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别越界

有人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

不爱你的人,没意义的酒局,虚情假意的朋友,得寸进尺的同事。

和同事相处,是一门学问,走的太远,关系会淡,走的太近,恩怨是非就多了。

关系再好,一定要把握好度,别跟同事走的太近,否则真正受伤害的还是你。

01

“你的同事可以恶心你到什么程度?”

最近浏览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的同事可以恶心你到什么程度?”

下面有这样一条回答:

去北美出差。当地半夜两点,突然被一长串微信吵醒。一个平常开不到一个会,微信一年不联系的同事发给我一堆雅诗兰黛和迪奥的化妆品照片,只有两段文字:

“回国入关时在北京机场免税店给我带点东西。”

“一样一个,让售货员仔细看图核对,别拿错了。”

我虽然被吵醒,但没有马上回答...

当地早上五点半,她又发了一条:

“看到没有,赶快确认。”

我把上面三条复制粘贴发回去,回答:

“这样说话,谁会垫几千块钱给你跑腿?我没那么贱。”

对方沉默...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遇到这样的同事,确实非常气人,但是,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个案:

02

我的车为什么要跟你说一声?

王猛和志刚家挨得比较近,以前一直坐公交车上班。

前段时间,王猛买了自己的车,志刚便开始了蹭王猛车上下班的日子。

刚开始志刚还对王猛表示感谢,慢慢的把蹭王猛的车当成了习惯,经常下班以后让王猛带着他去个购物中心或者去干点什么私事。

王猛因为是同事,也不好说什么,但是上周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气愤难耐。

上周,王猛因为有事需要提前回家,就把车开走了,结果下班的志刚因为没有见到王猛的车非常气愤,打电话训斥王猛不够哥们,自己开车走了也不告诉他,甚至还挂断了他的电话。

王猛非常郁闷,明明是自己的车,为什么自己开走还要跟志刚说一声?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03

过多介入同事的私生活

有些同事特别喜欢在私下里跟同事谈论私生活,甚至把打探别人的私生活当做乐趣。

王姐是单位里的八卦大王,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八卦同事的私生活,XX昨天跟老婆吵架了,XX在回家的路上又打孩子了,XX领导找小三了,听说正室都找上门来了……

一次,单位里来了一个新同事,是个带小孩的单亲妈妈,王姐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了这名同事单身带小孩的状况,于是有意无意的跟这位同事打听她的婚姻状况,孩子的情况,这名同事见绕不过,只好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王姐。

没想到王姐更加不依不饶,三天两头跟人家介绍对象,有一次还把公司的一名男同事介绍给她,弄得人家非常尴尬,现在这名同事见了王姐都绕着走,从来不跟她说一句话。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0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瑞典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做两件事,一是边维护边修正自己的人际界限范围,二是去体察并认知对方的个人界限范围。

两人互不相识时,中间仅有一条线;刚开始交往,线被打破了,分为了两条,你面前一条,我面前一条。

但原来横亘在你我之间的线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虚线这条虚线不是有两人共同定义的而是两人自己在心中定义的

你和他各自的线可能是平行的,永不交叉的,也有可能是会重合于一点的,而重合一点后是否两条线融成一条线则取决于双方是否将彼此的原则、逆鳞摸得透透的,并且积极正向地理解彼此、尊重彼此。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等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意思是: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名词解释倾向于自己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他能这么得寸进尺,你得负一大部分的责任,因为你老是不自觉得再亮底牌,让底线,就是你想保持这段人际关系,避免受伤(可是这样的关系却一直让你很受伤,你能承受这段关系带给你不断的伤,而一直避免受关系破裂的伤,说明前者的伤害小于)。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害怕亲密关系破裂实际上是讨好型人格的锅,从而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不敢试探他人底线,一味选择让步

人际人际交往就像两个人拉绳子,谁用的力度大,就往谁那一方倾斜。

对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即有可能是我们认为的对他好,可是我们每一次的忍让就好像是我们主动地把自己面前的直线往回撤。

而对方硬挺挺地往前挤,攻城略地,不考虑你分毫,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你的好和你的善良,因为你沉默地退让了,他认为你承受得起。一旦他超过你认为的虚线你会觉得他侵犯了你即对方得寸进尺了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得寸进尺,意味着你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意味着你觉得不公平!是的,是不公平的,因为你亮了底线,对方没亮,对方显得更贪婪了。

你让了,他没退让,这段人际关系就失衡了,因为你觉得永远是你在付出,所以这段关系走不远,注定只有一个交点。

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要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对人好也要有个尺度和界限。

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对人好,很容易招来对方的恩将仇报。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05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遵循高度适应性也是一个原因

不论是人的感官刺激,还是心理感受,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规律——高度的适应性。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如果去过比较破的商场,逛着逛着我们想(回答自然召唤)了,刚进到厕所里,会觉得整个环境特别臭。但是待一会儿,那种感觉就不明显了。

这个直观的感受就反映了,我们的感官刺激(刚才例子中是嗅觉)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同样地,人的心理感受也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你现在还能回忆出上一次你欢呼雀跃,甚至真的跳起来的场景吗?你现在还因为那件事,如此兴奋吗?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不论多么令人兴奋激动、欢欣鼓舞、悲伤痛苦、嫉恨愤怒、难过哀伤的事件,当时间经过,一切都会趋于平淡。

