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罕战役谁赢了?双方之间的伤亡有多大?

青铜时代20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评价一场战役的输赢,最重要的是在于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伤亡情况倒是其次的问题。就拿整个苏德战争来说,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损失军队人数就达到了680万人,被俘大约400万余人,而德国方面损失军队380万人,被俘250万人左右,如果只是说伤亡的话,那么自然是苏军大于德军,当时从战略目标来看,最终赢得战争的是苏联,所以战略目标是战争的首要目的,在完成这个目的的前提下才可以尽量减少自身的伤亡。

二战之前苏联的计划

实际上,二战之前苏联的计划是先和德国人瓜分波兰,苏联估计德国会随后进攻英法,因为一旦德国和波兰开战,那么英法由于和波兰是军事同盟,所以他们也会随后对德国开战。到时候的战局就是德国和英法死磕。而苏联也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就是乘着德国死磕英法的时候,等到双方都筋疲力尽了再出兵从东面进攻德国,运气好的话再拿下英法,一统欧洲。

当时苏联最大的敌人是德国,或者是英法,相对于德国或英法来说,日本的战力实在是不值一提,尤其在陆军方面,对苏联的威胁远远达不到德国或者英法的级别。所以对于苏联来说,首先要顾及的是德国以及英法,而不是日本。

为了实施“大雷雨”计划,前提就是不能和日本开战,否则苏联也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所以诺门坎战役,苏联的战略目标就是逼迫日本和他们保持“和平”,但是这种“和平”要是要不到的,必须打的对方跟自己“和平”才是稳妥的。

当然,苏联的“大雷雨”计划并没有实施,谁都没想到法国竟然会在6个星期就被德国打败,而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一直认为德国在没有解决英国的前提下不会进攻苏联,所以就对德国疏于防范。结果德国真的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在1941年进攻了苏联,此时的苏联来说,他们需要全力对付德国,对于德国的盟国日本来说,最好不要和日本开战。从这点上来说,苏联诺门坎战役的战略目标也到达了。

所以诺门坎战役是苏联获胜无疑。

二战时期日本的计划

日本本身陆军和海军不和,这是公认的事实,在日本的战略上,也因为二者的不和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陆军认为要北上进攻苏联,海军认为要南下拿下东南亚,为日本提供充足的战略资源。二者为此大打出手,争论不休。

在日本陆军看来,海军就是一帮败家玩意儿,他们随便一艘战列舰就能养活一个师团;而在海军看来,陆军就是一帮土包子。当然,“土包子”的陆军也不会天天只打嘴皮子,毕竟要“北上”的话还是要有所行动的,于是就有了发生在诺门坎的战役。

战役发生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交界的地方,交战双方是“满洲国”和“蒙古国“,但实际交战的双方是苏联和日本,虽然交战,但是并没有宣战。

战役持续了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多架,死亡6万多人。

战役从1939年5月份开始,一直打到了9月份,一开始只是一次边界的冲突,后来演变到双方逐渐增兵,战争规模越打越大。

战争结果是苏联战死9703人,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伤亡合计25655人;日本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伤亡合计19000多人。

此战的结果导致苏日双方在8月底开始了紧急的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并不想把战争扩大,双方在9月16日停火,并且促成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就日本的计划来说,诺门坎战役日军伤亡比苏军少,但是这一战的结果是促成了日本推行了“南进”的计划,即海军所倡导的。但是南进的结果必然是和美英开战,因为“南进”的目标,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美英的殖民地,要占领这些殖民地,与美英的交战不可避免。

虽然日本后来在珍珠港成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是却召来了美国这个巨无霸参战,在战略上来说,“南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当然,就伤亡来说,日本少于苏联,但是战争的结果,是苏联获胜。


老威观史


在国产战争电影《辽沈战役》中,死守塔山的4纵程子华部发来电报通报伤亡情况,而林彪的回答只有一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不能仅仅凭借伤亡多少来轻易判定一个战役的胜败。同理,战争、战役、战术的胜败,看得是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伤亡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参考数据而已。

