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突然驾崩,长子豪格本该成为大清皇帝,为何成了悲剧人物?

new2js


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爱新觉罗·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从皇太极继位后就深得重用,在战场上万人难挡,不可一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但他的政治生涯却输得一塌糊涂,数次被封爵,又数次被贬,最后输在了他一生的对手同时也是出色的政治家多尔衮手中。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大败,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伤害,八月十一日死去,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取得了胜利,被拥立为大汗。皇太极在被拥立时还象征性地表现了一番谦虚:“辞再三,久之乃许”。豪格此时已经18岁(虚岁),完全成年,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他很顺利地走上了政治舞台。皇太极即为后连年征战,逐个打破了明朝、蒙古、朝鲜3方势力的保卫,豪格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断建功立业,使后金势力大增。

豪格在皇太极时期的政治生涯:3次封爵2次遭贬

由于莽古尔泰,莽古济、德格类兄妹三人谋反,而豪格的妻子正是莽古济的女儿,所以豪格为了迎合皇太极,将自己的妻子杀死:

“吾乃皇上所生子,妻之母既欲害吾父,吾岂可与谋害吾父之女同处乎,遂杀其妻”

结案后豪格被赐予八牛录,次年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几个月后因为与岳托(豪格与岳托既是堂兄弟又是连襟)关系过于亲密,又将皇太极警告他的话泄露给了岳托,因此又被贬为贝勒。

崇德四年(1639年)豪格因与多尔衮、阿巴泰出兵明朝,斩获颇丰,被复封和硕肃亲王。

从天聪三年(1629年)到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多次派豪格与多尔衮一同出征,除了考虑到两人在战场上的完美配合外,还暗地里有让豪格监视多尔衮的意思,而豪格不仅没有领会到这层意思,反而与多尔衮在多年的相处中对其产生单方面的深厚感情,并且在1640年公然违反皇太极的旨意,因此豪格又从和硕肃亲王降为郡王,势力也大减。

崇德五年(1640年)松锦之战中,豪格表现勇猛,屡立奇功,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豪格又被恢复和硕肃亲王。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命令豪格、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共议朝政。

豪格参与皇位之争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暴毙,并且未留下任何传位旨意。于是皇室再次出现了一场皇位争夺战

“诸王兄弟,争相为乱,窥视神器”

此刻的大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皇位继承制度,唯一的依据就是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的一条旨意,《清太祖实录》记载到: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按照此规定,符合条件的亲王和郡王总共有7人:

礼亲王代善,61岁,当年曾经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深知争斗中的惨烈,早已对皇位失去信心;

郑亲王济尔哈朗,45岁,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儿,皇太极的堂兄,按照宗派,他几乎没有竞争的可能;

英武郡王阿济格(努尔哈赤十二子)、豫郡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多罗郡王阿达礼(礼亲王代善之孙),三人虽然年龄不大,也有争皇位之心,但势力上很小,没有足够的资本去争。

最符合条件,也最有实力参与争斗的就是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

睿亲王多尔衮(满洲正白旗旗主)的争皇位资本:首先,他骁勇善战,精于谋略,从小便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长大后又受到皇兄皇太极的重用;其次,自己手握正白旗,英武郡王阿济格(正白旗)、豫郡王多铎(镶白旗旗主)与多尔衮是一母同胞,也完全支持他,但八旗势力中,多尔衮只占了两旗。

豪格自然不用多说,皇太极的嫡长子,战功赫赫,年龄34岁,正值大展身手的年纪,也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皇太极死后,他亲手掌管的两黄旗很快就站到了豪格一边,并且礼亲王代善(镶蓝旗)、礼亲王代善为((正红旗、镶红旗)也非常支持豪格,再加上豪格自己掌握的正蓝旗,八旗势力中,豪格占了六旗,实力上完全碾压多尔衮。

根据《清史稿》记载,一开始两黄旗对豪格是绝对的支持,但两白旗强烈反对,两黄旗就退了一步,只要是皇子就行,豪格不一定是唯一人选。而阿济格与多铎坚决要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在犹豫中,多铎说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回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

