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一、張姓姓氏源流


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得姓始祖:張揮

得姓始祖: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張揮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與顓頊同為黃帝之嫡孫,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當時社會貢獻很大,所以帝顓頊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也稱弓長(掌管弓箭的官職)。後又取弓長之意,賜揮姓張。張揮公仙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因此說中華張姓始祖為揮公,張姓祖根在濮陽。

揮公一生輔佐顓頊。帝丘是揮公的生長地、受封地、得姓地。

張揮陵園坐落於濮陽縣城東關,金堤以北、揮公大道以南,佔地1448畝。建有揮公墓、揮公碑、揮公像、揮公大殿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廣場、世界張氏大宗祠、張姓文化館、弓箭文化展覽館等設施。

揮公墓為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高5米,墓基採用料石砌築。

揮公碑在揮公墓地南20米處,碑身高3米,寬0.76米,厚0.5米,碑陽刻“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碑陰刻揮公的生平與功德。

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揮公墓碑


揮公碑南是揮公陵園內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雄偉的建築——揮公大殿,又稱弓殿。據說,該殿的造型源於一個故事:據記載,揮公當年由觀察弧星的形狀及其對天狼星的制約現象中受到啟發而製作弓箭。他發現,在西北方向有一顆大星,它的變化總是和兵災聯在一起,它平時黃白而明,可顏色一變成紅色,或星體產生稜角,或移動位置,人間就要發生流血的戰事,就會發生大災。因該星大而亮,又如此兇惡,揮就稱它為狼星,又叫天狼星。在天狼星的東南,又有九星排成的一個星座,八顆星排成一個弧型,弧背指向天狼星,弧背前方有一星,如同一個弓矢,稱矢星。當矢星指向天狼星時,天狼星就恢復如常,天下就太平;當矢星偏離天狼星時,天狼星就變色,天下就兵連禍結。因天狼星被認為是主侵略之星,共工部在西北部,就被喻為天狼。蘇東坡有一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西北望,射天狼”,弓射天狼就是抵禦侵略,平定亂臣賊子之意。

弓殿設計

就是由揮公當年的這段故事而來,是由濮陽張姓研究會原會長張廣恩和顧問張滿飈兩位先生創意而成的。弓殿的設計在國內建築界堪稱一最、獨一無二,因為無論從正面看還是從空中看都成弓形,弓背向西北方向傾斜。弓殿造型象徵揮公當年製造的大弓,也象徵天上的弧星;弓背中心向西北方向傾斜象徵著弓射天狼;揮公大殿大殿建築面積2005平方米,主體建築高20.05米,象徵著2005年建成,也象徵著2005年在這裡舉行的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理事會和懇親大會,大殿的平面或主體均為弓形,且向西北傾斜,意在紀念揮公首創弓矢,除惡佑民。殿內的96根柱子象徵著張姓的眾多後裔分支,有眾多支脈。

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揮公大殿的正殿為“祭祀殿”。正殿上方“揮公大殿”四個金色大字和大殿楹聯,是世界張氏總會創會會長、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書寫。

正殿楹聯

上聯是:始制弓矢功勳卓著傳千古,

下聯是:欽賜張姓苗裔繁昌遍五洲,

此聯高度讚頌了揮公的豐功偉業。

正殿正中,高坐揮公金身塑像;

後牆東側是八幅“揮公功德圖”,西側是八幅“張氏源流圖”;東西兩側是很有立體感、親切感的張氏21先賢雕像;南牆高懸著為籌建“揮公陵園”作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各界人士的

功德像

功德像的第一位就是世界張氏總會創會會長、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捐資壹百壹拾萬元.

其他捐資伍萬元以上張姓後裔名人還有:馬來西亞國會議員、詩巫市市長張泰卿先生;馬來西亞著名華人企業家張仕國先生;印度尼西亞著名華人企業家張錦雄先生;新加坡優聯能源集團總裁、新加坡清河公會會長張建安先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河南濮陽著名企業家劉百春先生;河南濮陽張來順先生;河南濮陽張同訓先生;河南濮陽張志彪先生;河南濮陽張武嶺先生;河南濮陽張偉中先生;河南鄭州張金磊先生等等

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揮公雕像

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岩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岩基座上,像高3.3米,採用實心紅花崗岩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共工,顓頊賜姓”.

