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引言——

關於中醫中的很多詞彙,很多人的瞭解只限於字面的理解,要說具體有什麼區別好像也不太能說的清楚,比如中醫診斷中經常出現的“中氣不足”與“氣血兩虧”。一個氣不足,一個有氣虧,中醫裡的“氣”比較多,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難道就是多了個“血”不足的差別嗎?​造成原因上有沒有差別?帶著問題我們往下看。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什麼是中氣不足?

所謂中氣,就是中焦脾胃之氣,為人體的後天之氣,需要依靠我們的飲食源源不斷的轉化而成。生成的中氣又作用於脾胃等臟腑,對食物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發揮作用。吃飯生中氣,中氣足食物消化吸收好又生中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而中氣不足,則是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調。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和物質的能力變弱,氣機的升降出現不順暢,甚至產生了障礙。

中氣不足什麼表現呢?以脾氣虛為主要表現:

  • 脾失運健

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或肢體浮腫,小便不通利,或者大便稀溏洩瀉,時停時發;身體四肢疲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質淡嫩、苔白,脈緩。以運化功能減弱和氣虛為主要特點。

  • 內臟下陷

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慢性腹瀉,小腹下墜。

  • 脾不統血

氣有固攝的作用,脾有統血的功能,脾氣虛統血功能變差。面色容易蒼白或萎黃,肌衄(皮膚出血,比如皮膚上的紫斑),便血以及女性月經過多,或崩漏(月經的週期、經期、經量發生嚴重失常的病證,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此外,靠吃飯獲得的脾胃之氣同時也是胸中宗氣(也叫大氣)的組成,中氣不足嚴重的人還會出現呼吸費力呼吸困難的表現,出現大氣下陷的症狀。關於大氣下陷可以參見: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會中氣不足?

從中氣的形成和使用來看,補給不夠或者過度使用都會造成中氣不足。

形體勞累、思慮過度,屬於消耗過度。長時間得不到補養,屬於補給不足。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或者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久病等情況導致脾胃之氣得不到補給而虛。比如減肥,以節食或只吃蔬菜的減肥方式容易耗散脾胃之氣,重量上減少了,但是一派氣虛之象。

情志上,思對應的是脾,思慮過度會傷及脾。比如相思過度而“為伊消得人憔悴”。另外,思慮重的人有運動習慣的比例要低一些,脾主四肢,四肢得不到適當運動也不能很好的增強脾胃之氣,形成了一個“懶”不愛動,不愛動氣虛更“懶”的不良循環。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什麼是氣血兩虧?

氣血兩虧之前在《改善女性體質的16道好湯》專欄第一章節有過專門的介紹。

氣血不足,顧名思義,氣和血都不足。具體表現為氣不足和血不足兩方面。

氣虛,也叫“氣不足”,不只是中氣不足,還包括元氣的耗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衰退,抗病能力差。元氣,先天是由父母之精化生而成,後天是依靠飲食化生的精氣和呼吸的自然之氣。

氣虛可表現為臟腑氣虛,比如肺氣虛、脾氣虛、心氣虛等。以及元氣不足、宗氣不足、營衛之氣不足等。

氣為陽,有溫煦、固攝、推動、防禦、氣化的作用。氣虛溫煦作用減弱容易怕冷、四肢冰涼;固攝能力下降會出現自汗;氣的推動力不足,氣血不能上達頭部容易頭暈耳鳴;防禦力下降,容易受外邪生病;氣化能力弱,人體的物質和能量轉化受影響。另外,氣虛還常伴有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血虛,是血液不足或者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狀態。最典型的表現面色無華或面色萎黃。萎黃是一種類似植物枯萎的枯黃而且沒有光澤。沒有血液的滋潤容易皮膚乾燥、毛髮乾枯、指甲乾裂。

肝藏血,肝開竅於目,血不足,不能上行濡養眼睛而視力變差;肝主筋,肝血不足,手足麻木;肝藏魂,血少了,魂晚上沒有藏身之處,容易失眠多夢。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肝血不足,心的那把火也燒不起來,心神得不到供養,容易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如何會導致氣血兩虧?

氣血兩虧或者氣血不足,一般來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脾胃虛弱
  • 飲食不足
  • 失血過多
  • 腎氣虧虛
  • 過分勞作

脾胃虛弱,將食物轉化為身體自身的物質和能量的工作效率低下;飲食不足,營養來源不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失血過多,血耗散量大自然血不足,血不足則氣不足;腎氣虧虛,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腎虛則精少,精虧則血虛;形勞體倦,過度疲勞耗傷氣血,久則氣血虧虛;勞心太過,易使陰血耗散,心血虧虛。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有什麼關係?

中醫講求辯證論治,說的是一個認證識證施治的過程。其中辯證的方法裡有臟腑辯證和氣血津液辯證,屬於辯證的不同角度劃分。類似的比如,人可以分為好人和壞人,也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

中氣不足,就字面來說涉及的是臟腑和氣的關係,中為中焦,一般指脾胃,強調的是脾胃氣不足,偏於臟腑辯證。氣血兩虧,是從氣血辯證的角度來說的。

兩者所指內容上有重疊,就是關於氣方面的內容。氣血虧虛也會影響到中氣,因為臟腑需要氣血的濡養,氣血虛脾胃的功能也會受影響。而中氣不足也伴隨著血虛,只不過是否會明顯表現出上面血虛的特徵,這要看血虛的程度。

如果舉個例子方便理解,可以將人體比作一個燒鍋爐的暖氣管道。中氣不足代表鍋爐裡燃燒的火不旺。而氣血虧虛表示暖氣管道里的水和熱氣都不足。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氣虛也會伴隨血虛?

其實不僅氣虛會有血虛,血虛也會導致氣虛。中醫上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是種什麼關係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氣為血之帥”,什麼是帥,軍隊的最高將領,古代打仗站在軍隊最前邊的。放到氣血上,“氣行一寸,則血行一寸”,血液的循行離不開氣的激發和推動作用;氣的固攝使血行脈中而不溢出脈外。氣的氣化功能參與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和物質轉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氣能生血。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血為氣之母”,血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使其持續得到補充。同時氣必須依附血才能存在。氣屬陽,活力強,容易散脫,氣必須跟隨血和津液才能在體內有規律的運行,血為氣的載體,沒有血,氣就不能自行存在。所以,血虛的人一般也會氣虛。氣隨血脫,大出血時,氣也隨之耗散,人臉色蒼白渾身無力,甚至還會因“氣脫”造成昏厥。所以,大出血的病人,急需補氣,因為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氣血的進一步流失,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當需急固”。

延伸——

中醫裡,對於氣虛或血虛都不止單純的補氣或補血。氣虛的時候也會加一些補血藥,血虛的時候也會加些補氣藥,這樣更有利於氣血的生成。

中氣不足,說明陽氣不足了要加把火,血補足了也更容易生“氣”。而氣血兩虧,補氣補血一個也不能少。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分享養生知識、探討健康哲學、共享輕悅人生,歡迎點贊關注哦^_^。


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虧是不是一回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