于是多铎又推举礼亲王代善,代善说“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

代善认为:“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但是豪格此时却表现出了谦虚之意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说完便离开崇政殿。

这时聪明的多尔衮看出了端倪,知道自己的势力远远不及豪格,于是趁着豪格的离开,推举皇太极九子福临继承大统,而后自己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争皇位大战彻底结束。

本来豪格的皇位是十拿九稳,但他的政治敏感度相比多尔衮差的很远,满以为自己得到大部分的支持,在代善推举的时候,贸然学习自己父亲皇太极当年谦让的做法,谁知却被多尔衮抢占了先机。同时也表现出豪格朝政把握能力低、不善权谋的一面。

入关后豪格屡次受到多尔衮打压,直至被幽禁自杀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凭借自己的谋略,将所有大权尽揽,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甚至能指挥济尔哈朗出征宁远一个月。从这以后他便对自己的对手豪格开始下手打压。

  • 首先,对曾经支持豪格的两黄旗进行瓦解: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反叛;图赖、图格尔、遏必隆被废黜,索尼、鳌拜数次遭到打击报复。

  • 其次,在顺治元年(1644年),原支持豪格的何洛会告发豪格,说豪格暗地里图谋不轨,还讥讽多尔衮不是长寿之人。这正好成为多尔衮整治豪格的把柄,除了打击豪格的党羽外,还商议将豪格处死,后来因为福临的哭求、绝食威胁,才没杀豪格,将其贬为庶人。
  • 最后,在豪格出征山东川陕两年后,于顺治五年(1648年)凯旋回京,在迎接宴会上,多尔衮看到很多王公贝勒都与豪格关系好的不得了,所以意识到豪格在朝廷的势力仍然很大,需要继续打压。于是在豪格回京一个月后,先是济尔哈朗、豪格因被以“漠视亲情、皇太极死时私议立君之事”为由,被削爵;后又说豪格隐瞒正蓝旗将领希尔艮冒功、启用罪臣扬善的弟弟吉赛,应当处死,商量之后将豪格幽禁。

多尔衮将豪格幽禁后,夺取了豪格的牛录,强行将豪格的妃子博尔济锦氏纳为自己的妃子,没多久,豪格就在幽禁地自杀,年仅39岁。

豪格从皇位有力争夺者沦落到被幽禁自杀的原因分析

豪格争皇位失败和被杀表面看起来全是被多尔衮算计和打压,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全部是他的性格所导致。

  • 莽古济案中,他杀掉自己的妻子,虽然反映出他毒辣的性格,但其实他是对权利的惧怕、内心的软弱。为了向权利(皇太极)靠拢,不惜杀掉自己的枕边人。多铎曾经对豪格说:“和硕郑亲王初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随寝”。代善极力举荐豪格继位,豪格却在关键时刻谦让,这都是他性格软弱的表现,也是他错失皇位的 主要原因。


  • 豪格几次栽在“密”上,因泄露皇太极的密语被削掉爵位,后又因私下密论多尔衮被贬为庶人,最后一次因为隐瞒希尔艮和吉赛的“秘密”而被幽禁。这是他丢掉性命的主要原因。

总结:生在皇家的豪格的确是一个非常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但作为政治家他却极为不合格,缺乏对政治的正确判断,虽说他对后金建立清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还是逃不过政治的捉弄,完败于多尔衮。



小辫儿说历史


皇太极突然驾崩,关于其死因,史书上语焉不详。野史中有人猜测是被谋害。我觉得以皇太极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谋害是基本不可能的。皇太极是死于急病,比如脑溢血之类 。

皇太极死得突然,未立子嗣。于是,爱新觉罗爷们儿便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

皇太极儿子众多。按说,皇位争夺应该在众皇子中展开。其中,以长子豪格的势力最大,问鼎皇位的可能性最大。

可惜,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杀将出来,以皇弟的身份,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多尔衮参与争夺皇位,有三个原因。

