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祕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始終以強大的生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光輝燦爛,世界唯一。

中華文明璀璨的明珠——漢字,歷經甲骨→金→篆→隸→草→楷→行,稱為“漢字七體”,流傳5000餘年。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上古時期文字體系中唯一的傳承至今者。

擁有如此輝煌歷史的漢語,標點符號竟移植於印歐語系,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古漢語真的沒有標點符號嗎?

事實上,古漢語使用標點符號的歷史也同樣悠久燦爛。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地下文獻的不斷出土,慢慢掀開了古漢語標點符號的神秘面紗:早在1900年以前的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標點符號的使用,且種類繁多,形態各異,遙遙領先於印歐語系。只是後來神秘消失,只留下句讀(音:句逗,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

本文學習借鑑了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刊發的《出土文獻所見古漢語標點符號探討》一文,旨在通過本文讓大家更多瞭解古漢語的輝煌,看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標點符號。

一、段落號。

段落號,在殷墟甲骨文中,是以橫線“▬、▍”作標識的,偶爾以橫直線“┗”或曲線“∫”分隔。甲骨文多是記述占卜的一些文字,一般說來,肩胛骨上的卜辭以直線分段,肋骨上的卜辭以橫線分段,龜甲上的卜辭分段則橫線直線兼用。這種區分段落的方式仍處於初始階段,並非都有這種標識,特別是西周銅器上的銘文更為罕見。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春秋戰國以後,段落號發展成多種形式,如“、■、●、○、▲”等,雖形態各異,但功能相同。段落號的消亡應該在魏晉時期,我們見到的魏晉碑刻文字,以空格分段,也就是現在的“自然段”。

二、句號。

句號,“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見於出土文獻的有 “▬ ` つ ' ” 等幾種類型,早期的句號形式為橫劃,與段落號相去不遠,後簡略為頓點。

例:1965年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出土的《侯馬盟書》,出現的“▬”字樣。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盟書:又稱載書,是古時為了某些重要事件舉行集會,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約,並對天立誓,表明誰也不能違反天命,否則便會受到嚴懲。參加盟誓者要在祭祀坑邊殺牲取血,用毛筆蘸血,把結盟的誓言寫在玉片或石片上,這就是所謂的盟書,然後再把盟書放在用作祭祀的牛、馬、羊身上,埋藏在地下。

三、讀(逗、頓)號

讀號,“……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謂之讀。今秘書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點於字之中間”。讀有三種寫法:⒈“▬”,早期的讀號與句號一樣,一般在字的下方;⒉“ ”,形狀象現在的頓號,一般在字的右側;⒊“/”,就是橫劃的變化。

例:有的讀號形狀作用相當於今日之頓號,山東臨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出現過“ ”。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四、重文號(重疊號)

重文號,是漢語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標點符號之一。自殷商至隋唐,重文號的形式、功能均沒有改變,寫作“=”,表示單字或多音節詞組(或句子)的重複。使用重文號可免卻書寫之煩,直到今天的人們私底下仍有使用重文號的,不過形態改變而已。

例:“諸候之子稱公=子=,不得璽,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不得祖諸侯”(見於《武威漢簡·甲本服傳》),應讀為:“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璽,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漢簡:兩漢時代遺留下來的簡牘。1959年,在武威磨嘴子墓群6號漢墓中發現了469枚27298字的儀禮簡。這批漢簡絕大部分是木簡,這樣完整的《儀禮》簡,是出土漢簡中空前的發現。

五、合書號

合書號,一是兩個字共用偏旁、筆面,互相依存;二是兩個或以上的單字書寫時靠在一起,只佔一個字的空間。合書的現象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出現了,甚至有三字、四字合書的,不過甲骨文中還不見合書號。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合書現象漸見覆雜,合書號便應運而生了,寫作“=”,以作標識。

六、專名號

專名號,用於文字下面,標示出專有名詞。古漢語的專名號作“=”,用於文字下面(或偏右、偏左)多用於標示人名,也有標示地名的。

七、鉤倒號

鉤倒號,是用以鉤校次序顛倒的文字的符號。在古漢語中,它是不可或缺的的標點符號。甲骨文中已有鉤倒號的維形,銅器儲文中所見的鉤倒號作“

”,位置通常處於須調整次序的文字旁。

八、闕文號

闕文號,又稱為“示亡號”,寫作“”,表示缺一字,“”中加“/”表示所缺字數不祥。古人整理出土文獻,對脫漏殘缺而又不能校補的文字,均以此表示。闕文號有時以“闕”字代替,如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說文解字》,文中許多地方便有“闕”字。

除了這些,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形如小圈的“著重號”,如長方框的“書名號”等。

古漢語沒有標點符號?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原來我們都錯了

漢代以後,古漢語的標點符號為何逐步消失?筆者大膽猜測:

一是蔡倫未改進造紙術之前,書寫材料緊缺,價格昂貴,不用標點符號能節省開支;

二是改進造紙術以後,紙的價格便宜,有力促進了書法的發展,而書法講究空白的處理和書畫印合一,標點符號影響書法的整體佈局;

三是古漢語語法日益嚴謹,句首句末語氣助詞的出現,致標點符號逐步向文字化轉變,標點符號的存在也就慢慢地失去了意義,逐步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當然,這只是筆者自己的猜測。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歡迎各路大神腦洞大開,大膽猜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