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图:网络

大话三国

说历史,一般免不了讲三国,因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不仅在我国传播,也让日本、韩国人对三国故事略知一二。可见,三国已经不是简单的一段历史,而是一种文化,讲三国故事,是很难抛开演义说历史,因为受众不愿意。由于《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基调,使得很多人都痛恨奸相曹操,同情刘备和诸葛亮,希望汉室能光复。

蜀汉真的能统一三国吗?这件事情并未发生,历史不能假设。不过,历史总是不断重演,我们通过不断重新演绎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蜀汉是可能统一三国的。前几年,网络上流传《从地缘看中国》的文章,让我们得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时间,阐述了历史发展的一些可能性,比较新颖。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蜀汉军事政治集团,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期是刘备时代(207-223),中期是诸葛亮时代(223-234),后期是刘禅时代(234-263)。在前期,统一天下的战略基本是按照《隆中对》进行的,借荆州、取益州,然后派两支部队像钳子一样夹击曹魏集团,分别夺取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只是这个战略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无法执行。刘备自己也在夷陵战败后羞愤而死,蜀汉集团也由此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中期的蜀汉尽管只有益州一地,而益州虽然疲敝,但实在是地大物博,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陕西的南部、甘肃的南部、四川的东部和中部、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所以在当时就被细分为汉中、巴、蜀、南中等地区,到了唐代蜀地又分出了东川、西川的概念,分别是秦汉时的巴郡、蜀郡的重演,或重新定义。出现于宋元之时的《三国志平话》开始将汉中称为东川,将巴蜀称为西川,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则继承了《三国志平话》的东川、西川的地理概念,“东川、西川”就这样穿越到了“三国文化”中。

三国之中,曹魏无需多言,综合实力绝对第一。孙吴占有扬、荆、交州之地,实力介于魏蜀之间。蜀汉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是最弱的,也是三国中最早被灭的一股势力,蜀汉似乎是完全丧失了与曹魏并争天下的机会。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效仿成功的先行者

诸葛亮经营蜀汉时,还有另一个战略方案,就是效法刘邦故事,先取关中,还于旧都长安,然后再出崤山、函谷关东征。其实在公元219年刘备刚刚攻下汉中之后,就进位为汉中王,以仿效汉王刘邦得封汉地。后来,诸葛亮不断地六出祁山,就是在执行这一战略,只是刘邦成功,而诸葛出师未捷。

为什么会这样?

先说刘邦。首先是人力资源,刘邦当时有萧何、张良、韩信,而他的对手项羽则逼走了亚父范增,HR方面项羽不如刘邦。其次是地理因素,刘邦定都汉中,火烧栈道,项羽不能轻易攻击他,而西楚都城位于彭城——徐州,此乃四战之地,楚汉争霸时刘邦也能趁机攻克徐州,地利方面项羽也不如刘邦。最后是天时,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是其事业的巅峰,之后分封诸侯,一碗水没端平,反对派此起彼伏,而刘邦趁机崛起,攻取关中,项羽已是时不利兮,刘邦又胜项羽一筹。

再说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最想统一天下的刘备已经死了,徐庶早已进了曹营、一言不发,卧龙凤雏也只剩卧龙一人,五虎上将只有老将赵云(?-229)还健在。曹魏那边是高手如云、人才济济,人力方面,曹魏胜蜀汉。地理因素,蜀汉只有益州一处,曹魏囊括天下三分之二,曹魏又胜蜀汉。至于天时,曹魏政权一直有高句丽、辽东公孙氏、淮南等地的叛乱,都很快平定;蜀汉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内部长期稳定,双方都没有太长时间的破绽留给敌方钻空子,战略机遇期方面,双方基本是平手。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将刘邦、项羽、曹魏、蜀汉4个集团进行内在的综合实力对比,应该是这样:曹魏>项羽>刘邦>蜀汉。然而历史显示刘邦反而速胜项羽,而曹魏需要持久对抗才能灭蜀汉,则主要是外因不同。刘邦面对的项羽是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面对的曹魏是进入咸阳时、还没有分封诸侯的项羽。换句话说,如果官渡之战时,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不偏安,特别是刘表能听刘备的劝告而攻打曹操,那么曹操很可能就是第二个项羽了。

(上图摘自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地图)

诸葛亮清楚蜀汉是不可能像刘邦那样在几年之内取得天下,但是如果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光复汉室?估计诸葛亮这样扪心自问过很多次。

历史没有给蜀汉光复的机会,但是历史给了蜀汉级政权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最后也的确成功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成功的后来者