第一,他和多铎兄弟手握两白旗的兵力,实力雄厚。

第二,据传言,努尔哈赤当初曾想传位于多尔衮,被皇太极截胡。而且,皇太极还赐死了多尔衮的生母。

第三,多尔衮的年纪很轻。比侄子豪格还小三岁。年轻气盛,风华正茂,舍我其谁。

多尔衮与豪格暗中较劲后,八旗的各旗势力也选边站队。最终,豪格与多尔衮几乎达到了势力的均衡状态,谁也无法干掉谁。

这时候,为了防止大清的内讧,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郎(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出面,摆平了此事,让皇太极之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由多尔衮摄政。

豪格两手空空。

豪格为何落得如此惨况呢?也与他本人有关。

支持豪格的大臣,都是忠于皇太极的老臣,比如后来的康熙朝重臣索尼、鳌拜,都曾站在豪格一边。他们不允许皇太子儿子之外的人继承皇太极的皇位。而豪格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但是,到了旗主们正式讨论皇位继承人的会议上,豪格却过于谦虚了,声称自己没有能力继承皇位,并且退出叾会议。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豪格也许是学习汉人,假装推脱,然后离开会议,希望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由众人拥立自己。

可惜,他的这句话被多尔衮抓住了。既然豪格不想干,那就换个人吧。于是,他和济尔哈朗一合计,便推出了福临。

反正,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对于皇太极的那些忠臣们来说,这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多尔衮呢,捞了一个摄政王的肥差,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皇帝。

只有豪格这个倒霉蛋,啥都没捞着。


趣谈国史


豪格虽然战功赫赫,又是皇太极长子。但是,他的对手是旗鼓相当的多尔衮。因为皇太极驾崩前没有写下立嗣诏书,所以当时的朝堂分成两股敌对局面。僵持不下之际,6岁的福临临危受命,继承大统。

豪格本是皇太极长子,早年时期他就跟从其父皇太极征讨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等部,被封为贝勒。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豪格被进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兼掌户部的事务。后因流言,降为贝勒。崇德四年(1639年)四月,恢复爵位。第二年因为离开锦州城到远处驻扎,再次被遣回家中,被降为郡王。42年屏战功,恢复官位。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处置多尔衮,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配享太庙。

豪格这一生,是为大清开疆扩土而来。数次升迁也是因为军功赫赫。然后又数次被多尔衮诬陷,导致屡次被贬。并最终因诬陷死在牢狱。


蓝天白云暖风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虽然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在他的权势和地位,却是皇太极所有儿子中最为显赫的。

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生母是皇太极的继福晋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是在皇太极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去世后,成为皇太极的正室福晋,后来的孝端文皇后哲哲,此时还是皇太极的侧福晋。

但是天命八年(1623年),乌拉那拉氏乘坐轿子进入努尔哈赤的王宫之中,在遇见贝勒阿济格的时候,没有下轿行礼,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让努尔哈赤勃然大怒,勒令皇太极与乌拉那拉氏离婚。之后,便没有了对乌拉那拉氏的史料记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哲才被扶正,成为皇太极的正室福晋,在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成为大福晋,以及后来的中宫皇后。

所以,论出身,豪格并不高贵,甚至这也成为了豪格的一大劣势,但是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年龄。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的时候,豪格已经34岁了,当时还在世的皇太极子嗣中,年龄最长的是时年16岁的叶布舒,豪格足足长他18岁,更不用此时只有5岁的福临和2岁的博穆博果尔了。

也正是因为年龄上的优势,让豪格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皇太极登基后,他更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在对蒙古、明朝以及朝鲜的一系列战斗中,屡立战功,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被奉为和硕肃亲王,位列“四大亲王”之一,还主管户部,与自己的叔伯们平起平坐。

