击励精图治的崇祯,通过无限拔高魏公公的能量,达到贬低和黑化崇祯的目的。

老实说,崇祯虽然年少,但一定比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差吗?静夜史认为不置可否。

因为从魏忠贤到崇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大明在一天天烂下去,后金在一天天好起来。如果单纯从明朝的堕落来评价魏忠贤和崇祯的高低,而忽略了后金在关外的迅猛发展,那就是真正的睁眼说瞎话。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开始,后金就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了起来,并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

而在此期间,清朝先后征服了漠南蒙古,迫使漠北和漠西蒙古臣服,对明朝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又征服了朝鲜,消除了后金的后顾之忧。可以说,这种和明朝背道而驰的发展轨迹,是崇祯年间形势崩坏的最重要原因。

魏忠贤时期的后金还在用弓箭弯刀,崇祯时期的后金就有了鸟枪大炮,而在此期间的明朝始终没有原子弹,因此在代差消失并被后来居上的情况下,崇祯自然是励精图治也不好使。

另外,后人对魏忠贤和崇祯的不同要求,也是导致二人评价迥异的重要原因。

简单说来,魏忠贤作为公公中的翘楚,也就是奴才,后人要求只要挡住后金进不来就行了。而崇祯作为天子,后人要求他不但要挡住后金不放松,更要反杀后金造福后人,所以崇祯的难度指数要远远高于魏忠贤,自然就“不行”了。

而且明朝从朱元璋之后,疆域就处于不断收缩的状态,晚期更是如此,魏忠贤主政时,明朝在辽东尚有一席之地,但到了崇祯继位时,明朝只剩下辽西走廊的部分地区。虽然后金作为渔猎民族对土地的要求不及农耕文明,但随着明朝的大踏步后退,他们的战略回旋空间无疑是成倍增加了,加上对蒙古的征服,后金已经在实际上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和魏忠贤时期的后金初创时期完全不同。

所以,崇祯的“不行”,有着多方面原因,单纯从个人能力上进行比较是非常片面的。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将魏忠贤和崇祯调换位置,情况也许就大不一样。

当然,魏忠贤作为宦官首领,又染指了相权,在号召力上确实比崇祯要高,崇祯虽然贵为天子,但不分青红皂白的肃杀直接让百官没了方寸,只能在无所作为中眼睁睁地看着明朝彻底沉沦。

所以,性格也是两人差距的一方面表现,但不是形势崩坏的最根本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魏忠贤独揽大权的时候后金打不进来,不应该归功于魏忠贤,而应该归功于天启帝。

因为天启帝重用的抗金名将孙承宗袁可立都是天启帝的老师,天启帝重用他们是正常的,而孙承宗袁可立都是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水火不容,把孙承宗袁可立等抗金名将的功劳归功于魏忠贤就太可笑了。

相反魏忠贤阉党对天启时期的抗金不仅没有起到支持作用,反而起到破坏作用,倾向东林党的抗金名将熊廷弼被魏忠贤阉党陷害而被冤杀,而导致明朝丢掉广宁等四十多个城堡的王化贞却是魏忠贤阉党。

是天启帝重用老师孙承宗袁可立才力挽狂澜改变了对后金战争的不利局面,孙承宗推荐了袁崇焕马世龙孙元化祖大寿满桂等名将,与袁可立密切配合,在关宁锦防线与海上防线双管齐下,完全压制了后金。

而魏忠贤阉党再次破坏了压制后金的大好局面,魏忠贤与他的干儿子毛文龙等人排挤走了抗金名将袁可立沈有容等,使海上战线完全压制后金的大好局面前功尽弃。

魏忠贤阉党又把抗金名将孙承宗为首的东林党排挤出朝廷,使关宁锦防线岌岌可危。

是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宁远大战拒绝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逼降,袁崇焕率领一万多明军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七个月以后死去。



宁锦大战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及济尔哈朗德格类阿济格岳托萨哈廉瓦克达等带领的十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与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后金军伤亡惨重,几千后金军被击毙,皇太极被迫撤退。

由于受到魏忠贤阉党的迫害,为宁远大战宁锦大战取得大胜的抗金名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不但没有受到朝廷的奖励,反而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再次断送了抗击后金的大好局面。