先看一个参考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苏军仅阵亡就高达680万人,另有400多万人被俘,而德军与苏军作战死亡380万人,被俘250万人。如果仅仅凭借伤亡比来定胜负的话,德军稳赢。可最终的结局,苏军先败而后胜,从莫斯科城下一口气反推到柏林,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逼得希特勒自杀,纳粹德国不得不放弃抵抗。 到底谁输谁赢,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苏德战争中苏军伤亡远大于德军

回顾诺门罕战役,现在很多文章在不停的争论苏军和日军的真实伤亡情况,再次犯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是双方是否达成个各自的战役目的。而这个故事就要从日军当时的大背景说起。

当年在日本内部在陆军和海军间一直就有“北上”和“南下”之争,北上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和德国两面夹击苏联,使得苏军首尾难顾无法抽调兵力而战败,最终两国瓜分苏联。另一个无法明说的是,日本国内资源匮乏有限,采取“北上”政策后陆军将得到各种资源资金投入的“重点照顾”。而采取“南下”政策,那受益者将是海军,这可是当时日本陆军和海军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日本陆海军的矛盾相当激烈

既然在“北上”和“南下”间选择困难,那么某些“有心人”就利用当时日军“下克上”的传统不断试图挑起边界纷争,一来试探苏军的真正实力,二来为“北上”做好准备。在诺门罕事件前关东军及伪满洲国军队已经与苏蒙军有过数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冲突(例如“张鼓峰”事件),没有受到重大损失,信心大增。再加上日军曾经在日俄战争中击败过俄军,又在1919年出兵西伯利亚,乐观的关东军军部(其实日本陆军也一样)一直没有认真统计过苏军的真正实力,因而未阻止边境冲突的发展,反而坐看规模的不断扩大。

张鼓峰事件相当于诺门罕的预演,但并未受到重视

诺门罕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苏联和日本在诺门罕地区的边境纠纷,结果日本却抑制不住部下的野心,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小规模冲突一直扩大到20余万人参与的战役。在战役初期,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但到了战役后期,随着苏军装甲、火力、兵力的增强,日军很难再顶得住苏军的进攻,虽然日军也调集了号称精锐的关东军部队(参战的23师团为二线部队),以及大量的人员物资参战,但仍挡不住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最终日军第23师团被包围后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还损失了大量的火炮、车辆等对日军看来相当重要的装备。

随着日本驻苏大使向苏联提出诺门坎停战的要求,诺门坎战役才落下帷幕。

诺门罕事件中日军损失了大量装备

在诺门罕事件中,根据一些资料统计,苏军伤亡合计25655人消耗各项物资十余万吨,而日军合计损失19000人,物资消耗不足苏联十分之一,因而很多人据此认为其实是日军获得了胜利。

实际上,在诺门罕事件中,数名联队长战死或自杀,日军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战后日军内部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关东军司令、参谋长被编入预备役,23师团长转入预备役后自杀谢罪。同时日军还成立了“诺门罕事件研究委员会”,研究最后的结果是:

有必要飞跃提升战斗力。

关东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左)<strong><strong>

应该说,诺门罕一役彻底打醒了日本"夹击苏联”的美梦,不管从战术、战役还是战略来说,诺门罕事件给了日本一个重大的教训。这之后,日本重新评估了苏军的真正实力,才发现原来制订的北上计划有多么不靠谱。此后,日军“北上”和“南下”之争才终于有了定论,日本放弃北上计划,将重点全部投入到海军中,这也才有了后来的“偷袭珍珠港”和“攻略东南亚”。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又组织了旨在进攻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可惜苏联一直防着这手,最终不了了之)

多说一句,诺门罕事件中参战的苏军伤亡惨重,那是因为刚刚经历了惨不忍睹的“大清洗”,各级指挥员的下场不是逮捕就是枪决,新上任的指挥官们全都是不知不扣的“菜鸟”,整体战斗力不知要打多少折扣。看看几个月后苏芬战争中苏军拙劣的表现就能知道,在这次诺门罕事件中苏军真正的斤两了。 可就是这种尽量的苏军,也让日本人望而却步。

虽然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苏军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另外,需要反驳的一个奇怪的观点: 苏军人员伤亡大,装备消耗多,所以苏军战斗力实际上不如日军。这些人动不动就强调苏军动用多少弹药,可真正的军事强国哪一个不是火力优先,只有落后的军队才不能充足的弹药消耗。硫磺岛登陆战中,美国的弹药消耗是守岛日军的百倍不止,人员伤亡也大过守军,可最后谁会认为是日军赢得了战役的胜利?一场战役,谁最后能达成战役目的,能够获得战场控制权,获取战役或者战略上主动权,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仅仅比较伤亡数字,那实在太天真了。

硫磺岛登陆中美军的弹药消耗量惊人,仅登陆前几天的准备工作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

忘说了,诺门罕之后两国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达成了其他协议,苏联以手中的中东铁路所有权,并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为代价,来换取日本在二战中对苏联保持的绝对中立态度。 一场战役,最大的输家反而是中国,可笑否?