与此同时,豪格还是正蓝旗的旗主,手中有着一定数量的兵权,这些都是皇太极的其他子嗣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尽管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皇太极去世时,他的所有子嗣中,出身最高贵的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所生的博穆博果尔,之后是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所生的福临,但是从权势和地位上来说,豪格却是皇太极子嗣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

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豪格的一句“福小德薄”让其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皇太极骤然崩逝,由于此前皇太极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任何安排,因而依照努尔哈赤时期所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由八旗旗主推举产生新任皇帝。

而皇位的竞争也就首先在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之间展开了。

论背后支持的势力,两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豪格除了自己掌管的正蓝旗的支持,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也站在了豪格一遍,并且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两黄旗高级将领更是结成八拜之交,全力拥护豪格继位。

多尔衮这面有着自己的哥哥阿济格以及弟弟多铎的支持,兄弟齐心,并且兄弟手中更是拥有八旗中实力强大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与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与正蓝旗不相上下。

就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时候,手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表示支持豪格,这就使得豪格已经获得了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此时的豪格已经获得了八旗之中六个旗的支持,看似已经是稳操胜券,谦虚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于是豪格说了一句:“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谁知就是这样一句谦让,铸就了豪格一生最大的失误和遗憾。

原本已经逐渐清晰明朗的局势再度出现了波动,阿济格和多铎再度反扑豪格,代善也愤而准备离场。以索尼、鳌拜等为首的两黄旗的将领此时已经包围的宫殿,说出了“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这样的话语,大有破釜沉舟之意,而两白旗的军队也在隐隐在城内外进行部署和调动,一场内部的火并即将发生。

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站了出来,提出了不立豪格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为福临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尔衮的赞同,无奈之下的豪格也只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任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正是由于性格上的软弱与犹豫,并且缺乏当然不让的果敢,最终让豪格痛失皇位。事后,就连多铎都曾“讽刺”豪格说: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痛失皇位后,豪格也就此开始了他悲剧式的结局。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而出卖豪格的人正是一年前坚定支持他角逐皇位的何洛会,豪格也被判处了死刑。正当豪格也准备慷慨赴死的时候,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在这之后,豪格又带兵入川,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更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立下了不世之功。捷报传至京师,顺治皇帝更是亲自下诏嘉奖豪格。

然而,此时已经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怎会放过豪格。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他的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豪格悲剧式的结局,可以说是多方面共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豪格缺乏真正的坚实的支持力量。

不同于多尔衮的兄弟齐心,两白旗鼎力支持,豪格这面除了他掌管的正蓝旗,其他的支持力量可以说都是“别有用心”。

两黄旗支持豪格,为的就是保住他们自己的位置。毕竟,满洲人以黄色位尊,当年皇太极上台后,就将自己统领的两白旗与多尔衮兄弟统领的两黄旗进行了“黄白互换”,如果真的是多尔衮继位,真的有可能再进行一次“黄白互换”,这是两黄旗所不想看到的。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支持豪格,一方面是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尊崇“父死子继”的传统,维系朝堂的稳定。

所以,一旦有其他皇太极的子嗣能够继承皇位,那么豪格被抛弃也就成为了必然,而后何洛会等人的叛变,对豪格倒打一耙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就是豪格个人的能力与计谋相较于多尔衮,可以说是差距明显。

尽管豪格也非常的聪明且富有能力,但是多尔衮能被成为睿亲王,一个“睿”足可见其的智慧。特别是豪格一路走来,有着皇太极的庇护,可以说有了今天的权势地位,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多尔衮面临这是年纪轻轻就父母双亡,除了三兄弟便是无依无靠的局面,如今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拼搏而来,这是豪格远不能比拟的。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豪格在与多尔衮的对抗中,时时处于下风,最终还被多尔衮活活整死。

再次,就是豪格自身的性格问题。

前文中也说到了,豪格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而这也是伴随他一生的性格弱点。而这份性格弱点的养成与他的生母、岳母和结发妻子密切相关。