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也同样遵循高度适应性原则。

回到刚开始顺风车的例子中,刚开能坐上车可能就感觉很好了,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能坐上车已经不能再激发出更多的多巴胺了,需要更深的刺激,比如限定停车位,要求几点接人等等。

所以说,高度适应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06

什么是边界感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个人边界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

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

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个人边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身体层面的,二是心理层面的:

身体层面(Physical)的边界主要是指个人空间及接触上的考虑,可以通过衣着、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语指示和身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

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独立于他人。这些边界能够保护你的自尊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07

如何强化自己的边界感

①弄明白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认识边界被侵犯的信号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有多少承重能力,你就没办法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合理的设定边界。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身体上的,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

比如,你可以好好体会,在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对不适感和压力的忍耐程度如何,从而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认识边界被侵犯的信号

心理学家Gionta发现,如果你产生了以下两种感受,那就说明别人打破了你的边界。

这两种信号灯感受是:不舒服(discomfort)和愤恨不满(resentment)。

她这两种感受是连续变化的,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对自己的不舒服和不满程度进行测量,从1分到10分打分,其中6—10分表示感受到这种情绪的程度较高。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不舒服很好理解,我们来简单解释下“愤恨不满”(resentment)这种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一般发生在“对方压制了你,利用了你或者让你觉得不被欣赏和不被尊重的时候” 或者“对方不顾你的感受一个劲儿跟你灌输他的价值观,想法,期望等”。

这种心里堵得慌的不满情绪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灯,告诉你对方正在挑战你的底线,侵犯你的边界。

但是为了维持某个角色形象以及没来由的负罪感(比如我必须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你常常忍了。

想要做一个有原则有边界的人,你必须警惕这些时候。如果你在和一个人打交道,或者在某个场合里,觉得自己不舒服和不满的感受已经到了6分以上,你就要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感觉那么差的?我和TA的互动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TA对我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总而言之,当对方的言行举止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了,TA很可能侵犯了你的边界,学会把对方推出去,不要被罪恶感绑架,你要学会为自己争取权益。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②直接说出来

和有些人在一起,想要保持边界是不需要直接了当的说明的。这些你觉得相处起来比较舒服合拍,不需要“撕破脸”的人一般都是与你比较相似的人,无论是形式风格,交流方式,甚至生活环境;同样,他们也会觉得和你相处比较舒适合拍。

相反,如果碰上那些与你生活理念,行事风格和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时候,你就不得不明确而直接得表达出你的边界在哪里了。比如很多中国人聚餐的时候,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表示照顾,但是一个美国人看到这种情形可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恶心。

长期憋着不说,这些微小的不舒服积少成多,很可能会葬送一段美好的关系。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③允许自己说“不”

”害怕,罪恶感和自我怀疑”是我们边界感模糊的元凶。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拒绝,就是因为我们害怕看到拒绝后对方的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拒绝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怯懦。我们宁可先答应再拖延,也不愿意直接说不和对方产生不愉快和甚至冲突。

拒绝我们所爱的人则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

比如对自己的父母说“结不结婚是我的事,你不要来管我”之类的话,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伤害了所爱之人的罪恶感,尽管他们对你的期待并不合理。

很多人答应了,是以为自己有义务去满足对方的期许,比如“百善孝为先”,想扮演一个好儿子好闺女的角色;

又比如对妻子的无理取闹无条件的纵容,对丈夫的精神暴力一次一次的忍让;

尽管面对他们让你觉得很压抑,被控制,堵得慌,很不满,很不舒服,但是说一个“不”字比忍受这些更难。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其实,这是因为一开始你没有和他们划定清晰的边界,你一贯的忍让会使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

忍的时间越久,边界越模糊,想要改变越难,他人越会肆无忌惮的侵犯。而且,来自亲近的人的控制常常打着爱的旗号,是最可怕的。

而长期来说,这种失衡的关系会让双方都陷入痛苦。

所以,要改变这个状况,建立健康的边界关系,你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的价值,包括你的尊严,你的时间,你的精力。

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用坚决的态度亮出你的底线。先给自己说不的权力和勇气吧,再难也要说出第一次,之后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④不断地强化自我意识

边界感这个东西很主观,主要还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在尝试建立边界的过程中,别人的一些不满和不习惯的反应,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就要撑不住了,一不小心就又惯性滑向“烂好人”了。

每当你觉得自己忍不住又要“圣母心”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三次,清醒大脑问问自己:“事情实质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吗?

还是只是我习惯性的害怕说不?我现在在做什么,对方又在做什么?”或者“ 是什么东西引发了我现在这种不满和压抑的情绪?”

然后,冷静思考一下你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情况下,我能做哪些事情?

哪些事情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能力之外的?我只能接受我能力之内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

当之前的坏习惯想带跑你的时候,做一次这样的自问自答,

坚定改变的动机,强化自我意识来对抗之前的坏习惯。

一个3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所以,文章的末尾,再给你提个醒,要想舒服的工作,就要跟同事建立适当的边界感,别跟同事走太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