世界張氏大宗祠,位於陵園西側,總建築面積3200平米,晉入了世界各地張氏開基祖,通過視頻、動漫、圖片、文字等方式來展示其開基祖相關事蹟事蹟,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其前方設有跪墊、香爐、貢品,及紙質族譜展櫃等,以供海內外張姓宗親及社會各界朋友祭拜瞻仰。大宗祠二樓有張姓家譜館。

張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歷史名人

世界張氏大宗祠


每年4月28日在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日,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二、張氏聚集地: 遷徙分佈

分佈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

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

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

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

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

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

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在臺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臺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臺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臺北、臺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臺人數的六分之一。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第一個入臺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祐,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三、張氏歷史名人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遊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臺。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繫,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大將張飛、張遼;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鑑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鑑'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佈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上億人口、分佈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張儀 (前?~309)

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複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 衡:

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 (34~155)

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

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 (?~271)

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豔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居正(1525~1582)

字叔大,號太嶽,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諡文忠。著有太嶽集、帝鑑圖說等。

張騫 (?~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張士誠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丰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 遂:

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景嶽: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

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曆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四:張氏郡望堂號

·

1、郡望

魏晉以後區別居於不同地域之同姓者為“郡望”。 郡望共有26個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曆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金鑑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嶽堂,敬誼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銘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篋堂,於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慶堂,芝泉堂,存著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經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餘堂,兩銘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東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義堂,尚德堂,味芹堂,明倫堂,明義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聖堂,持紀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則堂,追遠堂,衍慶堂,敘倫堂,峻德堂,凌雲堂,務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煥文堂,清河堂,紹忍堂,報本堂,萬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愛堂,敬翠堂,棣萼堂,順德堂,集成堂,復古堂,詒謀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尊經堂,尊禮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愛敬堂,誠心堂,雍睦堂,義芬堂,源遠堂,福人堂,嘉順堂,嘉會堂,壽康堂,聚星堂,鳴珂堂,種德堂,毓秀堂,橫渠堂,樂育堂,德成堂,德徵堂,餘慶堂,慶餘祠,燕詒堂,燕翼堂,樹德堂,積慶祠,積慶堂,篤親堂,親睦堂,凝遠堂,濟美堂,彝倫堂,懷義堂,懷德堂,寶鑑堂,繼忍堂,鐵耕堂,德遠堂(等共136個)

五:張氏 宗族特徵

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2、張氏一族,枝繁葉茂,各郡望 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一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有江蘇潤城張姓一支字行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據民國一九三五年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廣西桂林張姓一支字行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鑑家風 百忍傳家

“金鑑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鑑》,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鑑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今江西大餘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蹟。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蕩,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湧,一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鑑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採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鑑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鑑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鑑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

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一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橫渠理學;

煙波釣徒。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張載事。下聯典指唐·張志和事。

漁陽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遊,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奸猾,受百姓愛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齊王司馬囧執政時,被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因預料齊王將改,又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便辭職離開洛陽返吳。

紫光燭劍;

黃石授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三國魏時,官佐著作郎、中書郎等,入西晉,官至中書令(宰相),加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惠帝時,歷官侍中、司空,封壯武郡公。詩作委婉豔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據說晉武帝時,鬥、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衝到天上了。”又說在豐城縣。後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祖與父曾在戰國末任韓國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傳說逃至下邳,遇黃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漢戰爭中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簪纓七葉;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勳,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子孫七代官侍中。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詩經·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獫狁獲勝時的詩)有句:“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閥閱傳京兆;

聲名重曲江。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為張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人。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張問陶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張問陶(1764-1814)自題聯。張問陶,字鍾冶,號船山,善書畫。四川遂寧人。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陝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

臚傳鼎用之中。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訓;

家垂兩銘之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張氏宗祠“百忍堂”聯。關於張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據《南平縣誌》裡有一個記載,就是張氏張元洛這家人,當時在閩南當官,一天要審案,案子的被告是一個女的,由於這個女的平時潑,結果升堂的時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張元洛身上,張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臉上的口水擦了,然後坐下來再慢慢審,最後使她服理。由於張家世守百忍家訓,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門口門樓上的磚雕便是一門三進士,只見三個騎馬的人,前面是鳴鑼開道的,後面則是撐傘的,顯得栩栩如生。大門左右就是這副對聯,堂內綠草悽悽,紅柱畫棟。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弓力千鈞東風勁;

長空萬里北斗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一林松月多詩興;

千里雲煙入畫圖。

——張子祥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1768-1848)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酣拔劍斫地歌。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張耒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熙寧進士,有《張右史文集》。

揀茶為款同心友;

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文名舊許高清漢;

仙籍新題近赤松。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舊題張氏切張姓聯語。

九居世澤傳名遠;

百忍家聲播惠長。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二酉發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濱。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中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臺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

澤溥三農樂鳳翔。

——張溶川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族中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因修築懷遠縣城有功升科道。下聯典指該族中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南軒負公輔之望;

西銘為理學之宗。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學者張栻,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人,遷居衡陽,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講,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當時稱“東南三賢”。極力主張抗金,指斥時弊。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南軒集》。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其思想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鯤島累遷昭祀典;