他原本有着高贵的出身,因为母亲的问题而没有了身份的上的优势;他的岳母、同时也是自己姑母的莽古济因为与皇太极交恶,进而被皇太极凌迟处死;而豪格为了平息皇太极的怒火,不惜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莽古济的女儿。

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使得豪格有着不少的“污点”,这也让豪格在面对多尔衮以及其他满洲贵族时,缺乏自信,而“福小德薄”也成为了他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因为这些内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豪格无法染指大清皇帝的宝座,也造就了他悲剧式的命运。


雍亲王府


我是朱由桓,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643年9月皇太极突然驾崩,由于死的突然,生前并没有立下储君,所以由谁来继承大统成为建立不久的清朝的首要问题。

豪格身为皇太极长子,按“立长”的规矩来说,豪格继承皇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当时的清朝是个刚诞生不久的新政权,尚未接受儒家伦理纲常,并没有“立长”的规矩。

谁有资格继承皇位?

我们先看一段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多铎、代善、阿济格等人讨论帝位继承的记载: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福临)即位。——《清史稿》卷249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有多尔衮、多铎、代善(礼亲王)、豪格(肃亲王)以及皇太极的众多皇子都有资格继承皇位。

而其中最有资格又势力最为强大的当属豪格与多尔衮。

豪格与多尔衮势力对比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满洲八旗各自掌握在谁手中:

皇太极在世时,直接掌控正黄旗与镶黄旗,正蓝旗旗主是豪格,镶蓝旗旗主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正白旗旗主是多尔衮,镶白旗旗主是多铎,两红旗则掌握在代善父子手中。

还是从上面的对话来看,支持豪格继位的有两黄旗、正蓝旗、镶蓝旗与两红旗。

而支持多尔衮继位的就是多尔衮与多铎两兄弟掌握的两白旗。

如果,单单看八旗的支持度,显然豪格要远胜于多尔衮,为何却没能继承皇位呢?

其实,有两个原因。

  • 第一、两白旗的实力十分强大

由于努尔哈赤临终之前将亲筒的两黄旗都给了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皇太极继位后虽然一直在削弱三兄弟的实力,但两白旗的实力仍然十分强大。

皇太极去世时,两黄旗和正蓝旗加起来共117个牛录,而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则有98个牛录,代善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加起来才96个牛录。

所以,虽然支持多尔衮的只有两白旗,但实力不容小觑。

  • 第二、 两黄旗的态度起了决定作用

皇太极在世时一直致力于加强皇权,两黄旗的旗主是皇帝自己,所以两黄旗是最忠于皇帝本身的。

因此,当皇太极去世之后,两黄旗的大臣们包括图尔格、索尼、图赖、鳌拜等人就一起前往豪格府中,表示支持豪格继位。

而豪格在得到两黄旗大臣们的支持之后又去联络了镶黄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亦得到了济尔哈朗的支持。

相比于豪格,多尔衮的动作则慢了些,皇太极驾崩五天之后,才召见了索尼商量继位的事,索尼当场表示“先皇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从多尔衮召见索尼来商量,足见索尼是两黄旗中的关键人物。

从索尼的态度来看,两黄旗的主张是必须立皇子,但这个皇子不一定是豪格。

而为了能使皇子继位,两黄旗的大臣们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在多尔衮等人讨论由谁来继承帝位的时候,先是在崇政殿外盟誓,以展示两黄旗的决心,还调动精锐包围了崇政殿,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们携带武器强行闯入殿内,声称要与反对立皇子者同归于尽,迫使阿济格和多铎不再坚持拥立多尔衮。

  • 第三,豪格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得到两黄旗的全力支持,当初两黄旗表明支持豪格是有条件的,即豪格可以继位,但必须要立福临为太子。

而豪格在去争取济尔哈朗的支持的时候,并没有将两黄旗的要求告知济尔哈朗,所以当两白旗坚决反对豪格继位的时候,两黄旗的大臣们也做了让步,即要求“必立皇子”,于是豪格成了两黄旗与两白旗相互妥协的牺牲品。

以上来看,豪格之所以没能顺利继位,两黄旗的态度起了关键的作用。


朱由桓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知道皇太极时期,和康熙时期,是不一样的。皇太极在位的时候,清军还没入关呢?依然窝在关外盛京,可是在康熙年间,清军入关已经有了几十年了,关于皇位的的继承人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所以之后雍正的即位丝毫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在皇太极时期,身为长子的豪格为何没能在皇太极死后,顺利登基呢?按照长幼有序,豪格是有资格有理由成为大清的皇帝?可是结果呢?却是年龄最小的福临!