至于说魏忠贤阉党向富人征税改善明朝财政也是天方夜谭,魏忠贤阉党大肆挥霍无度贪赃枉法,把明朝国库弄得亏空,明朝财政在崇祯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几乎崩溃,是崇祯帝在铲除魏忠贤阉党以后,启用财政专家毕自严开源节流打击贪污,才改善了明朝财政。

综上所述,那些把天启时期明朝抗金大好局面归功于魏忠贤阉党的势利文人完全是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至于崇祯时期皇太极带领后金军主力绕道蒙古进攻北京,完全是因为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袁崇焕的多次提醒与建议,拒绝袁崇焕的关宁军协防蓟州与改革建议,导致蓟州防线的十万明军投降后金,让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长驱直入。

崇祯帝北京保卫战又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与满桂等人对袁崇焕的诬陷,明明是北京城城墙上的明军炮击误伤了满桂,满桂却诬陷没有获得进北京权利的袁崇焕关宁军打伤了他,结果崇祯帝自毁长城把袁崇焕逮捕下狱,逼满桂与后金军主力决战,满桂也自食其果战死。

在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魏忠贤阉党余党的陷害下,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了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从此以后,明朝将领无人压制皇太极,皇太极的后金暨满清军队可以长驱直入烧杀抢掠。


厚德载物49847


魏公公独揽大权之时,后金对明朝作战的确没吃到什么甜头,但这并不代表者明朝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

魏公公于天启三年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实权的掌握者(天启信任的前提下),于崇祯元年被明思宗朱由校除掉,一共当政四年。四年,相对于崇祯当政的时间十七年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因此,如果直接对比魏公公当政时期和崇祯时期的明金形势,是不客观的。同时,魏忠贤时期和崇祯时期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因此魏忠贤时期的某些政策对于崇祯时期,是有影响的,故而,如果孤立地对比,则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

魏忠贤当政时期,明朝对后金取得了两次巨大的胜利,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这两次大捷,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消极防守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宁远之战之所以胜利,有其偶然因素,那就是袁崇焕,当时没有人能料到,这么一个书生,居然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宁锦大捷,则得益于西洋大炮和孙承宗修筑的关宁锦防线。

当时的努尔哈赤,尚不具备与明朝逐鹿的实力,从本质上讲,努尔哈赤不过是一个势力稍大的割据势力而已,其经济依然以渔猎放牧为主,基础薄弱,对掠夺的依赖性很高;另一方面,其国家机器尚未建立,仍处于奴隶制社会晚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两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努尔哈赤在这个时期,虽然对明朝作战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但其攻克朝鲜,逼迫朝鲜和明朝断绝关系,斩断了明朝的左膀右臂;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征服了漠南蒙古,这为后金入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不经过山海关,直接从长城沿线突破。崇祯年间皇太极得以多次包围北京,就是得益于此。

努尔哈赤于明朝天启六年去世,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位之后,由于内部不太稳定,另一方面其将精力用在改革上,对明朝的作战并不多。

因此,魏忠贤当政时期,后金虽然没有直接从明朝身上占到太大便宜,但后金的种种军事行动,却为其后续进行更为简洁有效的侵略打下基础。再者说,魏忠贤当政时期,抗击后金的功劳,都是袁崇焕的,和魏公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袁崇焕却因为受到排挤而下野。

崇祯时期对后金的屡战屡败,很大程度上是魏公公所种下的恶果。首先,魏公公为了筹集军饷,提前征收民间数年的赋税,导致了生活已然难以为继的平民,更加活不下去,于是其纷纷揭竿而起。因为魏公公当政时间短,恶果并没有立即现象,而到了崇祯年间,这种恶果则完全显现出来。这样一来,崇祯不得不面对内部,外部两方面的威胁,最终导致两线作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另外,魏公公时期开始修筑的关宁锦防线,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使得明朝本身已经捉襟见肘的财力难以为继。关宁锦防线是天启六年开始建立,一年之后魏公公被诛,他“幸运地”逃过了关宁锦防线的“吸血”,而将这个足以榨干大明王朝的防线留给了崇祯。