清河長出尚高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張氏在臺灣的遷徙。“鯤島”,指臺灣省,因臺灣有七鯤身海口。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兵書三卷橋邊授;

忍字百篇家內藏。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張公藝事。

氣味梅花馨此日;

風神楊柳憶當年。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張緒事。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

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後張說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鑑;

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採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鑑錄》、《曲江集》。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張旌,著有《萬選青錢》。

出使窮源,槎泛鬥牛之畔;

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外交家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秦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亞國家。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下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遊,宛人。光武中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奸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千秋鑑、百忍箴,常留古訓;

萬先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張鷟,字文成,自號浮休子,唐代文學家,深州陸澤人。上元年間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處州司倉、司門員外郎等。作品文字通俗,當時頗風行,有筆記《朝野僉載》、傳奇小說《遊仙窟》等。萬選錢”,即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據《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稱張鷟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當時人稱“青錢學士”。張衡,字平子,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省南陽人。曾在京城洛陽太學讀書,研究文學和科學。兩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和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求進入地影而產生。天文著作有《靈憲》,文學作品有《二京賦》、《歸田賦》、《四愁詩》等。

報國精忠,赫赫英靈光俎豆;

傳家至孝,綿綿世德衍蒸嘗。

——佚名撰浙江省天台縣民主路(中段)張氏宗祠聯

“張弓射天狼武功雄萬里,

揮手書華章文采耀千秋。”

此聯為揮公陵園正門楹聯,第一字看是張揮。

始制弓矢功勳卓著傳千古,

欽賜張姓苗裔繁昌遍五洲,

此聯為揮公大殿正殿楹聯,高度讚頌了始祖揮公的豐功偉業。

忠厚近魯愚,畢竟傳家在是;

勤儉似艱苦,須知奮進由斯。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萬載縣張氏六支宗祠聯。

雄猛讓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

精英傳萬世,唐曾顯姓宋留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張飛廟聯。上聯“文握管”指張飛善書法。下聯“唐曾顯姓”,謂唐張巡與張飛同姓。“宋留名”,指岳飛與張飛同名。

溯宋代家聲,雙璧德言、兩銘理學;

薦江陵時食,瓜羹嫩煮、粟米新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張氏祠堂聯。

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

大宗開白馬,孝女忠良道學,世篤家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張氏祠堂聯。

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

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

——佚名撰廣東省豐順縣建橋圍張氏宗祠“榮封第”堂聯

豐順張氏客家人南遷的過程,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刻苦勤儉,是客家人最為優秀的品質之一。在這方面,廣大山區的客家婦女表現特別突出。她們艱苦卓絕、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精神,歷來為中外人士所讚揚。惡劣的自然環境,需付出數倍於魚米之鄉人民的努力方能裹腹。張氏訓勉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的堂聯隨處可見。

得姓由軒轅,大而一人,銘垂二篇,扶漢三傑,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葉,猶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興十策,書字百忍,金鑑千秋,青錢萬選,道陵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39+39=78字)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張氏宗祠聯。聯語將數字依次嵌入聯內,一氣呵成,自然貼切,概括了張姓自揮公始,包含張良、張飛、張九齡、張道陵(張天師)、張公藝等十位顯祖列祖的豐功偉業,碩德懿行,堪稱妙聯佳對。

張姓祭祖歌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

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手足情深,顓頊臂膀,生而穎悟,巧技尤強。

體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書記詳。

用於狩獵,獵物盈倉,衣食無憂,黎庶讚揚。用於禦敵,威力無雙,大勝凱旋,拓土開疆。

諸侯鹹服,顓頊帝王,華夏共主,萬民敬仰。揮公功德,萬古流芳,顓頊嘉之,封為弓長。

以職為姓,乃賜姓張,張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

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藝文,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飛臨濮陽,不遠萬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銘記心上,不忘故土,為國增光。

張姓典故、趣事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源於唐代張遠彥《歷代名畫記》,又見於明代無名氏的《宣和畫譜》。

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是有名的畫家,畫技非常高超。相傳他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條條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珠,令人看後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有人問他其中的緣幫,他說:“如點上眼睛,龍就要飛走。”人們對此非常懷疑,一定要他試一試。張僧繇被迫無奈,只好答應大家的要求,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誰知剛一點上,頓時烏雲翻滾,雷電交加,兩條龍果然破壁而起,飛走了。這個故事是人們仰慕張僧繇的繪畫才能而編造出來的。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畫龍點睛”,比喻人說話或者做文章時,在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他文章格外鮮明、生動。

助紂為虐

“助紂為虐”源於《史記·留侯世家》。

秦末農民起義最後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當時,劉邦領兵攻破武關以後,長驅直入,打到了藍田,在藍田以北完全殲滅了秦國的兵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只好穿上喪服,頸上繫著絲條,捧著傳國玉璽,請求投降,劉邦進入秦國的國都咸陽。