其实这里面很复杂,在清朝初期,尤其是后金时期,皇帝,也可以说是大汗,不是像明朝皇帝那样一言九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就定下了一个规矩,什么规矩呢?大汗要同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不光是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兄弟、甚至是侄子都有权利继承汗位,这说明什么?只要是姓爱新觉罗的男人都有资格争一争。

所以在皇太极死后,不少人开始觊觎起这个帝位,包括他的儿子豪格、他的兄弟多尔衮、代善、多铎等,但是真正有实力争这个帝位的只有豪格和多尔衮。其他人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没有这个实力。


从实力上看,豪格和多尔衮是半斤八两。但是从政治谋略上,多尔衮却有很大的优势,多尔衮在清廷内是公认才能最高的人。后来两人相持不下,共同退让一步,让皇太极最小的儿子福临登基。可是呢?在这一方面,多尔衮胜出,因为福临年幼,所以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久而久之,豪格在这场争斗中彻底失败了,尤其是多尔衮率军入关,奠定了清军入主中原的地位,这标志着多尔衮在清朝内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就这样豪格最后被构陷夺爵,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


青史回声



大家知道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清朝的继承制度其实很不完善的,在康熙之前的皇位继承人,并非是依照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不是蒙古幼子守灶制度。

诸如清太宗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都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

所以皇太极长子豪格并非是本该成为大清皇帝的,这个说法有些漏洞。

只能说皇太极时代随着中央集权,清朝从松散的汗国进化成为一个集权帝国以后,汉人那套嫡长子继承制度多少影响了清朝,再加上豪格身为皇太极长子,拥有赫赫战功,所以皇太极猝死以后,因此两黄旗及其诸如代善这种重量级人物都支持豪格为皇位继承人。

但豪格很明显是烂泥扶不上墙,斗不过多尔衮,还想学他父亲皇太极那般以退为进,结果是他和多尔衮都没有当成皇帝,但多尔衮夺了一个先机,拥立皇太极九子福临为新皇帝,算是退了一步,但福临年幼,多尔衮有着拥立之功,因此成为摄政王,也就是清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豪格是一步错,步步错。因为争夺皇位与多尔衮结下梁子,后来入关以后,多尔衮更是直接将其诬陷下狱,顺治五年豪格在狱中死去。更悲惨的是豪格死去以后,他的福晋更是被多尔衮霸占,可谓是凄惨至极。

豪格成为悲剧人物,只能说他军事能力有了,政治上却太幼稚,不足以应对当时的局面,最后只能是悲惨收场了。


宋安之


@晨风晓月趣历史来回答。皇太极时期,大清并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皇太极去世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豪格虽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但并没有确定为大清国的储君,所以也不存在豪格本该成为大清皇帝的说法。但,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子,而且也已经成年,屡立战功,被封为亲王,在朝中有许多大臣拥立,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人选,但最终没有登上皇位,反而被多尔衮陷害,死在监狱中,年仅四十岁,成为悲剧式人物。@晨风晓月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面临实力强劲的政治竞争对手。

皇太极突然去世后,豪格虽然具有最强有力的皇位竞争实力:作为已经成年的皇嫡长子,占有道义和礼制的优势,得到皇太极生前一帮将领的绝对支持;同时拥有和掌控正黄、镶黄和镶蓝、正蓝旗四旗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占绝对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因累积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能力超群,手中拥有两白旗,并且还有多铎、阿济格两个勇猛善战的兄弟绝对支持,也有一帮将领拥护,是豪格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个人实力,多尔衮强于豪格,军事实力上豪格强于多尔衮,但双方都没有把握战胜对方,皇位竞争战陷入僵局。为了阻止大清发生内战,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最终豪格与多尔衮谁都不立,反正选择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也就是顺治帝。

