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毛姆

《面紗》是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僅有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也頗受爭議的。有人認為是最糟糕的小說,也有人認為是女性覺醒經典之作。

它以“虛榮、無愛婚姻、背叛、自我救贖”為主的女性小說,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會讓不少人誤認是中國人所寫的。其實是毛姆遊歷中國之後所下的經典之作,書中是中國地方風情為背景,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

《面紗》的書名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小說構思則是來自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故事。

《面紗》簡單的說,虛榮拜金的凱蒂倉促之下嫁給細菌學專家瓦爾特,然而不愛丈夫的她出軌輔政司湯森。在被丈夫發現姦情後且被湯森拋棄,迫於無奈的她只能聽從丈夫的選擇,一起來到爆發霍亂的疫區。在丈夫染病身亡後,懷有身孕且意識覺醒的凱蒂回到父親的身邊,並開始自我救贖。

初讀這部小說時,想起相似的《包法利夫人》。同樣的女性婚內出軌,不同的是兩人的結局,愛瑪以自殺為結局,幸運的是凱蒂女性意識覺醒,並最終自我救贖。

毛姆筆下的凱蒂,是個“毫無主見”以此推動劇情的發展。那我將從寫作設定,情節分析上進行簡單的分析,再以凱蒂的“主見”為角度來解讀《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01、【有主見的抉擇】:有毒家庭的毒害,是決定一個人的成長,主見與抉擇的重要性。

《面紗》裡的凱蒂是個交際花,初讀者會覺得對女主人公設定不太舒服,這一切是源於她的家庭。

從小是美人胚子的凱蒂,她比起相貌平平的妹妹多麗絲有著更多的待遇,被母親的嚴格調教成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所以凱蒂的骨子裡的“虛榮、拜金、無知”,是“有毒家庭”所給予。

“有毒家庭”概念,是出自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指的是把那些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持續反覆傷害孩子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 有意持續性傷害:父母會把自己所認知的,不管對錯,強制性強加給孩子,以至於孩子錯過自我意識期,是典型的父母思想傳遞者,造成很長時間或是一輩子的不良家庭品格傷害;
  • 無意持續性傷害: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教育方式與灌輸思想方式錯誤,也就導致無意間影響孩子的思想、品格,是種良性行為,但也會造成一定時間的原生家庭影響。

有意持續性傷害與無意持續性傷害的對比,就能發現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再加上孩子是處於無自我意識與分辨,全部吸取思維與教育,導致成長出現錯誤。在基於強制性或是有毒家庭的環境下,就算有自我意識的萌芽也會很快的被泯滅。

然而有種持續性傷害極為特殊,叫“以愛之名綁架”,在知道對方好意的出發點,就不好意思拒絕,從而演變成慣性強制性要求。如果這時候的反抗,就會帶來強烈的不滿情緒。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面紗》裡的凱蒂就是活在在“有毒家庭”,形成一個三觀不正的女主人公。最受爭議的是小說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寫凱蒂的“愚蠢”,從而有推動劇情的作用:結婚是看到妹妹先結婚;被發現姦情,以為會和情夫湯森結婚,結果是拋棄…這些種種行為,可以看出凱蒂是個非常沒有主見與抉擇的人。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種人,事事都要問別人的意見,似乎自己都拿不定主意,這是沒有主見的表現。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是既保險又省力的事,不用自己動腦且高效完成事情。但這樣子的長期累計,就會有個惡性循環:形成依賴性,失去自身真正意義的成長。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尋求別人的意見,是種非常正常不過的事。但最大區別是它會有累計出安逸與依賴的情緒疊加,再加上成長的格局來看,並不提倡這種過度的行為。

在我看來,真正的成長,它是建立在【做——錯/對——總結】的基礎:只有做出行動,不論對錯,及時總結自己才能有意義的成長。而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一樣的,別人的正確經驗與決策,並不能全是適用我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別人的過度干涉或是尋求別人的意見,對自身的抉擇判斷與成長有著一定的阻礙性。

《面紗》裡的凱蒂雖然有個美麗的外表,但在有毒家庭的影響下,成為一個無主見與抉擇的人。遇事並沒有自我思想,更像是個單純與無知少女。以至於她與瓦爾特的婚姻,沒有正確的認知與抉擇,這才是這輩子最大的錯,要用餘生來救贖自己。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02、【婚姻的認知】:婚姻的組成部分,潛意識的“不吃虧”思維,付出的犧牲是婚姻真正的認知。