历史不断重演。

我国的历史在又一个时间段再次迎来了三足鼎立的地缘政治局面。

南北朝到了后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他们与南梁又成三分天下的态势。此时的三国之中,南梁实力最强,可比曹魏;东魏占据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一带,屈居第二,可比孙吴;西魏仅有关中和河西,位居第三,可比蜀汉。

不过这时他们之间的外部联系并不是二弱联合对抗一强,而是东魏对抗西魏,同时又与南梁不和。按照一般逻辑来看,应该是南梁联合西魏灭掉东魏,然后两国再一决雌雄。

可是南梁不幸发生了侯景之乱,叛乱从548年8月持续到552年4月,长达4年左右,这不仅削弱南梁自身的实力,也给了北方敌对二国一次扩张势力的好机会。北齐也就是之前的东魏,趁机蚕食了南梁的淮南地区,实力继续排名第二。北周则鲸吞了南梁的汉中、巴、蜀、南中之地,综合国力从第三一跃成为第一,倒过来迫使北齐每年冬季凿冰黄河,防止北周的大军踏冰过河袭击。内乱后的南梁逐渐被南陈取代,国力沦为第三。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北周在577年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到了581年由隋朝取代,南陈最终在589年被隋灭掉,天下一统。从535年西魏建立到589年三分归一,这54年间,一个蜀汉级政权经历了由西魏到北周、由北周到隋的两次蜕变,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最终统一中国。

为何势力第二的东魏、北齐只能蚕食淮南,而势力最弱的西魏却可以气吞万里如虎?从地缘来分析,北齐应是遇到了长江天险,不习水性的北方人止步于中下游的江水北岸。而西魏在攻打梁、益州、江汉时却没有遇到这个自然障碍。

宇文泰夺取的南梁土地正是蜀汉政权的辖区,而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心里盘算着夺取的关陇地区也正是宇文泰治下的西魏,可是诸葛北伐六次都没有实现,而宇文在侯景之乱时一劳永逸地完成了诸葛丞相未竟的事业。

还是从地缘来分析,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定都在成都,而宇文泰的西魏定都在长安。长安临近汉中,而汉中是巴蜀的门户,从长安出兵很快就能包围汉中,之后南下巴蜀。而从成都北伐关中,则先要长途行军到汉中,然后才能进入关中,攻打长安,可谓劳师远征,兵家大忌,因为兵贵神速,所以六出祁山,最终是事倍而功半。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谭其骧老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谭其骧老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蜀汉将军事、政治中心设在汉中,才是最正确的效法刘邦故事的打开方式。此时攻取关陇地区,即使一次不成,出兵六次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再加上地理空间上更近了,出兵八、九次也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诸葛亮也确实将自己的一个丞相府设在汉中了,只是想偏安的刘禅并不想迁都汉中,时常掣肘诸葛丞相。刘备对诸葛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丞相不想逼迫刘禅就范,或者完全架空他,取而代之。诸葛亮毕竟不是宇文泰,不愿效法周公,他更不想与汉贼曹操、曹丕为五。

当然,迁都汉中,虽然有利于己方出征,但也有利于敌方偷袭。不过,这用不着太担心。首先,曹魏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在洛阳,它距离长安,犹如成都距离汉中,一样是劳师远征、疲于奔命。其次,如果曹魏将兵力部署在集中在关中,则会导致外实内虚,洛阳空虚就容易让孙吴趁机攻占淮南、淮北。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还有一点,历史上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中老年时出行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丞相处理政务事必躬亲,精力和体力消耗过大,所以出行以轮椅代步,看来他真是操劳过度,54岁就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丞相长年奔波于汉中与成都之间,又多次带兵出征,车马劳顿,如果定都汉中,则免于行程颠簸、劳形伤神,从而延年益寿。古代没有飞机、高铁等现代交通工具,大军长途跋涉,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劳民伤财,再加上蜀道本身就难走,因此每出一次祁山,蜀汉的人力和物资消耗都很大,既有损于国力,也让丞相自身为此折寿。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丞相点北斗七星续命灯,以求增寿一纪的情节,这一纪是12年,倘若定都汉中,真能让两朝开济的老臣增寿,再加上地缘优势……还于旧都,那历史或许真的得改写了。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后汉三国时期的都城和军事、政治中心(原地图来自郭沫若老师主编的史稿地图集,图上的附加信息是由笔者添加的)

从地缘文化来看,三国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竟然是蜀汉

即使蜀汉定都汉中,在诸葛亮时代最多也只能达到北周(蜀汉)、北齐(曹魏)、南陈(孙吴)这样的“三国”(原地图来自郭沫若老师主编的史稿地图集,图上的附加信息是由HK君添加的)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转发,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微信公众号「HK君」,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也欢迎向我投稿,谢谢

谢谢你的支持!你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