皇位争夺的总体策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豪格的身后缺乏一个有智慧的人物,为他总体谋划,以至于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首先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既定的皇位继承人,轻敌冒进,操之过急,过早地暴露实力,漏出了底牌。当遇到阻力后,又气急败坏,没有应对之策,主动提出,只要不立多尔衮,他也可以退出。这是重大失策,多尔衮是否继承皇位,与他豪格是否继位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将自己皇位继承的主动权,变成了与多尔衮斗争的牺牲品。

没有底线思维和底线策略。

当皇位继承已经不可能的时候,应该退而求其次,务必争取当上辅政大臣,这样至少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即使再退一步,也应该与多尔衮斗争到底,如果自己不能成为辅政大臣,那么多尔衮也一定不可以。与多尔衮已经成为了政治上的死敌了,再不全力相争,让多尔衮成为了辅政大臣,虽没有登上皇位,却掌握了实际权力,等于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敌人,下场就可想而知了。豪格凭借手中的实力,继承皇位没有实现,但当上辅政大臣,或者将多尔衮从辅政大臣的位置上拉下来,两人都不做辅政大臣,这是绝对有把握的,如果能实现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就至少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地位,避免成为悲剧式的人物。


晨风晓月趣历史


这是因为多尔衮从中作梗,豪格的实力不足,所以只能放弃继承帝位的资格,将皇位拱手让与福临。

皇太极驾崩后,他的长子豪格与睿王多尔衮之间就继承权的问题,展开争斗。

豪格的实力不如多尔衮,所以最后主动放弃了帝位。

当时,居住于盛京沈馆的朝鲜官员注意到这个政治变动,详细记录着清朝诸王议定新君的过程。根据《沈馆录》的记载:

  •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固辞而罢去。

这里的虎口是豪格的满文名字hooge所对应的朝鲜语读音。大王指的是礼亲王代善。

由此可见,豪格感觉实在拿不下,所以主动放弃了继承权。

值得意义的是,皇太极身边的大臣并不力主豪格即位,大家普遍的态度是,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不一样要豪格来当皇帝。

据记载:

  •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经过一番讨论,诸王决定立6岁的福临做皇帝,也就是日后的顺治皇帝。

至于豪格算不算悲剧人物,这就见仁见智吧。


HuiNanHistory


1643年10月8日,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在盛京皇宫荣登大典,登基皇位,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作为摄政王辅佐顺治帝治理朝政,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皇帝本应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的,为什么变成了他年仅六岁毫无战功的弟弟呢?这还需要从顺治登基的十七天之前说起。

皇太极暴毙,叔侄相争

^图为影视剧中皇太极

1643年9月21日,正在处理朝政的皇太极突然去世,毫无征兆,这让整个王朝都措手不及,因为当时皇太极刚刚52岁,还没有立下储君,这时候,谁来继承大统,带领满清继续走下去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时中原流传有父亲去世长子优先的习俗,但是满清当时却没有这一说法,所以皇太极去世之后,当时身上有赫赫战功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其中,实力最强并且最受其他人拥戴的分别是皇太极胞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

^图为影视剧中多尔衮

作为睿亲王的多尔衮,自从16岁开始,就追随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战功无数,参战途中,还被赐予了“墨尔根岱青”(最厉害的将军)的称号,在军中的威望一时无两,手中还掌握着正白镶白两大军队。

曾经险些成为皇帝的多尔衮,在面临上天赐予的第二次当皇帝的机会,明显不想放弃,气势雄厚。

^图为影视剧中豪格

而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也是久经沙场,战功显赫,并且原本在皇太极手下的正黄镶黄两旗的旗主也是拥护豪格成为皇上。。同时索尼,鳌拜,图尔格等重臣依次拜访肃亲王王府,表示支持豪格继位。

