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課,一開口就被嘲笑,15分鐘後學生服氣了

他,曾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毛澤東毛主席評價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華的精神。他的作品極具諷刺意味,喚醒了同時代青年警示了後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就是白話小說和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魯迅。

魯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課,一開口就被嘲笑,15分鐘後學生服氣了

從小我們便開始接觸到魯迅的文章,多少了解到早年魯迅曾到日本留學學醫,後發現國人的思想才是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於是棄醫從文,以筆當槍狙擊了一個個醜陋的社會問題。面對當時的中國的處境,青年的思想能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於是光寫作是不夠的,在熟人的安排下,魯迅開始了在北大教書事業。

魯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課,一開口就被嘲笑,15分鐘後學生服氣了

北大是我國頂尖學府,自然更多的是富家子女就讀,其貌不揚一身樸素的魯迅顯得與一切格格不入,引來了周遭一絲詫異的目光。帶著一口濃厚的紹興口音,魯迅在自我介紹時更是讓臺下的學生鬨堂大笑,處變不驚的魯迅似乎絲毫不介意,只待片刻便平靜地開始了第一堂課的內容。魯迅學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他的授課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對於學生不熟悉的知識點他常引用一些有趣的典例加以解釋,學生們個個聚精會神豎起耳朵聽,生怕會錯過什麼精彩內容。

魯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課,一開口就被嘲笑,15分鐘後學生服氣了

自那以後即使魯迅從不點名每節課也是座無缺席,很多其他系的學生慕名前來,甚至有其他教授親自去聽講,課堂上的笑聲再不是為嘲笑而出現。 對於教書,他認為上臺講空話便是誤人子弟,自己獨行的道路可以一步一步去摸索,不論前方是荊棘還是深淵都可以獨自承擔。由此可見魯迅嚴於律己的精神以及極高的思想覺悟。魯迅是個通透的人,他拿捏得清事物本質和趨向,坦然面對自己的所欲所求又分得清現實和理想。

魯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課,一開口就被嘲笑,15分鐘後學生服氣了

他的好友許壽棠曾說過:“有人以為魯迅長於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只是與時宜不合罷了。”魯迅以倫理為主形式靈活的雜文形式,也體現在他授課的過程中,眾多的代表作意向獨特而富有暗示性,在文壇的貢獻甚至影響到了日韓的思想文化領域,這樣的社會地位加上強烈的個人魅力,魯迅得到的不光是北大師生的認可,更是受到了世人的敬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