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家鄉河——記赤峰市寧城縣退休領導李顯良

秋日的陽光靜靜照在昆都倫河上。

豐則汩汩如柱、枯則潺潺似絹的河水就這樣在村子旁邊日夜不息的流淌著,養育著遠處岸邊不大不小的村莊——小城子鎮東營子自然村。

講課的這位老人叫李顯良,之前他的身份曾經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政府副縣長、縣政協主席、縣人大主任……

走過家鄉河——記赤峰市寧城縣退休領導李顯良

上個世紀的1970年,土生土長的17歲小村少年李顯良就是沿著村邊那條河流走出了村莊,開始了他的求學與社會生涯。

在後來的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他先是成為全縣最年輕的小城子鎮黨委書記,期間,他大刀闊斧的做了三件事,治理了一條河壩,讓村裡幾輩子以大棒子和高粱米為主食的村民們吃上了自己種的大米,創造了當時全區“千斤稻、百斤魚”的種養模式典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寧城縣平安北大門治理工程,讓多少年鬥毆、賭博、煙土氾濫的邊界小鎮展現了繁榮祥和的康平盛世景象;主抓了家鄉小城鎮建設,憑藉平雙公路走上了“公路通、百業興”的致富之路。

1994年,李顯良以突出的工作業績走上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職位。在四年的宣傳部長任職期間,他在全縣大力倡導學習之風,打造了一支強有力的新聞隊伍。積極推進全縣品牌戰略,以寧城老窖為代表的一批品牌成功的把塞外寧城的名片推上了央視媒體。

在五年的縣政府副縣長任職期間,圍繞農民增收響亮的打出了“五年滅荒,十年實現山川秀美”的口號,打造了“老鷹山、大尖山、鳳凰嶺”等一批荒山治理樣板。起步了寧城縣長達二十年的綠色設施農業革命 。實施扶貧開發,變輸血為造血,發展當時佔據了寧城縣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 解決了企業轉制中第一批下崗工人的身份置換問題,改變了一批人的命運。

在兩年的縣政協主席、七年的縣人大主任職期間,提出“一名政協委員身後要有一批人”的理念,調動一切社會力量為縣委政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出力獻策。提出了“維護核心、圍繞中心、貼近民心、開拓創新”的“三心加一新”思路,代表們持證下鄉視察,跟蹤問效,推動了全縣“校安工程”、職工醫保享受待遇提高、人民法院執行難和法律審判到鄉村等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實施。

走過家鄉河——記赤峰市寧城縣退休領導李顯良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總要有一次回望,那麼對於李顯良來說,當他為黨工作了大半生終於可以停下匆匆的腳步回頭時,他首先看到的,是他人生起點的地方——故鄉。

2014年,退下領導崗位的李顯良選擇了告老還鄉。

還是沿著當年離家的那條河流,他又回到了小城子鎮東營子自然村。那一年他六十歲。

回到家鄉的李顯良又成了那個一身土、兩腳泥的農民。他和老伴種菜、綁掃把、拾搗院子,兒時的莊稼把式活兒都被他重新撿起來。

當然,閒暇,他還是會看看書、看看報,看看老照片,回憶一下往事。多年的職業生涯讓他時時關注著外面的社會 ,他要把鄉親們一道帶到這個與時俱進的社會上。

這條河流貫穿了很多人的一生,對於小城子人來說,它是一條魂系夢牽的母親河。當年任鎮黨委書記期間,李顯良曾經組織幹部群眾治理過這條河。然而年深日久,因為沒有橋,阻斷了村民們從河東道河北的生產生活,每逢雨季,村民們就要搭木橋甚至赤腳蹚水過河。

橋的建成,不僅搭起了群民們河東到河北的通途,也搭起了黨的幹部和老百姓心的橋樑。村民們看到了這個出走半生歸來依然是他們心中隔壁院裡那個“小良子”的樸實的心。他們開始有事沒事的願意乎乎這個縣裡回來的“大官兒”,把他當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主心骨。

沿著這條水泥路就走到了李顯良在鄉下的家。當初這條路也是一個鄉間小道。2004年,李顯良的老父親去世了,當了一輩子生產隊長的老人贏得了鄉親們的愛戴,群民們親手抬著老人走過這條小路到墓地,完成了老人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看到鄰里鄰居的鄉親們深情的厚愛,李顯良被深深感動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回報有情有義的鄉親們。這回退休了,有時間了,他和老伴商量要為鄉親們修這條鄉間路,一是回報大家,二來也是追隨著老父親,替他繼續完成服務家鄉的心願。

就這樣,一輩子沒求過人的李顯良拿出自己的積蓄,又託朋友、熟人贊助資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條寧城縣最早的通村油路,也銜接起了小村與外面世界的文明距離。

這個廣場上每天都聚集著許多人,它成了村民們議事聚會的召集點。然而僅僅是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工程期間,李顯良跑遍了自己工作期間的許多熟人, 村民張彩慶看李主任這麼熱心為他們的事張羅, 主動出讓自家的二畝自留地。

廣場建設凝聚了人心, 一天勞動下來,換上休閒的服裝,戳戳檯球,坐在棋牌室裡打打牌,到活動室室裡下下棋、看看書、充充電,有閒情雅緻的還可以舞弄一下文房四寶,廣場上有了村民們自己的小超市、村史館,村莊裡的文化名人都上了光榮榜,誰家的孩子上了重點大學,成了社會人才都被村民們茶餘飯後當成談資廣為宣揚,村莊裡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在廣場不遠處,一處規範整潔的老年門球場讓老年人們也有了自己的精彩世界。

瞧,這些老人們,有的已經80多歲了,平時走路都走不怎麼利索了,可是打起門球來卻毫不遜色!

如今,在縣老年體協一直以來的關心和幫助下, 這裡已經成為縣老年體協社區活動基地 ,赤峰市老年體育活動示範單位。

這首詩,是村裡的文化人張彩成聽說我們要來採訪,現創作的一首詩。

詩裡所描繪的場景就是當年李顯良回到村莊所要實現的場景,如今,李顯良的中國夢實現了,可他並沒有停步的意思 。結束對他的採訪,他告訴我們,除了幫助村民們圓夢,他還有一個重要使命,作為蒙古族的後裔、內蒙古清格爾泰蒙古語言文化基金會理事長,他還要幫助這位世界語言大師延續他的文化之夢。

他,還是要追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