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1926年,魯迅寫下了經典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後這篇文章入選課本多年,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是一篇回憶散文,在文中魯迅回憶了童年的種種趣事。全文通俗易懂,筆力雋永,運用了大量比喻,描寫了百草園的種種情景,也讓我們見識到魯迅的美好純真的少年時代。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在魯迅入選課本的多篇散文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說是最具親和力的一篇了。不僅如此,這篇文章的很多詞語和句子,都被老師當作範本,要求學生牢牢記住。我們最初寫作文的時候,用到的比較高級的詞彙,很多都來自魯迅的文章。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那麼,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魯迅先生當年是怎麼寫作的呢?幸運的是,魯迅先生當年的手稿保存至今。我們可以透過先生的手稿,感受一下魯迅在運筆寫作之時的精妙絕倫。本期就以這篇文章的第二段為例,和大家一起來品賞一、二。這段內容如下: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這段加標點總共304個字,在魯迅手稿上卻有多達19處塗改,可見魯迅先生寫作是何等講究。看過了原作我們就知道先生有多牛!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第一處改動,“鳴蟬在樹葉裡”,這個“葉”字是塗掉了某字之後在旁邊寫下的。被塗掉的那個字專家判斷最有可能是一個“枝”。一般情況,我們認為蟬是立在樹枝上,魯迅可能一開始也想這麼寫。不過思考過後,他決定將鳴蟬藏在樹葉裡,妙!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第二處,魯迅在“叫天子”旁邊用括號表明“雲雀”,讓文章一下子通俗易懂。第三處,“草間”二字,手稿原為“草裡”,這個“裡”是裡面,視覺上看不到;改成“草間”,若隱若現,趣味盎然,令人入勝。

第四處,“牆根”後面加了“一帶”二字,擴寬了文章內容的想象,同時更加真切動人,可見先生運筆細緻,遣詞嚴謹。第五處,“倘若”二字,為修改後,原來二字是“如果”,這樣一改後確實更符合全文的古韻。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第七處,被塗掉的是一個“背脊”之類的詞,改成“脊“,覺得不妥,又在後面著一“梁”。“脊樑”二字,去形容小蟲子的身體,一下子顯得語氣誇張、幽默,煞有介事的感覺恰是少年時代的你我,慣用的聲氣。

第八處,“拍”的一聲,何其形象生動。第九處,一個後“竅”,巧妙地很,不用屁股之類的慣常之語,而用“竅”,讓人去生髮有趣的聯想。第十處,“一股”改成“一陣”,屬於常規改動。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第十一至十三處,增加了“吃了便可以成仙”,透露了無窮的孩子氣的天真爛漫的遐想;而“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則是將遐想變作行動,展現了少年魯迅的淘氣和執著;刻意加一個“它”字,顯露出這人形何首烏的可憐與無奈,把沒有生命的植物寫活了。第十四處,原本是“拔它起來”,魯迅卻刻意把“它”劃掉了,這是為了避免囉嗦。第十五至十九處,也改得挺有意思,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留給大家去品位。

古人寫文章要字斟句酌,甚至“捻斷數根鬚”。當年賈島說自己寫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魔白居易為讀詩寫詩口舌生瘡、手指成胝,而從這份手稿來看,魯迅對文字也是講究得不行,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