再加上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倾向于让豪格登基,豪格本身也是正蓝旗的旗主,这样一来满清八旗子弟,豪格手中握有其四,在军事上可以说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局势紧张,开会商讨

^图为沈阳故宫崇政殿

皇太极去世之后,双方在皇位的争夺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甚至还有部分八旗子弟暗中盟誓,势要将豪格推上皇位。

先皇去世七天之后,双方决定在崇政殿(皇太极上朝的地方)开会商讨,选出最终人选,双方剑拔弩张,从大清门到崇政殿的路上,双方士兵尽皆身穿铠甲,手拿兵刃,环绕大清门。

最为皇族中地位最高的额礼亲王代善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者,会议过程中,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言辞激烈表示一定要让多尔衮当皇帝,否则自己也可以当皇帝,总之就是不让豪格继位,而豪格一方也是唇枪舌剑的互不相让,气氛十分凝重。整个皇宫内部的皇亲贵族以及满清重臣都陷入了这场权力风波的暴风阵眼之后,稍不小心就可能两败俱伤。

经过多日的商议,仍然不能确定到底是多尔衮继位还是豪格登基,为了不伤及满清国运,保证朝廷的稳定,其他王爷以及大臣们觉得必须要找出第三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还需要所有人都满意。

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和其他人员,手持重剑表示,一定要立皇太极的孩子为皇帝,因为他们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如果不立皇子,他们就要追随先帝而去。并且他们手持重剑,是随时都有可能动武的。

商议之后,首先否定了多尔衮,因为他是皇弟,并不是皇子,同时也宣布豪格也不是必然的人选,因为皇太极不只有他一个儿子,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建议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然后因为福临的年纪尚小,选出两位王爷作为摄政王进行辅佐。

^图为六岁顺治登基

方案刚提出,之前态度强硬的豪格,突然转变,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的太过急促,把支持他的王爷和臣子们都甩下了他的“车”。他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就离开崇政殿。豪格离开后,多尔衮一方也不好在说什么,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帝,当上了大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作为豪格的原本支持者一方的代表,济尔哈朗成为第一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成为第二摄政王。持续了十七天的皇位之争也就此结束。

皇权之争结束后的数年,多尔衮的弟弟,豫亲王多铎曾经当面和豪格说: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的确实没毛病,就是因为豪格性格比较柔软,临阵退缩,让支持他的人都看不到希望。

悲剧伊始

没有得到皇位的肃亲王豪格,不仅没有继承大统,最终反而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悲剧人物。为什么呢?

关于豪格的结局,也就是怎么死得,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最让人认可的,就是豪格最终死于牢狱之中。在豪格争夺皇位失败之后,曾经支持他的大臣有很多跑到了多尔衮的阵营,其中就有一人名为何洛会,何洛会属于满洲镶白旗。

一天,何洛会向多尔衮汇报说,豪格找了一个汉人给多尔衮相面,那个算命的说多尔衮是短命相(说的倒挺准),想要死得其所寿终正寝的话,就得辞官隐退,不然会死得很快。

多尔衮听后大怒,找来豪格询问,豪格倒是当场回复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多尔衮身边的人都说豪格这是想祸乱八旗,应该就地处死,但是闻讯赶来的小皇帝福临以死相逼,最终就下了豪格。

虽然这次没有成功杀死豪格,但是多尔衮还是想尽办法的想干掉自己的侄子,1648年,多尔衮终于找到一个理由,让豪格入狱,仅仅入狱一个多月的豪格,在狱中去世,死得十分憋屈。

结语

本该成为大清开国皇帝的长子豪格,因为不想让皇室操戈,让自己和父辈辛苦打下的江山丢失,选择退让,但是命中注定不能够善终,被曾经拥护的人背叛,也算是遇人不淑,最终惨死狱中,更是增添了这位肃亲王的悲剧色彩。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