水井土城


这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关于诺门坎战役(苏联称哈勒欣河战役)双方伤亡的记载。(第二卷第370页)

苏蒙军的伤亡可以参考一下,日军的就算了。死伤俘61000人已经比日军参战的总兵力还要多了。

日军的伤亡可以参考一下《关东军秘史》(242页,楳本舍三著)

还有《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123、124页,林三郎著)


注意,这里不包括伪满军的伤亡。

至于谁胜谁败嘛

这是《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对苏蒙军发起攻势后的战况描述。


这是战后的人事变动。

还可以参考一下诺门坎战后大本营陆军部的命令,“隐忍持重,他日雪耻”,这样的用词应该可以看出大本营陆军部到底认为前线是打了败仗还是胜仗。(《大本营陆军部》493、494页)就连收容阵亡官兵尸体的请求也未得到许可。

至于《关东军秘史》的描述就更不留情了,直接称之为彻底失败。

既然当事方自己都这么说了,那谁胜谁败应该也很清楚了。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拿诺门坎作战的双方双亡,做数据,完全试图给诺门坎战役翻案,证明日军取得了胜利,苏军取得了战败,为此拿着的是各种的统计数据,这种行为很可笑。

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在诺贝尔作战当中取得了什么胜利,日本对此战进行检讨,而不是庆祝,连日本人都不敢说的话,为什么有人非要说日本胜了?

如果有关的说法真的是成立的话,那么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如果按某些人的法,日军仅仅死了8000,伤8000,总损失只有17,000的话,那么这个损失率才多少?好象只有二成多,反而证明日军的作战能力太弱了,堪称:贪生怕死,伤亡才达到两成就已经支撑不住,让战役失败,无力再战了。

苏军按某些人的说法,苏军伤亡了25,000人,这意味着苏军伤亡了4成多,这样还能够继续作战,这说明苏军战斗力有多强啊,在承受伤亡的能力上,远超于日军。

这样二者之间的战斗力差距有多大,这仅仅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下数据,就可能性得出一个日军战斗力不足的结果。

如果再分析一下数据,在历次战争中,阵亡与受伤的比例1:3~1:5之间,可是日军可达到1:1,这是在说笑什么呢?日军到底隐瞒了多少的伤亡呢?还有当时的伪满伪蒙都出兵参战,结果他们的都不算人没有损失了,这真是一种胡搅蛮缠的说法。

这种反复的拿数据做对比,试图论证日本取胜的心态到底源于何处?


麦田军事观察


一场战争,一次战役,一次战斗,胜负不是比较伤亡数字和战斗损失这么简单,核心是“战斗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目标,战斗胜利,战役胜利,战争胜利;没有达成目标,再大的战果也没有意义,就如同“下象棋”,胜负取决于“将军”的一方。举例说明:1、一战日德兰海战。英海军主要目标是“歼灭德海军,以阻止德海军进入大西洋、阻断英国海上交通线”;德海军主要目标是“削弱英海军实力,为德海军彻底击败英海军创造条件,最终切断英国海上交通线”。战役结果,虽然英海军损失大于德海军,但没有改变英海军数量优势,德海军进入大西洋之路依然“被阻断”。各位认为谁赢了这场战役?

2、中国抗日战争打了14年。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完成从岛屿立国到大陆立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谋求全球利息”;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摆脱日本的殖民侵略,谋求独立与统一(这个统一甚至在最初还没有包括东北和台湾)”。中国军队和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远远超过日本。但最终投降的是日本。战争结束,中国摆脱日本殖民趋势、走向独立,日本退回岛国。这场战争,谁赢了?谁输了?

活下来的那个,一定是胜利者!