《面紗》裡的凱蒂只會交際與美麗的人,而男主人公瓦爾特卻對她有著無法自拔的愛意,兩人的初次見面,他的眼裡的溫柔更是讓凱蒂有一絲的心動。

木納熱愛工作的瓦爾特與拜金虛榮的凱蒂,兩人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人,卻因為凱蒂年齡(25歲)、妹妹多麗絲早一步找到有錢人的獨子結婚,再加上母親越來越的失望與冷漠。她想要逃離這個家,去逃離這尷尬的境地,選擇和一無瞭解的瓦爾特結婚。

在讀到兩人結婚原因,覺得很是驚訝。以至於對後面兩人的婚姻與發生的劇情都覺得是理所當然,不瞭解和沒感情的他們一開始的婚姻註定是不幸的,失去了婚姻重要組成部分:愛與共同語言。

每段婚姻都是以愛情為基礎,先通過時間的瞭解,才能明白彼此的不足與不適之處,在考慮是否組建婚姻。那麼,相互瞭解的情況下才能有共同語言,渡過婚後平淡如水的日子。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事實證明,愛情終究會褪去浪漫,剩下的是一地小事。平淡,是對婚姻最大的考驗。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因愛情組成的婚姻,有不少人卻敵不過時間的沖淡,因為婚姻到最後只剩有兩種態度:平淡式守護與中途離開。

  • 平淡式守護:當愛情轉化成親情時,剩下的日子就是平淡的,一切以過日子與事業為主,並不沒有太多的浪漫,我想這才是真實的婚姻樣子;
  • 中途離開:婚姻就像試穿鞋子,總會有不合腳的鞋子,強穿進去,只會讓鞋子破了與腳受傷。所以有時候的放開,也是種成全彼此。

對比這兩種態度,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人都逃不過“時間的平淡”怪圈,明明是相愛的兩人卻難以敵過時間。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富有悲劇含義的結局,但兩人建立相互犧牲自己的心愛的東西基礎:丈夫賣掉金錶、妻子賣掉頭髮。反觀,這就是在婚姻裡的成全彼此行為。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開放性,人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烈,這也就造成婚姻的融合度很低。因為每個人特有的思想、人性以及空間,讓兩人的世界難以融為一體,導致相處格格不入,離婚率居高不下。成全的態度,是以對方為立場思考的婚姻認知,同時也是

【付出的犧牲】

所謂“付出的犧牲”指的是付出自己的東西,如空間、經濟、時間等,通過適當的犧牲來維持婚姻的穩定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相互付出就會處於微妙平衡的狀態,因為人的潛意識裡是不能吃虧。就拿婚姻小事來說,如洗碗拖地洗衣服等,從來都是一方在做的話,基於這個吃虧的心理,心理就會慢慢失衡,而心理又能帶動行為,就會引發吵架、打架的行為,讓感情走向破裂。

所以婚姻的認知是“付出的犧牲”,包含著相近如賓、體諒包容、理解。

《面紗》裡的凱蒂和瓦爾特婚姻來說,儘管有著丈夫的寵愛,單方面付出,沒得到凱蒂的回應。再加上兩人沒有共同語言的交流,最終導致凱蒂出軌湯森,這才是他們的婚姻問題點所在。

那麼,擁有主見的抉擇,去保持婚姻認知。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03、主見與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面紗》裡的瓦爾特在發現凱蒂出軌,深愛又心軟的他還是給了妻子兩個抉擇:叫湯森離婚娶她或是跟隨他去疫區。最後遭遇情人背叛的凱蒂只能隨著瓦爾特離開香港,來到霍亂肆虐的疫區。

縱觀兩人的婚姻存在很大問題:瓦爾特醉心工作,不喜歡虛偽的應酬,有著木納無趣的生活;本來活躍的凱蒂,在這樣子的生活過得很痛苦,又覺得瓦爾特是個毫無魅力的人。兩人的朝夕相處,彼此的問題也是心知肚明的。可惜的是看到婚姻問題點,卻沒能聽從對方的內心,去做出正確的抉擇。

①、聽從別人的內心,是最好的有主見抉擇。

《面紗》裡的凱蒂讓人厭惡的出軌行為,我竟然覺得有一絲的理所當然。因為小說描述兩人快速平淡如水的婚後生活,單單這點酒讓凱蒂厭倦與討厭。其實兩人都看在眼裡,並沒有做出改變然,至少要偶聽從對方的內心。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說道:“聽憑內心的呼聲的引導吧,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像一塊餅似的在理智的煎鍋上翻來覆去地煎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在遇事或人就會立馬閃現第一想法,且隨著成熟度的遞增情緒,初次想法是難以改變。以至於會產生偏執,不想被別人左右行為或想法,甚至強制去要求對方聽從自己的想法。反觀去嘗試聽從別人的內心,站在別人眼裡的角度,理智與適當也是主見抉擇。儘管會有錯誤發生,婚姻裡的跌倒,是成長彼此。