最后,后金在魏公公当政时期,于其他方向积极开拓,开辟了不少直接攻击明朝的路线。魏公公死后一年,京城便被后金军队包围,袁崇焕也在北京场城下,完成了他的绝唱。可见,但凡魏公公能多撑一年,他便会遭受比崇祯更为严重的恶果——在他的统治之下,袁崇焕已经下野,没有了袁崇焕的帮助,魏公公面对后金的围城,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不能片面地说,魏忠贤时期后金对明朝无可奈何,更不能因此,得出“魏公公是大明朝救星”这一荒唐的结论。


庭州行者


原因:

以魏忠贤为首的内廷系统压制了官僚系统,摆脱了党争;

摆脱党争后魏忠贤重启工商税收,财政收入得到加强;

财政收入加强后部队军费得到有效保障。

天启年间的政治斗争形势

天启年间,党争主要在太监系统和东林党之间,太监是皇帝的附庸,权力依附于皇权之上,对皇帝最为忠诚,执行皇帝的命令最为坚决高效,可以说是皇权的代言人,但因为监督官僚系统,因此被掌握话语权的官僚丑化为所谓的阉党;东林党是江南资本家的利益代言人,对于损害资本家利益的征收工商业税最为反对,甚至不惜煽动工商业主暴力抗税,打死税监。但因为你掌握话语权,就把自己美化为所谓的清流,就是现在的公知。

以魏忠贤为首的内廷系统压制了官僚系统,摆脱了党争;

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然而此时的明帝国军队先被努尔哈赤打得退到了辽河以西;后来又被努尔哈赤打回了山海关。而东林党却只会在高谈阔论、互相推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面对东林党及其背后的官僚资本,天启使用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系统站在台前对东林党进行了坚决打击。肃清东林党之后,朝廷从党争之中摆脱出来,有效提高朝廷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是的朝廷的税收政策、经济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保障了战争经费和朝廷运转。

摆脱党争后魏忠贤重启工商税收,财政收入得到加强;

打仗打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打的是后勤,打的是钱,白花花的银子啊。

从万历开始,传统的农业税收因为土地兼并、地主官僚联合起来偷税避税而越收越少,为了开辟新的税源解决财政紧张问题,万历使用太监对江南资本家征收工商业税、矿税等,使得(皇权)太监系统和东林党矛盾激化。万历死后,东林党迅速废除了工商业税,以保护后头江南资本家利益。天启上台后,任用魏忠贤,重新向江南地区征收工商税,还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让大明朝的国库重新充盈起来,与前期东林党执政后的财政紧张,税收亏空大相径庭——东林党收的税从来就没有收齐过。仅以茶税这一项收入为例,魏忠贤执政时期,浙江一年光茶税就入账20万两白银,大大填补了国家亏空;而东林党执政时期,出现的最夸张的纪录是浙江一年茶税只收到可怜的12两。总之,东林党对北方农民收税时很凶狠,对南方工商阶层收税时则很温柔,而魏忠贤则是反过来的,对南方工商阶层收税极其凶狠,但对北方,至少受灾省份他们不单不收税还进行赈济。

财政收入加强后部队军费得到有效保障。

魏忠贤当政后,依托皇权的支持广辟税源、增加朝廷收入、打击东林党、摆脱党争,有效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防止军队军阀化。军队军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无法保证军队的军饷供给,需要军队自筹,那么军队就会变成将领的私兵,变成只听从将领的号令,不听朝廷的号令。

在财政收入提高的保证军饷情况下,帝国调集部队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如在宁锦之战中,魏忠贤调集15万兵力供袁崇焕指挥,这个已经是当时帝国能够调集的最多力量。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身死,后金忙于内部权力争夺,给明朝一个缓冲的时间整顿军备。收复宁锦,等于明帝国把边防线向前推了400里;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强有力的制约满清战略扩张,满清就无法安心经营辽西了;满清也无法放手征服朝鲜、蒙古、毛文龙了。


而崇祯的路线政策完全相反,一上任就听信东林党忽悠,将魏忠贤忠于皇权的太监系统全面清洗撤换,让东林党重新上台,导致税收减少财政紧张,又导致部队没有军饷失去控制变成军阀,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反应。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崇祯自杀那一年,李自成控制着北方地区;张献忠控制着西南;左良玉控制着长江上游;郑芝龙控制着东南地区;高杰、刘泽清、刘良佐控制着江淮地区;吴三桂控制着关宁地区;他们各拥雄兵占据一方!这些部队,没有一个是崇祯能够指挥的动的,因为他们都已经变成军阀,这些拥兵的实权派,把自己军事集团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忠君爱国,都已成了一块块可有可无的遮羞布。


