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恐慌與廢土:關於短篇小說集《廢土 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核恐慌與廢土:關於短篇小說集《廢土 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關於《廢土: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這部短篇小說集,《出版人週刊》是這樣說的:這部合集中的22則末日故事有多一半發表於2000年之後,反映出當代國際政治的壓力。

核恐慌與廢土:關於短篇小說集《廢土 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第一次讀到這句評論時,我並沒有什麼深切的體會,直到朝鮮在豐溪里試爆了一顆氫彈。新聞傳來時,我被突如其來的恐懼攫住了。那些末日故事,似乎並不是杞人憂天。借短篇集出版的機會,我想聊聊核恐慌與廢土這個科幻子類型之間的陳年舊事。

早在1952年,美國在其太平洋核試驗場進行了代號“常春藤行動”的核試驗。然而在“常春藤邁克”引爆的數週之前,就有人擔心核爆引起的浮塵會導致地球降溫。美國空軍的Norair Lulejian和一名天文學家Natarajan Visvanathan研究了這種可能性,並發表了論文《超級武器對世界氣候的影響》,這可以說是80年代“核冬天”理論的濫觴。

1954年,美國又一次在太平洋核試驗場進行核試驗 “城堡行動”,代號Bravo的試爆產生的放射性塵埃汙染了附近海域,直接影響了附近海域作業的許多漁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號,其無線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半年後死於急性輻射綜合症,被認為是史上第一個死於氫彈的受害者。第五福龍丸事件引起當時日本國內激烈的反核運動,文藝界也創作了許多以反核為主題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拍攝於1954年的電影《哥斯拉》。

核恐慌與廢土:關於短篇小說集《廢土 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除了日本國內的輿論,“城堡行動”的核汙染時間也造成了很大的國際影響,有一位叫做Nevil Shute的英國小說家有感於此事,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在海灘上》(On the Beach),故事詳細描述了一群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遭遇:他們在絕望地等待北半球核戰爭的輻射塵埃向澳洲擴散,最後所有人都死於這場核戰爭。1957年,此書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英語世界的關注。《衛報》評價說“fictions such as On the Bea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the threat of nuclear war.” 1959年,這部作品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影響進一步擴大。

從50年代起至80年代中,關於反映核恐慌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形式涵蓋了電影、電視、小說、漫畫、動畫片、流行歌曲和電子遊戲。但是,所有這些作品,它們沒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個子類型尚有沒以“廢土”為名。直到1988年,EA發行了由Interplay發開的遊戲《廢土》。

這是一部開放世界角色扮演遊戲。故事發生在2087年,核戰爭已毀滅了世界,一支稱為沙漠遊騎兵的美軍殘餘部隊要調查附近地區的一系列騷亂。他們探索了剩下的人類文明的飛地,包括末日後的拉斯維加斯。隨著調查的深入,遊騎兵們發現所剩無幾的人類文明遭遇了巨大的威脅。戰前的人工智能正在建設殺戮機器和賽博格軍隊,並在軍事基地前任指揮官芬斯特的幫助下攻擊定居點。玩家需要恢復必要的技術和武器,最終目的是對抗AI,並關閉基地的核反應堆。

這部遊戲推出後在圈內引發了熱潮,甚至著名科幻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也讚揚了它的科幻元素和背景設定。《廢土》在90年代的各大遊戲榜單上一直位居前列,玩家的熱情使得使“廢土”成為“核末日”的同義詞。

1997年,Interplay推出了《廢土》的精神續作——系列遊戲《輻射》。

核恐慌與廢土:關於短篇小說集《廢土 西方名家末世故事集》

時隔20年,我們終於能在電腦上再見這款傳奇遊戲

2015年,Interplay推出了《輻射》的手機遊戲《避難所》,你甚至不需要是一個遊戲玩家,不需要任何專門的遊戲設備,就能成為廢土世界的一員。

“廢土”成為一種子類型後,創作者越來越多,受眾也越來越廣,逐漸,故事的背景不再拘泥於“核末日”,而是泛“末日”。導致世界末日的原因多種多樣,以這次出版的短篇集為例,有傳染病(斯蒂芬·金《一切混亂的終結》)、系列恐怖襲擊(科利·多科託羅《系統管理員照管世界》),也有經典的核戰爭(伊麗莎白·貝爾《搏命荒城》)。這些故事關注的重點也不再是核恐慌,而是探索末日之後人類在科學、心理、社會以及生理等方方面面發生的改變。

就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的是卡羅爾·艾姆什維勒的《殺人犯》,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女暗戀的故事,細細琢磨之後就會發現其中隱藏了一個恐怖的真相,讓人脊背發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