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天津八大家的形成,与明末清初天津的海运、粮业、盐务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早在元、明两代,天津就成为漕粮北运的枢纽,并由此形成为华北、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到了清代,海运和粮食贩运业都有所发展,天津的经济地位也日显重要。明万历年间,在盐务上实行“纲法”,将宋代以来的商人凭盐引销盐的制度,改为盐商垄断的引岸专卖制度,并准许世袭经营。清初,又将长芦盐运使署从沧州移来天津,从而天津又成为长芦盐纲(芦纲公所)的基地。因此,在天津,海运、粮食及盐务,就成为富商巨贾聚敛财富的主要手段。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在天津承办盐务的大家族有“东门里权家”“南斜街高家”“只家胡同董家”,从事海运业的“海下高家”“东门外韩家”杨柳青镇石家”等等。富户豪门在社会上竭力扩大自己的影响,于是便逐渐形成“十大家”、“八大家”的说法,并在群众中传播开来。如从咸丰初年(1851年以后)流传着一个有关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分别是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正兴德穆家、振德黄家、长源杨家、益照临张家。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今天我们说说土城刘家。土城在天津市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其大致范围东起棉纺四厂,西至解放南路,北倚老海河,南至解放南路。土城原名“土城村”。明天启年间的《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中有土城村,说明此时土城已成村落,相传,原先在这里有一座土垒田塍围村,后来定居的人叫这个地方为“土城”。清光绪《津门杂记》谓土城为“土塍(chéng​)”,“塍”与“城”同音,是指田间的土埂或界路,与传说相吻合。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土城村倚河(海河)面道(海大道,今大沽南路),民居颇夥,村外有小道,南界后尖山庄。”北界连贺家口,西界通尖山庄,东界连宣家楼(当地传说“先有宣家楼,后有土城村”;“土城没有城,宣家楼没有楼”),村内有药王庙,村西北有砖瓦窑。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现土城小学址原为道观“金仙观”,供奉药王,也称药王庙,明“天启四年(1624)重建”(解放后修缮此庙,发现在正殿脊檩的千秋带上有相关记载)。该庙在历史上香火兴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诞辰)为庙期,届时烧香拜佛顶礼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卖玩具、卖吃食、农具等的摊贩比比皆是;高跷会、法鼓会、跑旱船等民间花会蜂拥而至,热闹非凡。加之土城村傍海大道,是天津城区通往大沽海口和南乡一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土城庙会名著津沽,一直延续到解放初。“金仙观”内设有广济水会,备有双缸压水机一架,水桶数十副,是防火利民的公益性组织。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海河裁弯取直之前,从海河故道在挂甲寺西测折转,向南兜了一个湾又东折,紧挨着土城村北流过。“湾”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故土城村西偏北处,名为“湾兜子”。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为了袭击南乡一带的义和团,将湾兜子作为一个重要的登陆点,在此曾与义和团交战。当时土城人民参加义和团,在“金仙观”内设坛,焚香练拳,曾配合聂士成清军在纪庄子同入侵者激战,有十数名村民阵亡。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在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运动中,在药王庙建了一所学校,名为天津民立第三十九初等小学堂,但那时药王庙的香火仍旧十分旺盛。药王庙前还有一块空地,空地旁有个大水坑。1952年,药王爷的神像被扔进了大坑里,大殿也改成土城小学的大教室。1976年地震,大殿后墙倒塌,于是在1978年拆除了大殿。1989年,盖起了一座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的土城小学4层教学楼,金仙观痕迹无存。

明代初年,安徽庐州府庐江县一户姓刘的人家,随燕王朱棣北上,来到了河间府静海县落户。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刘姓全家又移居到了天津县南乡的土城村。最初,这家刘姓在土城以贩卖磨香油剩下的“麻渣(芝麻渣子)”为业,生意甚是兴旺。刘家手里有了积累,干脆自己开起了油坊。除了生产食用油外,剩下的芝麻渣子、花生米渣子、棉籽渣子等等竟远销到山东一带。于是又在山东的德州开设了油坊的支店。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由于买卖越做越大,刘家利用自家靠近海河的优越位置,开始养起了海船,除了经营关内外的粮食、豆类以外,兼营生熟铁的往来贩卖。后来,又在左近开起了钱庄、当铺以及其他的商号。由于京津一带是个缺粮地区,当时海禁刚刚解除,用海船贩运粮食,是个赚钱的行业,刘家做粮食买卖,赚钱顺手是很自然的事。那时候,一般人的观念是,有了钱便投资土地,认为这是最牢靠的基业。刘家也不例外,先后在天津县的南乡购置了58顷土地。因为买卖太忙,另雇用了庄头,代为收租管理。这样的大户,在当时的天津四乡是非常少有的,“土城刘家”名噪一时,因而跨入了天津地方富豪"八大家"的行列。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当年,刘家迁居土城的始祖--第一代为兄弟五人,后来就分为五大支,其中以刘家第二支财富最为殷实,仅在土城的住房就有大小院落十四个,而且都是角门相通。到了第六代有兄弟四人,包括大排行四爷刘恩鸿、五爷刘恩林,以及九爷和十一爷。五爷刘恩林热心地方公益,是当地的士绅领袖,很受地方群众的拥戴。清末废庙兴学,由他出头将土城的药王庙改为小学,也就是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土城小学。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说说天津卫——天津八大家的土城刘家


第七代刘奎龄先生酷爱绘画,工笔画风格自成一派,成为当时名震一时的绘画大家。1953年,天津文史馆成立,刘奎龄被聘为首批馆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会委员,1956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成为了刘氏家族的骄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