AnthonioCY001


诺门罕战役是一场被网友和一部分学者严重高估的战役。许多人认为诺门罕战役中,苏联打得日本满地找牙,苏联让日本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机械化战争,一战打得日本不敢再北进苏联。其实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日本放弃北进的原因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来一起看看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最初的纠纷的双方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和苏联支持的外蒙古政权。后来逐渐演变为苏联和日本两国之间的战争。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和苏联的矛盾逐渐增加,以至于双方最终兵戎相见。1939年5月11日,苏联和日本在诺门罕地区发生了战争,称之为诺门罕战役或者诺门罕事件。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先后投入参战军队为23师团的步兵64联队、步兵71联队、步兵72联队、野炮兵13联队第1、第2大队的2个中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工兵23联队,以及第7师团的步兵26联队的4个中队和步兵28联队的1个大队。此外还有关东军第1战车团、旅顺重炮兵联队的4个小队、工兵24联队的2个中队等参战部队。日军总人数大约为25000人,还有一定数量的伪军。苏军先后投入参战军队主要有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摩托化第36师,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苏军总兵超过10万,而且基本上都是机械化部队,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蒙古军队。苏联还配备了1.8万吨炮弹、6500吨炸弹、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苏军在作战人员、武器装备、后勤保证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日军。苏军和日军坦克装甲车的比例为7:1,火炮比例为6:1。苏军的总指挥是朱可夫,二战时期的名帅。按道理说,这样的战争应该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才对。

战争开始之后,苏军让日本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机械化战争。苏军的重型火炮、装甲车、坦克、飞机轮番上阵。苏军为日军准备了一锅钢铁的盛宴,日本一时间还真不适应苏军的机械化战争。但是战争的局面却没有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苏军和日军陷入了苦战。占据绝对优势的苏军并没有快速战胜日本。苏军为了打赢日军不得不一再增兵。苏军经过艰苦地战斗,逐渐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但是苏军并没有完全战胜日本。

诺门罕战役期间,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都避免了两线作战。此时苏军也在战场逐渐占据了优势,日军开始逐渐败下阵来。就在日本和苏联打得不亦乐的时候,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爆发之后,日本认为德国近期已经不可能进攻苏联,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短时间打败苏联,日本逐渐有了求和的想法。9月3日,日本大本营拒绝继续增兵。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提出停战请求。9月16日,双方基本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诺门罕战役正式结束。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苏联确实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是苏联的胜利却是惨胜。

整个诺门罕战役,苏军阵亡人数为9703人,受伤15251人,伤亡人数为24954人。苏联损失坦克280多辆,装甲车90辆,苏军损耗作战物资8万吨,炮弹消耗3.1万吨,207架飞机。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消耗的弹药量相当于中国八年全面抗战的总消耗量。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受伤8674人,一共损失兵力17391人。此外,日军还损失了30辆装甲车,各种战略物资2000吨。从战争的损失来看,苏联无疑是一场惨胜。在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一场丑陋的胜利。

虽然苏联的胜利可以用丑陋来形容,但是苏联却挫败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日本虽然在战争的损失大大少于苏联,但是日本也看到了机械化战争的威力,也见识到了苏联的钢铁洪流。日本大本营内部逐渐放弃了北进计划,转而支持南下战略。由于日军战争策略的调整,苏联在最危急的时候把大量精锐部队,从远东调往苏德前线,最终打赢了苏德战争。日本大本营里的南下派占据优势以后,制定了完整的南下方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成功地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


依稀说史


诺门罕战役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苏联和日本边界冲突的最终役。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军在满洲西北部和蒙古国交界处挑起诺门罕事件,最终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直至苏联在二战后期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前,双方均保持和平态势。根据解密档案显示,苏联有9703人阵亡、1.5万人受伤。而日军则有844人阵亡,8766人受伤。

图、诺门罕事件中的苏联坦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满洲事变,并对满洲进行全面占领。在签署《日满议定书》后,日本开始对满洲增兵,并对加强了战备建设。苏联一看势头不对,在1933年也在边境大兴土木,并大举增兵,防的就是日本的突袭。在实际的驻扎上,苏联驻兵约23万人,而日本也陆续进驻约5万人。而日本这对苏联兵力有严重误判,他们认为自己有苏联的八成兵力,其实只有三成左右。

