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李家塔村,有一家保存几近完整的老供销社,风蚀后发白的墙体,雕花的墙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但老供销社依然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坐落在被遗忘的路口。

车停到供销社门前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这座历经风雨的供销社早已人去房空被废弃,残败的屋舍看不出是否依然对外营业,直至推门踏入店门的那一刻起,这座保存了最原始营业场景的老“供销社”让我们所有人为之惊叹,老供销社里的老场景像是这栋历史博物馆里一粒“像素”安静地存在着,供销社里散发的那种独有的味道像是酱醋缸的味混着橡胶鞋味,又好像是松木柜台的味掺着煤油味,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40年前那个物资短缺凭票供应的岁月。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售货员老常

李家塔供销社属于布尔陶亥苏木供销社的一个分销店,1982年28岁的常明亮就来到李家塔供销社当起了售货员站起了柜台。现在老常60多岁,有点耳聋,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隔壁里屋做饭,我们大点声才把他喊来,日常店里人少,见到我们一行几人他特别高兴,招呼我们坐下聊聊天。老常很健谈,他和我们聊起当年站柜台的经历,随手拨起算盘珠子一举一动依然带范儿。又有谁能想到这个老供销社里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打理,店主常明亮这辈子只做了一份工作——供销社售货员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分门别类的柜台和货架

对于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三尺柜台内,七八米长的立柜上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无论是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还是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或者布料、文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老百姓要想添置东西,供销社是唯一的购买渠道,而且买啥都得凭票。在那个年代,供销社俨然就是老一辈心目中的“购物中心”。它独一无二的市场角色,造就了供销社有一个黄金般的荣耀时期。如果谁家有小伙子、大姑娘在乡里(那时候叫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当上售货员,就算得上光耀门庭了,这些站柜台的人穿的板板正正、干干净净的上班,形象气质是过去年代里所有人的标榜,“站柜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村里或者街上最体面、最时尚、最抢眼的行当。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上个世纪的布票

可以想像每逢节假日,供销社便是村里人拿着积攒的钱和票来消费的时候,在那个商品匮乏的年代,百十平米的店铺里虽然商品也丰富不到哪去,可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五颜六色的布匹,各种学习用具、糖果糕点,在供销社都可以一次性买到,这里是一个能见识到新鲜花样,来了不想走的地方。但是并不富裕的人们来逛供销社,很多时候,就是来过过眼瘾,看一看那些望尘莫及的“高档商品”,聊聊天,把这儿当成一个闲聊拉话的落脚地。

但凡看到村里的哪家买了糕点烟酒或者搪瓷脸盆和大花被面,那么这家人家不是娶媳妇儿就是聘女子呀。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30多年前的老账本

老常从抽屉里翻出1982年的进货明细表和账单,褶皱泛黄的台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个红极一时、门庭若市的供销社的走货量和账目。站在这个百十平米的屋子里,摸着掉漆磨损的柜台边缘,嗅着屋子里上世纪留下的独有的“供销社”味道,看着柜台上锈迹斑斑的台秤,这些物件都好似在无声讲述着“供销社”的岁月。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市场经济的大门徐徐打开,各种小商小贩、商店门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供销社从“唯一”变成了“之一”,失去了垄断地位。农村的买卖也逐渐活跃起来,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了。随着物资的极大富裕,“票”和“券”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供销社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屋子里的桌椅板凳、算盘这些老物件见证着40年的变迁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供销社的门面没有变,屋里的货架柜台没有变,贴的那些价签都没有变,连售货的人都没有变。

变了的是桌椅旧了、货品少了、数量少了、买货的人更少了。

失去风光的供销社却依然发挥着它蜡烛般的光亮,慰藉着老常的心,牵挂着经常光顾的那几人。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老常老伴叹着气,担心着供销社的未来。

那些挂了灰的五金小件、褪了色的小价签、上个世纪的影集、成立供销社时分下的条绒布料与老常老伴一起担心着。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老常却还乐观,打起柜台上的算盘,“老邻居们还得来咱这儿打个扑克,拉一阵儿塔嘴(聊天),他们油、盐、醋、酱还是得买点……”。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近四十年过去,村里的人打工外出,举家搬迁的不在少数,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七八十的老爷爷老娘娘,“我还愿意继续开,也为了方便村里不方便外出的老人买个零儿八碎”老常说。

准旗现在竟还有家老供销社

门前没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老常一个人依然“守着”供销社,一年又一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