《面紗》凱蒂和瓦爾特婚姻給人最深刻啟示:為何深愛凱蒂的瓦爾特看到她的內心想法,去適當改變呢?作為最沒主見的凱蒂,懂得瓦爾特內心的真愛,去做出適當的妥協呢?在婚姻的思考與改變,在成年人眼裡是具有非常高的成熟度,不會輕易迷失自己與打破婚姻的平衡。

凱蒂和瓦爾特難以改變與聽從內心,也是因為兩人的婚姻,一開始是並沒有接納對方。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②、婚姻的認知,要先接納與讚美。

《面紗》兩人最終來到疫區,在這裡凱蒂看到作為醫生工作的專注樣子,她也融入群體,體會到真實生活的糟糕環境。可惜的是瓦爾特因染病去世,不然兩人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接納彼此。

吳淡如在《讓自己快樂的愛情魔法》中說道:“如果你希望你的男友成為好男人,那麼,不要喋喋不休地要求他,要按照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去讚美他。讚美也許是個善意詭計,但任何心理正常的人,都願意開心接納。”

婚姻雖說是共同經營,但要真正意義的接納彼此是很難。源於個性、思想以及經濟,都成為隔閡與問題點。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強制要求對方,而是不斷讚美與製造優越感。

在心理上,人都是很喜歡讚美所帶來的優越感,優越的同時就會很樂意接受讚美方的意見,這是種潛意識改變對方。其實,以一己之力去改變別人是很難的,但讚美是個神奇的心理力量,它會在舒適的恭維中變得容易多,從而達成婚姻的認知,是包容、責任以及相近如賓。

《面紗》裡的凱蒂和瓦爾特到最後才明白,婚姻是需要一定的認知,才能由心走到一起。就在讀者歡喜有個美好結局時,瓦爾特卻染病去世,凱蒂實現真正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去扼制自身的“惡”。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③、自我意識的覺醒,就需要扼制自身的“惡”。

分析完《面紗》兩人婚姻,再來說說書中存在的“惡”性:凱蒂母親賈斯汀太太極度勢力,又看不起父親賈斯汀,凱蒂姐妹看不起父親,父親也同樣如此對待姐妹倆;湯森和凱蒂有染,害怕失去地位,選擇拋棄她;瓦爾特本想帶瓦爾特去疫區,和她同歸於盡,因愛和心軟放棄;凱蒂離開疫區後,與情夫湯森有染一次,因愧疚才開始真正的自我救贖。

作者毛姆並不單單描述兩人的婚姻,背後是隱約那些“惡”。作為一部女性小說,從這個方面點明自我意識的覺醒,就需要扼制自身的“惡”。

朋友以前是個有點壞的人,不少人都反感她。幾年不見後,發現她變,不再那副壞壞的樣子,人變得很和善與溫柔。我想她是善良扼制自身的惡,併發揮出光芒。

人性本善,但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善良的背後總會夾雜少許的惡。它是源於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經濟與思想的偏離,從而進一步影響自我意識的覺醒。

縱觀每個人自我意識覺醒的萌芽期,總容易被外界或自身的惡所影響,很大方面的決定走向:抵制或是墮落,因為這個社會誘惑力太多了。

再來談談現在的社會,那“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說明我們所經受誘惑太多,有物質、金錢、權、色等等。在面對這些誘惑時,從善的心如登山那樣的毅力和時間,從惡只需一念之間去山崩那樣快。對於“善惡”,只能用歲月沉澱出的理智、成熟、能力去隨時扼制惡意。縱觀古今人物還是不少人因一時鬆懈,墮落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人。

《面紗》還是有著“惡”的存在,源於是本身或是外界影響,兩人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走向悲劇。縱觀悲劇根源還是基於不夠深入瞭解對方,才會慢慢走向墮落的結局。所幸的是凱蒂最終女性意識覺醒而開始自我的救贖,讓讀者覺得可惜的是深情的瓦爾特,始終還是深愛著凱蒂。

《面紗》|有主見的抉擇,是對婚姻的認知


讀完《面紗》,會發現它與《包法利夫人》兩者都很相似:深愛的背後有著縱容,也是源於丈夫的包容才讓妻子心中的“惡”慢慢淪陷。

凱蒂是幸運的,最終實現自我救贖;但也是不幸的,深愛她的丈夫感染而死。

《面紗》:愛的背後,有著包容,也有著放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