天启的经济政策还是政治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战争在打转的。无论是恢复工商税还是打压清洗东林党,都和天启集中全力打赢战争的决心有关。而魏忠贤坚决有效执行了皇帝的政策。事实上,后金的战略活动空间也确实在天启朝被压缩,蚕食得越来越小。天启五年东江军即开始小范围收复失土,辽东战局从防守转成反攻之势,如果天启多活几年,说不定就真能消灭后金集团,最起码也能用粮食封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


公子天行健


那我也可以问,为什么十常侍在的时候汉朝没有亡,十常侍死了就不行了?难道十常侍对汉朝起的是正面作用?

麻烦不要用非黑即白的逻辑,因为崇祯错了就认为魏忠贤对了。魏忠贤杀死熊廷弼换成废物干儿子高第,折腾得边军饿毙脱巾,大修生祠耗费民脂民膏,贪孙承宗袁崇焕之功为己有,就算他在的时候没有亡国也不代表没造成这个趋势,只是他死在了把家败干净的路上。


代牧益州阎文平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就不行了呢?

说到明朝的大宦官,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魏忠贤,虽然魏忠贤在历史上做过很多让人生气的事情,但是我们依旧不能磨灭这个人在历史上存留的的理由。那就是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间整个明朝是相当稳定的。但是我们反观他被处死之后,整个明朝却飞速地走向了下坡路,最终明朝也走向灭亡。那么为什么魏忠贤一个小小的宦官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而在历史上获得了很多民心的崇祯皇帝却不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危呢?


魏忠贤之所以能够让国家安定,主要还是因为他有着三点优势。

第一,有权。魏忠贤为了能够让自己成功的上位,期间所做的努力绝不比任何人少。他为了能够让喜欢花草树木、喜欢做木匠活的皇帝对自己有好感,也是成天溜须拍马跟在他身边鞍前马后的付出。皇帝也因此对他有所欣赏,从而愿意将权力移交到他手上。当他努力的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培植出了大批自己的势力,在朝廷当中也就成了真正的掌权者。假如魏忠贤不是一个宦官,那么整个国家被他颠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一个有权之人自然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如果后金打进来,那么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所以他必须要在自己有权的基础之上保证国家的安定。


第二,有钱。人们常说权力伴随而来的就是金钱,而魏忠贤之所以有权,除了他在权力上所带来的便利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国家政策的调整方面有着较为独到的经验。他怂恿皇帝对于沿海地区征收一些较重的赋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扩大自己收敛财富的范围,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对于他所重视的军队开支问题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想要支持自己的人更加的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卖命,给钱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通过让自己有钱的这一个方式,从而让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他能够抵御后金的主要原因。


第三,有人。为什么要说魏忠贤有人呢?主要是因为他在自己抵御后军的过程之中,所使用的人是非常具有军事才干的。他所任用的袁崇焕这个人在打仗方面有着自己非常厉害的方法。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强悍的人在边关努力的守候着国家的安定,所以才能够让后金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攻破明朝,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战略。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当然也离不开魏忠贤对于整个国家运作方面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将合适的人引进合适的岗位,因此整个明朝他带领着走向了一个较为安定和发展的状态,可是反观崇祯呢?


我们并不能说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是一个好皇帝,可在遇到自己的皇位问题时就犯了糊涂。他将魏忠贤处死以后相当于失去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时也让所有的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之心。虽然魏忠贤非常的让人讨厌,但是他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威慑作用。当他被取而代之之后,整个国家就成了另一个党派的天下,而这些文人是缺乏对于国家运作方面的能力的一群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家怎么可能不走向灭亡呢?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党派之争已经让国家受到了重创,同时又加上一定的天灾人祸更是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观看各种各样的历史影片,总能够发现魏忠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很贪的大宦官,大坏人。可是坏人在有些时候也能够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若不是这个大坏人,明朝也许连9年都坚持不下来。而在崇祯接手的短短时间之内,整个国家开始走了巨大的下坡路,崇祯虽然有着想要改变明朝现状的心思,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