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方言教程(2)——序言(下)

面對方言不斷式微的現狀,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意識到了保護自家方言的重要性,並有所作為。不少地方從孩子抓起,開設方言課、舉行方言比賽。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方言教育仍停留在口語交流使用的層面。使用語言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聽、說、讀、寫、唱、想,這六種能力都具備,才可以算是掌握了這門語言。顯然,當下的這些教育只突出了“聽、說”能力。“讀、寫”能力,是當前浦東話使用者的致命傷。甚至有人認為,方言是“粗鄙”的、沒有文字、不能書寫的,方言的發音是胡亂讀的、沒有規律的。

那麼,我現在就告訴大家,方言是有文字的,可以書寫的。所有的漢語共享同一套書寫系統——漢字。浦東話當然也是用漢字書寫的。我們只接受過普通話教育,只知道如何書寫普通話,而浦東話的很多詞彙在普通話裡是沒有的,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寫。

方言的每個字的發音也都是有規律的,不是亂讀的,只是這個規律要與古漢語對比才能發現。首先必須明確的是,語言總是不斷變化的,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差別會很大。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的演變過程中,由繁變簡是主要的趨勢,原本不同音的一些字逐漸變得同音。舉個例子,“利力”“到道”“劍箭”這幾組字,每組字裡的前後兩字,普通話發音相同,而浦東話發音不同。“四試”“京金”“兄燻”這幾組字,每組字裡的前後兩字,浦東話發音相同,而普通話發音不同。上述這六組字,中古漢語裡全都是不同音的,只是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字音在普通(北京)話中合併了,有些字在浦東話中合併了,可見,不同方言的演變路徑是不同的。如此看來,浦東話的字音不僅不是沒有規律的,反而還保留了許多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徵。

方言可以成為藝術的載體,比如可以用方言拍電影、用方言唱歌、用方言寫小說。但人們普遍不會讀、不會寫,因此沒能意識到方言的這一價值。

我所謂的“讀”,是指看著文字把這些字讀出來。沒有這一能力的人,我們一般稱之為“文盲”。毫不客氣地講,現在浦東話的年輕母語使用者,基本都處於母語“文盲”狀態。之前說過,漢字是所有漢語所共同使用的文字。漢字的讀音不是唯一的,同一個漢字,在不同地方方言中有著不同的讀音。但是,我們在學校裡識字時學習的是漢字的普通話讀音,這就使很多人把字和音綁定了,一看到漢字腦子裡出現的就是普通話音。而對於浦東話,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所看見的字用浦東話怎麼讀,自然也就成了“文盲”。有些年輕人所謂的“讀”,常常是拿普通話讀音去類推浦東話讀音,這樣推導出來的讀音往往是不正確的。他們在平常口語交流中,書面化詞彙、新詞彙往往也會使用普通話推導音。

我這個教程,主要培養的就是“讀”“寫”的能力。要培養這兩個能力,就要進行正音教育,就像大家在小學裡學普通話那樣,從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對浦東話進行全面瞭解,確定每個字的發音。熟悉了字音,才能正確地讀出來。瞭解了字音的規律,才好探討正字,用於書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