劉邦進入咸陽城後,見宮殿巍峨,珍寶無數,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宮中享受一番。當時的武將樊噲勸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聽,張良又勸他說,我們這所以能夠來到咸陽,主要是因為秦國殘暴無道。我們應該替天行道,消滅殘餘勢力,改變秦朝的奢侈和淫樂,實行艱苦樸素來號召天下,現在您才佔領了秦國,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樂,這是“助紂為虐”的行為。劉邦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於是撤出咸陽,把軍隊駐紮在霸上。

這裡所說的“紂”是指商紂,商紂是殷紂王,有名的暴君。後來,人們用“助紂為虐”來比喻幫助壞人做壞事。

借箸

“借箸”這個典故源於《史記.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烽起雲湧,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為爭權奪位進行了數年戰爭。公元204年,漢將韓信攻下魏國和趙國後,又長驅直入收復燕國,項羽得知這一消息後,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滎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城時,劉邦此時並沒有多少軍隊可用,眼看事情到了危急的時刻,他手下的謀士酈食其建議他重新擁立六國後代,聯合起來共同抗擊項羽。劉邦採用了他的建議。

正在此時,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前來拜見漢王,張良精通兵法,足智多謀,政治眼光非常遠大。他聽說劉邦準備重新擁立六國後代來對付項羽,認為這一做法無異於放虎歸山,即使能夠打敗項羽,但是六國後代的熱力到時候會非常強大,對劉邦會形成巨大的威脅。當時劉邦正在吃飯,於是張良就借了劉邦的筷子在飯桌上畫了一番,具體分析了楚漢雙方以後的形勢和利害衝突,明確地提出不能重用六國諸侯的原因,劉邦採用了張良的戰略方針,最後終於突破了項羽的重重包圍。

後來,人們用這個來表示代人策劃。唐代詩人杜牧的《河湟》中就用了這個:“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倒騎毛驢的張果老

張果,唐朝人,籍貫不詳,是一位方士。在我國民間長期流傳著“八仙”和“八仙過海”的傳說。“八仙”中有一個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就是張果的化身。

武則天時,張果在中條山隱居,自稱神仙。他時常往來於汾、晉之間。當時人傳說他有長生不老的法術,已經活了幾百歲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入朝,他不願前往,就躺在床上,屏住呼吸,佯裝已死。後來人們見他又在恆州(今河北省正定)的山林中活動。

開元二十一年(737年),恆州刺史韋濟向唐玄宗報告,說張果在恆州。玄宗派中書舍人徐嶠前往邀請,張果就跟隨徐嶠到東都洛陽。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玄宗請張果喝堇汁。待他再次醒來,已經長出了潔白的新牙齒。唐玄宗方相信他真有神仙法術。

唐玄宗迷信神仙道術,想把玉真公主許配給他為妻,但還沒有向任何人提及。一天,張果突然對秘書少監王迎質、太常少卿蕭華說:“民間有諺語說:‘取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這是很可怕的事。”王、蕭二人怪他語無倫次。過了一會兒,有使臣來到,宣讀詔書,“玉真公主許配先生”。張果開口大笑,並堅決推辭。

過了一些時日,張果懇求返回山林,得到玄宗許可。朝廷授給他銀青光祿大夫的職位,賜號通玄先生,賞給帛300匹,侍從2人。張果回到恆州蒲吾縣,不久去世。玄宗下令在那裡建築了棲霞觀。

在後來的神仙故事中,張果就變成了張果老,成為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孺子可教

有一次,張良在下邳圯橋上閒遊,一個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翁走到張良附近,故意把鞋甩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吃了一驚,真想狠揍老翁幾下,可是看在他是個老翁的面子上,強忍怒氣,把鞋取了上來。老翁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把鞋取了上來,索性把好事做到底,於是跪著給他穿上。老翁穿鞋後,笑著離去。張良很是吃驚,一直目送著他。老翁走了一里多地,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小夥子有出息。五天後黎明時,與我在此相會。”張良感到此事怪異,連忙跪下說:“遵命。”

五天後黎明,張良到場時,老翁已經先到了,老翁生氣地說:“與老翁相約,你卻來晚了,這是怎麼回事?”說罷就走,對張良說:“再過五天後早點來。”五日後雞鳴時刻,張良便去了,可是老翁又先到了。老翁再次生氣地說:“你來得這麼晚,為什麼?”說罷就走,對張良說:“五天後要早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理當如此。”他拿出一部書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完成大業,後十年會興旺發達。十三年後,你可以在濟北見到我,我就是(彀-弓+禾)城山下黃石。”老翁說完就走,以後再沒有露過面。天明後,打開書一看,原是《太公兵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