野心膨胀的日军在1939年3月13日挑起了第一次诺门罕事件,关东军小松原师团率先发起进攻。苏联方面根据《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开始介入展示,日军空军经过2天激战便夺取了制空权,初尝甜头的日军决定扩大战事,并在第一次诺门罕占得先机。失败的苏军并不肯善罢甘休,休整半年后开始向诺门罕附近增兵。斯大林下令执行反攻计划,并决定朱可夫担纲总指挥。回过劲的苏联很快亮起北极熊的獠牙,朱可夫还调动了2600辆客货车来做后勤保障。

进入8月份朱可夫指挥苏军展开30公里的战线,配合空军和炮兵向日军发动全面攻击。而731部队甚至还发动了一次细菌战,然而这并未对苏军造成伤害,反而导致一名日军感染死亡。日军战役失败后,导致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这也从断了日军攻击苏联的幻想,保障了苏联东部的安全。


航空之家


就是苏联赢了,这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我们先看,战争胜负的标准是什么。战争胜负的标准其实就是战略目的有没有达到,伤亡人数,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打仗胜负的标准就是双方死伤人数对比,那不是战争,是野兽群殴。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苏军阵亡9700人,受伤15000人,日军阵亡8400人,受伤8700人。以这样一个伤亡比结束战斗,事实上,苏军伤亡比这个数字还要大。但是,这场战争,就是苏联赢了,这点毫无悬念。

苏联的伤亡主要还是在初期,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苏军伤亡惨重,再者就是短兵相接的情况下,苏军的战斗力远不如日军。曾经诺门罕战役上就有一个日本兵,接连用刺刀刺倒了十几名苏军。真正苏军优势的是他们的装甲部队、空中打击、火炮等,这些是真正把日军送上绝路的部队。日本的一个战车师团,就此陨落在了诺门罕。

停火的时候,损失相对较大的还是日军。日军的一个战车师团基本上是国宝级的,结果,没了。而苏联呢,没了几辆坦克,不痛不痒,你打,我随你打,打没了,我还有,不服,你再来,我看你拿啥再来打。

诺门罕战役,彻底把日本北上的想法给堵死了,此次作战,日本的目的没能得逞,而苏联,达成了目的,还把日本好好的恐吓了一顿。从这点来看,苏联就是赢了。


军武文斋


无论从战略上面讲,还是从战术方面讲,1939年5月-9月,发生在现在中国内蒙与外蒙交界地区的诺门坎战役,都是苏联大胜,日本惨败。整个战役期间,苏联方面军队伤亡约1.9万人,日本方面伤亡将近5万人。

日本方面

1 战略层面

在1939年诺门坎战争爆发前,日本国内有两种战略倾向:一种是“北上战略”,即与友邦德国一起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苏联的战略;另外一种是“南下战略”,即南下太平洋挑战英美,获取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战略,这两种战略倾向在日本国内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状态。

2 战争目的

苏联刚刚经过政治清洗,军队战斗力大幅降低。日本发动诺门坎战争的目的,有战略试探的意味。如果苏联战败,日本就会实行“北上战略”,反之,实行“南下战略”。

3 战术层面

日本军队与苏联军队差距巨大,被苏联压着打,人员和装备损失极其惨重,唯一的坦克师也被苏联军队全歼。

下图 苏联缴获的日本战利品

苏联方面

1 战略层面

苏联无论如何都要赢得战争胜利,因为只要打疼日本,日本就极可能不敢再进攻苏联,可以使得苏联将来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苏联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欧洲的德国。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苏联卫国战争最关键的时刻,斯大林能够从远东调兵支援莫斯科,此战功劳至伟。

2 战术层面

苏联赢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同时也验证了大集团坦克作战、电子战和心理战等新的战术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

下图 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元帅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苏联大胜,日本惨败。


宝剑锋


要搞清楚一点的是,战役开始前期,苏军损失惨重,所以才换帅,换成朱可夫之后的战役,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再者说,小日本的话什么时候准过,就诺门坎一战,六万多人,才损失了一万人就认输了?淞沪会战,引用的日本记录,一个联队经过几天的惨烈战斗,损失惨重,需要增援部队,但统计的结果却是才死了一百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